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校企合作 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9-06-11李永杰牟占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期
关键词:校企办学育人

李永杰 牟占军

[摘 要] 在分析校企合作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政校企合作 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的内涵、特征和优势,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探索为例,提出校企多元合作模式,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关 键 词] 政校企;课岗证;办学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201-0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各地高职院校不同程度探索和实践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已基本形成共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本文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 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改革为例,探讨校企深度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以期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提供借鉴。

一、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

(一)校企合作主体联动内生动力不足,主体各方责权利不对等

从实践运作来看,政校企合作陷入困境主要体现在合作方在合作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赋予的权利和所享有的利益不对等。由于政府、学校、企业职责及功能定位差异,联动协作动力不足。政府仅停留在推动校企合作战略发展层面,缺乏鼓励和扶持的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政策,未能明确校企合作主体各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学校是以服务为宗旨的社会组织,追求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大多数企业参与合作,但并没有从中获得有关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且难以在短期内受益或提高经济效益,导致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校企合作主体联动内生动力不足。

(二)校企合作育人的管理运行机制不畅,校企未能主动创新机制体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虽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是机制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面对多头领导、多元体制、多层次的运行机制,内部和外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错综复杂,无法有效地协调与统一;合作企业不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技术力量缺少信心,对其培养的学生也存在某种偏见。校企主动创新机制体制不足,合作中“学校一头热”“工学两层皮”等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缺乏,校企资源信息未合理优化

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是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缺乏政府的支持,政府协调服务职能缺位,行业组织的指导、监督、评价功能弱化,校企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再加上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的临时性和非常规性,缺少固定的交流与互动平台,使资源共享渠道和信息沟通渠道堵塞,校企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资源的协同整合发展,阻碍了校企合作深化的进程。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掌握地方财政资源、政策资源和信息资源,而高校在地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框架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教育教学资源不能有效地向高职教育领域流动,也就无法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未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产教融合具体表现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而现实情况,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条件欠缺,没能形成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相适应;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求差距大,行业职业标准在科学性上良莠不齐,与产业升级提出的新要求有很大差距,而高职院校课程内容仍然突出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有一定困难;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路径不畅,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遵循不同的客观规律,目前仅停留在应付工作层面,未能全方位深化工学结合,有效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到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浮于形式,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混乱,缺乏行业企业参与、监管,“双证书”制度流于形式。

二、“政校企合作 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的内涵、特征和优势

(一)模式的内涵

“政校企合作 课岗证融通”是根据国家提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特色办学育

人模式,是学校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具体表现形式。

“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体现以学校为主体的多边合作体制,即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指导参与,学校为主体。其中政府起指导、推动、协调的作用,行业企业指导、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学校主要依靠人才、设备、设施和研究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提供智力支持。在以学校为主体的多边合作体制下,为确保“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实施,(1)建立政府主导的合作组织机构,健全制度章程,为校企合作育人提供平台,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2)建立校企合作保障制度,出台行业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系列鼓励政策,使合作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学校教学管理;(3)改革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能够激励二级学院和专业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

“课岗证融通”育人模式,学校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重新构建课程标准,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工学结合理念下“课岗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是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门类、选择教学内容时,结合专业就业岗位群职责、岗位任务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试内容,实现课程、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三者的有效對接和融通,即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和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二)模式的主要特征

“政校企合作 课岗证融通”特色办学育人模式是以提升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为目标,以协议形式缔约为保障,将合作办学的利益相关方纳入人才系统培养的全过程。

政府运用市场手段促进校企结合的组织形式和合作模式。政府既是组织构建的推动者和支持者,又是组织运行的协调者和服务者,为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提供了独特的平台和保障。充分发挥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职业教育集团的引导和纽带作用,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将分散的企业联结起来,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中,模式的运作使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资源最终都要流向企业,人才资源使企业获得稳定的劳动力,也降低了员工的适应性培训成本,技术创新资源产生利润,政校企合作符合企业行为规律和行为原则,并有制度保障,企业不再被动,校企合作教育也就顺理成章。

依托政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设置专业,破解专业设置时效、专业建设滞后、专业配置失衡等诸多矛盾。利用技术、人才与政策的共享平台,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体系,使毕业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符合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变化需要。

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政府、企业和学校办学的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校企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管理学生,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校企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互聘,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从而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课岗证融通,实现人才共培共育。

(三)模式的优势

1.专业设置突出区域特性,更贴近生产实际。构建“政校企合作 课岗证融通”特色办学育人模式,其核心特性是面向地方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市场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满足市场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政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问题,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格恰当。

3.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通过在行业企业参与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校企共同构建课程、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和相融通的课程体系,具体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先进、适用,并且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将课程、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和融通;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体现“做中学、做中教”。

4.校企教学资源共享。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形成融学生实习实训、技能鉴定与社会岗位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另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设施设备先进、充足、适用,使用率高。

5.“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企业人员参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人员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管理效率高,使企业人员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培养专业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显著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三、“政校企合作 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职业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政校企合作 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形成了多元合作模式,合作创新办学体制、合作建立运行机制、合作推进协同育人、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双师队伍的共同建设、互利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一)合作创新办学体制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开始探索校企合作模式,2011年率先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乌海市高等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市政府和有关政府职能单位、开发区政府、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及学院组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定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等。乌海市高等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为学院共享地方各类资源提供了政策保障,为学院与行业企业深化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乌海市高职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基石与纽带,2014年成立了乌海市职业教育集团,由政府主导,学院牵头,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联合中高等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工业园区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与利益共同体。职业教育集团走多元化、开放式办学之路,为政校企合作搭建新的平台。

