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兵:做那个串珍珠的人

2019-06-11朱凡JUVANZHU

VOGUE服饰与美容 2019年5期
关键词:王兵藏家美术馆

朱凡JUVAN ZHU

19位艺术家,30件影像作品,OCAT上海馆以“重蹈现实”为题,首次集中展示收藏家王兵所关注的2008年之后的中国新一代影像收藏。这不单纯是一个收藏家个人收藏的亮相,从某种程度来说,它记录着中国当代影像艺术近十年正在发生的事。

作为最早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重要藏家之一,王兵可以说是个矛盾体,活跃且低调。

他鲜少接受媒体采访,和圈内的热闹保持距离。但在收藏领域,他又是积极活跃的。多年来,王兵不仅积极建立着自己的系统化收藏,并且成立了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2018年底在北京设立了基金会的展览空间。同时王兵一直保持着与世界顶级美术馆的互动,以捐赠的方式持续打开世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创始人、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新艺术收藏委员会主席、美术馆捐赠人等多重的身份,在王兵身上形成某种重叠,他也不再止于藏家的单纯身份,而成为艺术行业之中的重要参与者。

企业家王兵最初的收藏源始于几位藏家朋友的一次偶然邀约。

2005年11月4日,王兵在嘉德拍卖场上买下自己第一件收藏——艺术家刘小东的《心乱的男孩》。收藏或许就是一场一见钟情的过程和很多收藏家的经历相似,王兵也是从最简单的情感共鸣出发,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收藏。艺术家刘小东和王兵出生在相同的时代,画中的男孩面对外部世界变化所带来的冲击,给了王兵深切真挚的体会,也是在这场拍卖会上,刘小东作品的拍卖价格首次突破百万。不得不说,作品和人总是有一种奇妙的缘分。而在王兵看来,不管如何进入艺术这个行业,收藏最重要的还是用心两个字。

有着十余年收藏经历,王兵的收藏也从绘画逐步转入雕塑、影像等其他艺术媒介。曹斐、陈轴、关小、何翔宇、胡向前、黄然、李明、李然林科、刘窗、马秋莎、苗颖、沈莘、唐狄鑫、陶辉、王拓、徐渠、鄢醒、周滔等他开始有意识地追踪一批影像艺术家,建立系统性的收藏。

影像收藏,有着和绘画、雕塑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在时间和空间的叙事中,影像作品的表达更为丰富而富有可能性。在王兵的家中,有一个独立的影像放映空间,日常观看收藏的同时,也成为国际美术馆、策展人到访中国讨论影像艺术时的一个档案室。

面对自身的影像收藏,王兵已经不记得最初收藏的作品具体是哪一件但他对于艺术家作品的发展如数家珍。这源自他多年对影像作品的关注。

王兵对于影像艺术家有着自己独特的关注视角。

在入围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之前,艺术家周滔的名字鲜为人知。而王兵在更早的时候就关注到他。周滔的作品《潮》,记录了他在珠海一个海岛水边的废弃军事碉堡(历史,上是香港的一个防御工事)内的一天,艺术家面对一个历史性空间重新体验。而《凡洞)》记录了艺术家所呈现的独特的地理感知。“2017年末我们在瓷屋策划了他在上海的第一个个展“邂逅:周滔”,2018年初组织了作品《凡洞》在北京的首映,两次活动的反响都很好周滔开始被更多人关注。去年,蓬皮杜、泰特等美术馆也放映了他的作品。”王兵也乐于和他长期关注的艺术家对话,关注他们的动向,这种沟通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当被问及“是什么让自己对中国影像艺术有信心”时,王兵说:“当你开始发现,收藏的影像艺术家作品也被国际上重要的美术馆关注时,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王兵收藏影像,就是收藏当下这个时代,是与时间一同前行。青年艺术家都属于“屏幕一代”,而影像恰恰是最契合他们的语言。

影像作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性弱,反而使得对于影像收藏的讨论与资本保持着一定距离,这种支持和研究更为纯粹。从2016年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瓷屋开幕展“镜中表演——来自王兵的影像作品收藏”,到2017年“邂逅:周滔——来自王兵的影像收藏”,再到在OCAT上海馆展出的“重蹈现实”,王兵一直没有停止对于影像艺术的推动。

影像艺术如果不以展览形式出现的话,公众很难接触它,所以影像收藏和捐赠的意义就在于让它们进入公共收藏和公共视野,提供给公众更多接触和观看的机会。”

“在中国,做基金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艺术行业。”但王兵和他的团队坚持下来了。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有着多年慈善基金会运营经验的王兵敏锐地感知到,依靠藏家个人购买给予艺术机构、艺术家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艺术行业的稳定发展,需要更丰富的生态和机制化的运营,基于在慈善基金方面的经验,王兵决定将基金会的机制引入艺术领域,成立了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基金会最初只有两三个人的团队,这个规模甚至保持了多年。直到2018年年底,基金會北京新空间在798艺术区的建立,运营五年的基金会方才在北京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及展示区域。从“新艺见”系列讲座和讨论,到对于非营利艺术机构的长期资助,再到长期性的研究项目,润物无声。当被问及“为何关注当代艺术基础性研究工作和支持非营利项目等方向”时,王兵表示,艺术行业是一个资源配置从未平衡的领域,而他更愿意将微薄之力灌注在这个行业更需要资源的地方。

被称为“收藏家”,这一称谓背后不仅仅是光环,还有责任。

在王兵看来,直至今天,收藏依旧是精英行为的一部分。“收藏影像作品,难以有所谓的投资回报,是希望为中国当代艺术做一些有益的推动。我们这一代,回馈社会最重要的是软实力,而艺术恰恰就是软实力的一部分。”

在国际范围内,对影像进行系统收藏的藏家并不多,比较著名的有德国的Ingvild Goetz和美国西岸的Pamela and Richard Kramlich。王兵希望从某个层面,个人收藏可以从实际上承担美术馆的功能缺失,将收藏以展出的方式扩充艺术的公共性。“有缺失,就让我们在这个时代中去补充。”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藏家,王兵经历了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高点,也见证了经济危机后的起起伏伏。他也通过捐赠的行为,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作品2017年应蓬皮杜之邀,王兵捐赠了中国艺术家郝量的作品《由仙通鬼》。2019年,王兵向香港M+捐赠六件作品,林科的《比如我》《Screen Shot 2016-04-17 at 11.46.20 PM 屏幕快照 2016-04-17 下午 11.46.20》,沈莘的《据点》《夜莺的挑衅》,黄然的《下一轮才是真实的生活》,以及赵赵的装置作品《重复》。其中,赵赵和黄然的这两件作品是王兵从二级拍卖市场中购买后捐赠的。“当看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进入世界重要美术馆的馆藏之中,我深有感触。优秀的艺术作品最终应该进入公共领域,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让更多的人在今天和未来一起分享。”

王兵坦言,中国的当代艺术依旧没有标准,有时也依旧会面对来自国际同行关于中国收藏家纯粹性的质疑,但这不妨碍王兵对于收藏的坚定。“我想做那个串珍珠的人,在中国当代的影像收藏上,形成一条完整的线。”

猜你喜欢

王兵藏家美术馆
长胖了的狗
差一点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藏家之友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到底为了啥
藏家之友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
加州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