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2019-06-11魏长宇
魏长宇
摘 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下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其立足于国际化视野,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并将给我国对外开放打造新的格局。而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重要关联区域,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背景下,本文以“一带一路”战略下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为研究话题,结合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情况,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背景,分析了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从而为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当前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也是促进经济走上发展新车道的根本之举措。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工业的主要基地,其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进入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其工业化升级改造成为发展的必然,即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对于产业转型来说,其为此时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征,其本质就是对当前粗放型经济进行优化,提升产业质量。“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该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生机,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该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当前最大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此展开的探讨。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背景简介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其明确了京津冀地区的定位就是加快互联网产业发挥在那,提高物流产业水平,促进服务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而作为该区域的经济重要成分的钢铁、装备制造以及建材等产业需要加快升级改造,并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现代服务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的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级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和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产业升级。当前京津冀地区的主导产业为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需大力发展,促进三产的协调发展。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京津冀地区的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是阻碍该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首要问题。当前,该地区的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成分占比较大,并且产品附加值极低,大而不优,强而不精。其第二产业占比超过50%,而第一产业仅为一成左右。尽管在从2006年到2016年近十年的发展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有较为明显的上升,但是依旧相当薄弱,第二产业相对占比依旧非常高,这就导致的问题就是一三产业薄弱,造成三产发展极为不均衡。而对于第二产业来说,主要是重工业方面,对环境的污染极大,其产业发展有待升级改造, 在这背景下,促进三产协调发展极为必要。
(2)津京冀协同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挥的问题
京津冀地区从历史上为一个区域,由于特殊原因造成三个区域的相互分离,尽管地理上难舍难分,但是经济却不多关联导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三个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并为得到很好的协调,导致对应作用不明显。而是三个区域的经济产业上式明显有很大的互补性的,并且一旦相关协调,是有助于三个区域的和谐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过程,并且在相互发展中并没有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导致区域发展极为不平衡,导致当今该区域经济发展处于瓶颈阶段。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分析
(1)通过对外贸易投资拉动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需要相互协调,并利用对外贸易来增加境外投资的加入,提升投资规模,促进该区域的产业升级,并利用对外贸易以及产业之间的协调效用来提升第三产业在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并且可利用外资来促进发展不充分的区域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当然对于外资的引入,需要在以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提下进行,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2)运用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分析
对于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来说,其不仅是一个系统性的战略性工程,并且需要长期发展,因此该区域需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并且需要在方法上谋求创新,力求突破。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需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发展新型服务产业和新型工业,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该区域的要素资源优势,实现和周边区域的互联互动,双向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以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位置和政策支撑的优势,来推动产业升级改造。
四、结语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我国在发展的新时期做出的重大的决策,其作为一种促进国家重要区域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是实现我国经济二次腾飞的重要策略。而在这个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作为参与的关键区域,可依托该发展战略来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刚建.熊皮特创新理论及其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7,(6):1:1.
[2]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