(二)合作建立运行机制

完善乌海市高等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长效机制,制订指导委员会章程,建立指导委员会各项工作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发挥各方优势,兼顾各方利益,形成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机制。根据需要下设七大专业门类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行政部门、园区管委会、企业、学院相关人员组成,对口指导工作,加强专业与市场,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探索乌海市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机制,实行理事会制,制订职教集团章程,进一步加强学院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双向参与的运行机制,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保障。

深化与乌海市三大工业园区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园区管委会既代表政府,落实政府职责,又代表企业,维护企业权益,充分利用园区管委会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以园区管委会为纽带,建立园区校企合作工作站,与园区企业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在学生实习就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打造由政府、企业共同参与的外部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信息共享、责任共担,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三)合作推进协同育人

以学院为主体,协同政府、企业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建专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考核评价,实现协同育人。

在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下,所有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工作组,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教学研讨、教改研究等教学活动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課程标准等教学文件共同制订,课程资源、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实践训练、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等教学环节共同完成,真正实现一体化育人。

校企共同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共育、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证融通,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双1+0.5”的技能引导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在教学改革中初见

成效。

校企共同致力于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五位一体”学生技能提升平台,即课内一体化教学、课外实训室开放管理、校内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月、校外实施假期“双实践”活动、实施课证融通双证毕业。课内实施一体化教学,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实施实训室开放,课余时间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开放项目按选修课实施,充分利用和挖掘实训室资源,引导和激励师生走进实训室。校内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才华。校外开展假期“双实践”活动,学生和专业教师假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实施课证融通双证毕业,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五位一体”学生技能提升平台,形成课内和课外一体,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一体,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鉴定一体,学生职业技能不断提升。

(四)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探索建立“校中厂”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企业参与,对校内实训室进行改造,建成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实习车间或一体化教室,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与企业合作,本着校企共赢的原则,建成若干校内联合实训基地,尝试校企合作新模式。企业支持,围绕专业集群,按照统筹规划、互惠互利、合理设置、资源共享的原则,建成上百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按照“训为企用、校企共享、技能就业、公共服务”的建设理念,2014年投资近2.7亿元建设乌海市公共实训中心(学院二校区),集生产、教学、培训与技能鉴定于一体,涉及化工、机电、建筑、发电、采矿、管理和汽车修理等七大专业门类,真正实现了“课堂与车间统一、教师与师傅统一、学生与学徒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五)合作打造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学院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聘用与培训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形成了结构合理、要于创新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院通过提供政策保障,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健全专业教师培养激励机制,改革人才聘用机制,制定了《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公开招聘教师工作方案》等文件,突破高技能人才聘用的瓶颈,引进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等,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长效机制,出台《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培训的有关规定》《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暂行办法》《专业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的有关规定》等管理制度,实施假期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赴企业顶岗实践等专业教师培养提高计划。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专业技能,出台《“十二五”期间师资进修培训办法》《教职工攻读学位及进修学习管理办法》《关于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实施中青年专任教师赴区外国家示范院校培训工程,选派教师到区外示范高职院校脱产进修培训。

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出台《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外聘教师考核办法(试行)》等管理制度,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制度,吸引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工作档案,形成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鼓励、吸收兼职教师参加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提升外聘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技能课,实施双导师制,专兼教师共同实施。与校内专任教师形成“前专后兼”的互补关系,建立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六)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学院是首批自治区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正积极开展七个试点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创新“校企联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学生双重身份的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根据不同专业,探索多样化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

四、“政校企合作 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的实施成效

(一)“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日趋成熟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乌海市高等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乌海市职业教育集团年会如期召开,推动校企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举办研讨会,校企合作工作站高效运转,校地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作机制运行良好。

乌海市政府2012年投入资金2.7亿元,建设乌海市公共实训中心,校企共享生产性实训资源;2013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支持学院示范校建设,深化校企合作育人;2014年投入资金350万元,支持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每年下拨150万元经费,用于支付企业兼职教师的工作量酬金,支持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

与乌海市三个工业园区签署了校地全面合作协议,与乌海市园区和驻区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成校内109个实训室,其中校企联合实训基地4个,一体化教室66个;建成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07个,合作企业13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家,深度合作企业91家,合作企业覆盖所有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对口率达94%,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高达63%。每年聘请160多名企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教学研究与实施,校企共同开发课程61门,共同编写校企合作教材45部。学院是乌海市技术人员培训基地,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岗前技能、在职提高、继续教育等社会培训累计达54000人次。毕业生70%以上服务于乌海及周边工业企业,多数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技术和管理骨干。

(二)探索“课岗证融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学校积极推行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B类课程比例达32%,开发和打造“教学做”一体化教室66个,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课证融通课程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达38%,毕业生获得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率达98%。实施实训室开放管理,制定了《乌海职业技術学院实验实训室开放管理规定》,实训室使用率提高近30%,每年申报创新实践项目、开发竞赛项目、设计开发产品、自制实训装置达30多项。每年举办技能竞赛活动月,参与的学生达80%。“双实践”活动已开展六年,学生假期专业实践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满意度接近100%。“课岗证融通”育人模式的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智.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研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2]尹影,杨凤鸣.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衡阳5所高职院校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6(2).

[3]陈绪龙,陈若溪.地方高职院校构建产学研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4]赵燕.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3).

[5]管昕.湖南省高职教育对接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析[J].企业导报,2016(6).

[6]李孟瑞.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路径与实践[J].新西部,2015(30).

[7]黄玖琴,梁成艾.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研究:以武陵山民族地区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校企办学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