APP下载

传承是主要的方向

2019-06-11席丹妮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2期
关键词:临摹修复壁画

【内容提要】壁画作为中华文化传统艺术门类,在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国人提供了高尚的情操、高远的理想与崇尚和谐公正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壁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美学特质的艺术品格和风貌。壁画临摹的专家王岩松老师,曾任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关于壁画修复和临摹的访谈中,详尽表述了他对于壁画传承的理解和观点。

【关键词】临摹 壁画 修复

席丹妮(以下简称妮):请王老师介绍一下壁画临摹和复制的一些基本概念。

王岩松(以下简称王):临摹和复制,是我们壁画保存和传承的一种手段,也是弘扬和传播的一种方式,由于人为和自然,以及壁画的大小环境的变化,壁画是不可以移动的。任何物质的东西,最后的结果就是要走向消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争取或者延长壁画的寿命,让人们享受这些文化遗产。

所以我们的壁画保护,有两种手段:1.通过壁画文物的科技保护,保护壁画的本体。这个是文物科技保护人他们做的事情。2.通过壁画的临摹和复制,制作壁画的美术副本,这是美术工作者要做的事情。至于第一种,有一点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你怎么诊断病情怎样综合施治,这是文物保手户的事情,所以我们这个地方不谈。至于第二种,比较一致的观点有三种类型:就是现状临摹、复原临摹和整理临摹。

现状临摹,就是根据壁画现有的保存面貌进行的再现性的临摹,不加任何主观的因素,要全真实、客观的记录壁画的现状,有一点像文物保护里的一个修旧如新,就是呈现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个壁画的面貌。

复原临摹:复原临摹就是要恢复到古人当初刚刚完成壁画的时候的效果,它虽然经过了历代的沧桑,但是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这样的临摹品所呈现的效果是焕然如新的。

整理临摹:整理临摹不像现状临摹那样如实的描绘,也不像复原临摹有焕然如新的感觉,而是把一些残缺的地方补全,把一些缺憾的地方进行整理,同时还要呈现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实际上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需要探索和研究,我们说的“探索临摹”只是对于这三种方法的一种升华。无论哪一种临摹我们都需要有一种研究和探索的态度来做,才具有学术性。

另外,我给现在的这个临摹和复制做了一些归纳,现状临摹也并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也是需要对于进行一些理解分析、研究以后再去做的。所以我想呈现三种发展演变的过程;1.古代壁画古人刚画好的那个样子;2.经过了时间的流逝。人为的、或者自然给它的影响,包括它的沧桑感;3.后人对于它的干预,就是修复,或者是别人对于它的影响。所以,这就是说,把古代当时画出来的那个状态,一经过时间老人给它的洗礼,所呈现出来的发展演变的这个面貌,要画出来。比如说,壁画的每一遍,缩减,裂隙等等,线条的造型啊,脱胶,颜色的变色,时代特点,地域特色,作者的习性,每一个壁画,都是一个个案,所以我们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的方法,都要去进行研究。古代壁画在建筑上的居多,所以说情况非常复杂,有的时候同一个建筑里有不同时代的作品,不同时代的人施加的不同影响,后人的补画改画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席:壁画复制和临摹是否是不同的概念呢?

王:对,我是偏重于临摹复制的,因为它是不同的工作内容,为什么要先提到这个问题口尼,因为现在对于修复的概念有点儿混乱,我自己的理解是:修复,实际上更多不是院校里而的人做的事,而是文物单位要做的事,文物单位是把壁画当做病人来看的,而不是当艺术品来看的,当我们看病时,不能因为病人是有地位或者是普通百姓而区别对待,而是要非常冷静,科学客观的去做这个事情。这个要区别开来。为什么要提这个,因为现在的这个混乱,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一些方法,就是在院校里而,要不就是没有资质,没有约束的去干一些本不是自己擅长的一些领域的事情,同时,文物部门有“跨界”做了本不应该是他们做的一些事情,那么,这样造成的混乱,就是两方面都不讨好,两方而都没有做好。当然,学科之间的相互的吸收、融合、取长补短,是应该提倡的,我自己也是把文物科技保护的一些成果,包括工艺材料引入到了临摹复制上来。院校里而的师生、研究人員,应该更偏重对于传统壁画的艺术成就的吸收,给他们的创作带来营养,所以他们对于传统的工艺反而重视不够。

临摹和复制也是不一样的,目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得到的效果也是有差异的。我们院校里的师生,包括所有学习中国绘画的一些学习者,临摹几乎是他们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你如果不经过临摹这个阶段,几乎是无从下手,凶为它和西方的教育模式可能不太一样,因为中国画讲究一个程式化,如果不掌握基本的方法,还真的是无从下手。我的理解是:临摹是可以稍微宽泛一点儿的,比如我们在书法有临摹,在壁画上也是,可以去一个局部或者是凭感觉现场钩抹都可以。那么如果是复制的话,就是要用与古人一样的材料,一样的工艺,一样的方法,一样的程序,包括,一样的尺寸。那么这样临出来的,是最大限度的向古人看齐。复制,是更严格的去按照壁画本身所呈现的各种信息来进行的。那么临摹的话,你可以画在不同的材料上,纸上、绢上,可以和古人不一样的尺寸,然后可以通过你的思考,让某一些地方的颜色加强或者减弱。所以我的理解就是,临摹和复制的概念,如果更清晰,可以让我们的工作走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

席:数字技术的发明是否对壁画复制和临摹一向秉承的“工匠精神”有所冲突?

