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事情的曲折感
2019-06-11周飞
周飞
在《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中,孙悟空三次出手才打死白骨精;在《三顾茅庐》中,刘备三次拜访才请动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可想而知,如果孙悟空第一次出手就打死了白骨精,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就如愿以偿,这两个故事便没有了曲折感,丧失了吸引力。那么,在写叙事作文时,如何写出事情的曲折感呢?
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就是针对情节的发展或人物的命运,故意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设置悬念之后,不要忘记在文章合适的地方揭晓答案。
例如《夜晚的实验》一文,开头设置悬念:“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科学家斯帕拉捷蒙上蝙蝠的眼睛,蝙蝠却依然飞得轻盈敏捷,文章接着设置悬念:“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科学家堵住蝙蝠的鼻子,蝙蝠还是飞得敏捷、轻松,文章再次设置悬念:“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最后,科学家堵住蝙蝠的耳朵,这一次蝙蝠东碰西撞,原来它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全文层层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津津有味地沉浸在故事中,想去一探究竟。
安排巧合
巧合,意思是凑巧相合或相同。安排巧合,应合情合理,为推动情节、表达主题服务。
《爱之链》一文中,老妇人的车坏了,乔依碰巧遇到,冒着严寒帮她修车。老妇人提出支付报酬,乔依婉言谢绝:“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老妇人开了几公里车以后,进了一个破旧的小餐馆。女店主极度疲劳,怀孕至少8个月,依然热情地为老妇人服务。老妇人默默地资助了她,并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巧的是,这位女店主正是乔依的妻子!
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乔依和女店主竟然是夫妻,真是巧合!可以想象,爱一定会继续传递下去,形成一条更长的“爱之链”。
出乎意料法
读者在阅读叙事文章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预测后面会发生的事。出乎意料的情节,能突然改变故事的发展方向,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写道:“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读到这儿,我们不禁为谈迁高兴。接下来,故事情节突然转变方向:《国榷》书稿即将付印前,小偷把放着书稿的竹箱偷走了。读到此处,我们都担心年老多病的谈迁会被厄运打垮。然而,谈迁的表现出乎我们意料,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经过多年的奋斗,竟完成了一部更加精彩的《国榷》!
两处出乎意料的情节,使整个故事引人入胜,让读者经历了“高兴——担心——敬佩”等一连串情绪体验。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一般指先贬低某个人或物,然后再赞扬。“抑”的部分往往让人产生误解,“扬”的部分通常令人豁然开朗。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抑”的情节有:林冲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洪教头侮辱林冲是犯人,是骗子,林冲忍气吞声;洪教头提出比武,林冲推辞;林冲停止比试,主动认输;洪教头猛攻,林冲防守。再来看“扬”的情节:“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措手不及,‘扑的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
前面“抑”的情节,让我们觉得林冲可能没什么真本事。然而当我们读到林冲巧妙进攻这一情节时,一个武艺高超的林冲形象顿时浮现眼前。
有的叙事文章,起伏的情节好似麦田里的麦浪,起起落落。读者就像坐在过山车上,心情时而放松,时而紧绷。
《半截蜡烛》一文中,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一天,三个德国军官闯进她家,一个中尉点燃了蜡烛。紧要关头,伯诺德夫人点燃比蜡烛更亮的油灯,吹熄蜡烛,中尉希望亮些,重新点燃了蜡烛。接着,大儿子杰克借口去搬柴生火,端走烛台,中尉嫌暗,一把夺回烛台。最后,小女儿杰奎琳娇声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灯上楼睡觉吗?”得到少校的同意后,她镇定地端起烛台,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围绕“半截蜡烛”这一焦点,故事情节经历了三次起伏,直到烛台被杰奎琳成功端走的那一刻,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以上方法适用于情节曲折的事情,有些事情本身看不出曲折感,我们不妨在人物内心的曲折上下功夫。请看习作《拔牙》中的一段话:
“不用打麻药。”医生淡淡地说。我想:不打麻药,那不是很疼吗?怀着忐忑的心情,我躺到了椅子上。看到明晃晃的镊子,我不由得尖叫了一声,闭紧了双眼。我在心里默念着:“三、二、一……”“嘣!”我的牙齿掉了。原来,拔牙这么简单,还一点儿不疼!看来,我之前的顾虑都是没必要的。
小作者去拔牙,一开始忐忑,接着紧张,最后觉得“之前的顾虑都是没必要的”。很显然,内心的曲折也可以让事情产生曲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