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9-06-11冯嘉文
冯嘉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化大时代的到来,如何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升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是各大高职院校基础课部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分析高职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现状及原因,引申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内涵,进而探讨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英語课堂的具体应用,希望给高职英语教育同行一些启示。
[关 键 词] 信息化手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信息化教学;高职英语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62-02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及相关联的软件硬件并进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在全国各地的大面积覆盖,互联网、局域网以及单位面积收费的Wi-Fi以及各式各样的信息化软硬件广泛地被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信息化手段以全新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为高职学生和教师进行英语交互学习提供了新的课堂模式,一方面激发了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并引入信息化的手段进行高职英语的教学改革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高职英语学与教现状
高职英语是高职院校在读学历班学生在大一时必修的一门基础公共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间接使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使高职英语的教学重点、内容安排、能力估测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使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另一方面也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而且又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逼真的语言环境。
(一)高职英语学生学习现状
笔者以本校学生为例,以2017级高职新生为调查对象,以高考得分为衡量标准,展开了一项关于高职学生英语现有水平的
调查。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自入学时,不排除有高考英语得高分者,但英语基础普遍还是比较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最高分与最低分相隔高达100多分。最高分者为2017级电气一班的学生,高考得分128分,最低分为2017级轮机一班的学生,高考得分7分。两者的英语知识输入量及技巧掌握程度相差极大,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此调查可以得出结论:伴随着适龄学习的人口数量逐年递减,高职院校生源普遍质量参差
不齐,尤其反映在英语这类需要时间积累基础的学科上。很多学生英语底子弱、基础薄,熟练掌握英语词汇及语法内容并顺利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对他们来讲是个很大的困难。
(二)高职英语教师传统教学现状
就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笔者也以本校高职学生为例,调查对象为2015级高职学生(该群体已在校学习数年,就教师评教更能给出成熟评语)。这次调查显示:有65%的2015级高职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讲解过多,师生互动频率较低;有4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枯燥单调;高达85%的学生倾向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而现实中的英语课堂由于时长较短,学生人数较多等客观因素,导致师生互动较少,未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室为基本据点,以教师、教科书、课堂纪律为主的教学方式。传统课程教学侧重系统化的知识传输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在短期内建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但此种模式是统一化和流水线化的教育,不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和有效的师生互动,难以突出学生个性特点。此外,学生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其主观能动性容易受到忽略。更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种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
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英语习得能力和容量大大减弱。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信息化技术的日益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
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教育。结合信息化技术,教育领域产生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意为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模式。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内容、技术、观念、组织、模式、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构成元素信息化。从教学环境和资源分析来看,信息化教学模式更为依赖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以及多媒体平台,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最终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作为输出型的大容量语言技能课程,高职英语的教学对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较大,也受到信息化技术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形式上进行改革不仅能拓宽教育领域,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技能,进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信息化教学模式十分新颖,即学生可通过互联网搜集和整合英语学习资料,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代替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则从过去的知识输送者转变
为教学的协助者、组织者以及引导者。
三、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的实施
(一)课前准备
信息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习任务的布置和传达不需要靠教师在课堂上口头传达,受限于固定的空间和时间。有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介入,教师可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如微信群、QQ群、各类电邮等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教师针对学生的预习,再提出相关问题,然后通过信息化平台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习,最终将学生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到
课堂,由教师来给出最终解答。这种信息化交互模式缩短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出问题—讨论—答疑讲解的时间,进而为教师开展其他教学活动提供了宝贵时间,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
自主性。
(二)课堂导入
首先,课堂授课开始时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介绍课程目标、重难点及步骤;其次,教师向学生讲授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如何衔接,怎样进行师生配合完成信息化教与学,讲与练的教学任务,最后,教师需要引导与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三)课堂讲解
教师需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准备图片、音频或者视频,内容必须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加入课堂活动中来。同时,课堂上还要加入新词、长句以及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与学生默契配合,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并让学生实现在“从做中学”的目标。
在高职英语课堂讲授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讨论交流活动,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使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和资源,高效地在课堂上进
行英语知识输出。在高职英语课堂上可设计一些模拟演练活动,如表演猜词、英语配音表演、英语招聘面试等,旨在让学生通过模拟场景的融入获得身临其境的语言交流感受。
此外,为了能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高职英语的课程进展、获得更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笔者还创建了目标用户为本院在校学生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上经常传送和高职英语应试相关的信息、高职英语最新的课程进展以及相关的英美文化常识,还会介绍一些英语学习的方法包括音标学习、词汇学习、口语练习、学术英语学习以及相关书目网站的推荐。此外,还有一些本院与英语相关的考试、学院社团英文采访、线上线下的活动以及“英语风采之星”的选拔活动等信息。
(四)课后反馈
英语课堂结束后,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这是一种对课堂学习的反馈,对待学生的作业,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评价,作业的评价反映了教师对学生课后任务的态度,会间接影响学生学
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将作业上传到电子邮箱、QQ或者微信,教师接收后进行客观评价。对作业完成出色的学生,教师可予以一定肯定和表扬;而对作业完成度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当予以一定的帮助和鼓励。作业可以是问题步骤解决型的,也可以是资料收集型的。学生则可以参考借鉴互联网、线上图书馆等资源完成课后作业,然后上传到各大信息化平台,如华中师范大学教师田媛团队创立的“微助教”平台。这些信息化教学平台上的学习统计功能可以够统计出每个学生的参与频率、学习进度、作业分数等。高职英语信息化课外延伸学习包括使用英语单词背诵软件每日打卡背单词,如“扇贝记单词”软件;英语单词查询软件,如有道辞典软件;锻炼英语口语的软件,如“英语流利说”软件;熟练英语听力的软件,如“人人英语”的微信公众号等。
四、结语
信息化教学手段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以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为交流平台,达到师生交流互动,实现学生高效便捷地进行知识输入目标。高职英语传统课堂和信息化相混合的教授方式,强化了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职英语教师在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时,也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信息化技
术、英语技巧及文化知识储备,在课堂上利用信息化模式向学生传输更为丰富精彩的跨文化交际技巧或策略,给学生提供与时俱
进新鲜的英语新闻及底蕴深厚的传统的英美文化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还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征求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地改进和调整高职英语教学,使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更加发扬光大。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与现今大众,尤其是中高职学生的需求及世界上发达国家信息化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高职英语教师可根据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积极参与和支持,逐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育系统,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晓霞.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英语,2016(24).
[2]屈璇.信息化教学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0):88-91.
[3]馮欣.“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发展研究[J].外语教学,2015(4):64-68.
[4]魏春梅.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戏剧之家,2017(1).
[5]李红霞.2015.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亚太教育(16):178.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