王:数字技术,是新时代的产物,时代在进步,新的数字复制技术,给壁画带来了新的体验,也同时给临摹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因为高清数字的图像能帮助我们对于壁画图像的辨析,理解和表现,真是如虎添翼。我觉得,对于它的运用要有一个理智的选择。新的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和临摹有用的话,我们理所当然的应该加以利用。壁画有好多种类型,有地上的寺观殿堂的壁画,石窟里的壁画,还有地下的墓室壁画……他们所处的环境又是非常昏暗,或者比较高,这些图像,不论是尺度还是空间,或者是观察的角度还有光线的条件,都会给观赏和临摹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有了高清图像,就为我们的临摹和复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善于利用数字复制技术带来的新成果,是临摹复制的一个明智的选择,同时也要认识到,数字复制,毕竟是科技的产物,它不能完全替代手的温度,人工的临摹不但可以把物质形态的变化加以呈现,还可以把非物质形态的传统壁畫技艺加以掌握和传承下去。从这层意义上说,人,还是不可替代的,人的临摹还是大有可为。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更多体现一种做事的态度和做事的方法,如果你以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心去做事的话,数字复制技术就是如虎添翼,但是如果是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这样的一种思路的话,就谈不上工匠精神了。

现在可能还是比较浮躁的一个原因吧,或者说是因为利益的驱使,老想很快的就去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心态影响到了壁画临摹的领域。现在很多人,采用打印的方法,然后再简单上一点儿颜色,用高速度、快节奏的方法来做壁画临摹或复制,那么这样效果就可想而知,这样短期内会见到一些效果,但是长远的考虑,长远的去看待的话,是比较短视的,还会扰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

席:临摹和复制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

王:临摹和复制是跨学科的一个领域,我觉得我们有多少知识和技艺都显得不够,说对于壁画的临摹对象,你的认识越全而越深入,手头上的技艺越高超,对于这个工作越有利。实际上,临摹壁画或者复制壁画的难度,就是要画出这一个壁画和其他壁画不同的个性,而不是每一个壁画画出来都是作者的个性,这一点我觉得要加以注意。因为我们学画的路径,学术背景,和古人是不一样的,我们有很多的当代的思维,但是我们也确实不可能再回到古人一样的状态,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去接近古人的思想和技艺,所以隐藏自己的个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要勤学苦练,综合去了解壁画的时代特点,壁画的师承关系。

提到修复,可以说造成壁画损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因素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保护壁画,要从文物建筑的保护理念和方法来入手,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如果建筑损毁了,壁画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对于壁画本体之外的环境的治理往往更重要,这个是对于壁画修复而言,那么在壁画临摹和复制上要汲取造成壁画原作损毁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在材料的筛选和工艺的流程等等方而加以注意,然后,对于壁画原作加以呵护。我还提出一个“壁画副本”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当壁画的原作遭到损毁的时候,你的壁画副本,也是保存下去的一个价值。这个还是要说到修复和临摹复制的问题,如果是修复,壁画的原真性、原位性就很重要,它不能轻易的动,不能搬迁、截取,壁画离开了所处的环境,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了,它就和原来的文化土壤脱离了关系,这个是不提倡的,比如说很多流失到国外的壁画,就变成了国外博物馆的可移动的艺术品,而壁画本身是不可以移动的,所以原真性、原位性是很重要的。

席:目前您认为我国壁画修复和临摹的问题体现在那里?

王: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院校里而一般是把临摹复制当做一个学习手段,不是目的,那么文物单位把修复变成一个目的,而不是手段。这就造成最后的一个结果:两边没有把自己擅长的一而彰显出来,专业的人员做了一个非专业的事情,这个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打个比方,美术院校想要修文物,一来你没有修文物的资质,二来即使让你修,你也不懂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方法。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各司其职,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要加强交流,取长补短,然后才可以经过一些跨界的交流,共同去把文物保护传承这个事情做好。

所以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没有一个共识,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标准,往往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做的最好。所以建立普遍认可的一个标准和一种方法来评判高下,就需要大家去努力。

我可以谈一下中国现在临摹的一个基本的水平和基本的状况,因为我们之前谈到的大部分临摹成果都是画在纸上的,纸上的一个好处就是,方便运输,但是致命的欠缺就是,质感和量感不够,所以我们多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从艺术传播这样一个角度来考虑。因为在前一段,在798的木木美术馆,做的一个克孜尔的数码数字的壁画临摹展览。这种高清打印确实在信息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很快的做成这样一个展览,但是如果你细细的去品味壁画的内涵,却还是意犹未尽。

席:在壁画传承的行业里,您给自己的定位是怎样的?

王:我给我的定位是很明确的,我自己的学术背景,是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我是那里第一个壁画临摹和研究的工作人员,那么我的这个背景决定了我和一般的院校的老师不一样的路径,就是我是以,传承,或者是传播传统壁画儿技艺和传统文化这个角度来做事情的,这个是我的一个立足点,那么从这点来说呢,我不把创新作为我的首要目的,而是把传承作为我的主攻方向。我对于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作者的作品特点,关注的就比较多,也就是在这方而下的功夫要大一些,那么我肯定事先要搞清楚古人是怎么做的,然后我在尽可能的去追古人。比如说,我可能会先在材料上在工艺上做文章,当然,这不影响我们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学习,借鉴和吸收。比如说我们也能,使得过去不可移动的壁画变成一个可以移动,变成一个可以走下大墙去进行展览,传播交流的这样的一个对象,那么我们也在使用一些新兴的材料,就是我们之间说过的航空蜂窝板,这样的一个在文物保护领域使用的,很成熟的一种技术,我们要把它转化过来。所以,即便是要创新,我们也让它水到渠成,慢慢的演变出来,让他生长出来,而不是喊口号。

我不反对创新,但是我自己来说,我可能更偏重于对传统壁画的传承和弘扬,我自己除了临摹复制以外,也在各地进行讲学、传播交流的这些工作。比如说最近正在中国美院的上一些课,试图让学生接触到我们中国传统的艺术,让这个传统,生根发芽,让这棵树长得大一些。

席:在壁画临摹中,您是怎样去看待古代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的,它在今天还有活力吗?

王:实际上,我们不能笼统地去把古人当作一类人,古人也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的,就壁画而言,有点儿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个基本的发展趋势。这个基本判断是基于我们从壁画,美术的现状,做一些梳理和分析以后得出的这个结论。实际上古人有的也留下一些不好的、甚至于我们觉得是我们要避免的一些作品,完伞不能一概而论的。

我们以水平比较高的壁画,比如说唐、宋、元这个时期的壁画来说,我觉得过去的那个壁画,因为大部分是民间画工所画,这些民间画工,是一批有信仰的人,虽然他们也为了自己的生存奔波,但是我们是可以感受到他们那个虔诚的心,在指挥他们的灵巧的手,实际上,他们是一批真正的画家。他们每天的工作实际上很简单,也许每天就干同样的一件事,也就是说几十年干一件事儿,把这件事情干好。那么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已经不具备像他们那样的一个环境,所以我们是尽可能的去追寻那样的一个理想状态下的一种民间画工的创作状态。

席:自上而下的重视是否是古代壁画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王:是的,我們从古代几次大规模的,这种有成就的壁画、或者是雕塑的高峰期,可以看到这种成就。比如说在北魏时期的时候,因为皇家的重视和提倡,才会出现那样的水平极高的的一些作品。那么到了元代的时候,由于元代人推崇全真教,使得永乐宫才会出现那样的高峰时期的作品。

我们应该是客观的去看待,不能说古人就一定都是虔诚的,就一定都比我们现在画的好,现在,我们没有把它放到一个高度来去认识,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大部分是没有信仰的,这点跟古人是不一样的,古人更多的。或者说壁画,更主要的一个功能并不是艺术,而是宗教。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墓葬壁画、石窟壁画还有寺观壁画,不同的这个表现效果,我们总的来说,墓葬壁画画的最粗糙,最帅意,但当然也可能最生动吧,然后石窟壁画就次之,最细致的,就是寺观壁画,因为寺观壁画更多地是一个做法事的道场,它是连接人和佛人和神之间的一个场所,那么它的效果会更细致、更精彩。

就是古代还有一种形式,画壁画的时候,有一种类似于比赛竞争的那样的一个方式,叫“竞画”,所以往往是一个寺庙,有不同的画工班子来进行完成的,当然可能他们会有一个统一的设计,然后他们会在一个寺院里边不同的大殿,不同的墙壁,去进行壁画绘制,有不同的绘画班子,所以才会出现了那种绘画的口诀,一种类似于密码暗语的一些记载流传下来,在这个画画的过程中,他们也有一种无形的一种竞争,这是毫无疑问的。

席:“一带一路”的提倡,对于我们发扬壁画传统精神是否起到了一个良性的作用?

王:现在的“一带一路”,实际上是“走出去。引进来,”然后进行交流的这样的一个通道。对于我们搞美术的工作者来说,我们就能通过“一带一路”这样的一个渠道和这个平台,把我们中国的优秀的传统壁画。以己之力,做成一个国家形象的文化代表。就是以我们艺术家的力量,把传统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我们的智慧,建立起一些文化自信。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觉得可能当务之急,是要把我们中国的临摹和复制的体系建立起来,形成一个合力,然后让它“走出去,请进来”,让它们在文化交流传播这个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临摹修复壁画
三观壁画
“反美”壁画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飞蛾”修复壁画忙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
一种便利型的红外临摹绘画辅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