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2019-06-11乔敏敏
乔敏敏
[摘 要] 当前,我国各项建设在稳健开展中,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老龄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阶段、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多重背景下,必须稳步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积极响应“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对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但由于现阶段我国民培育工作出现了培训效果不佳、培训主体单一、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所以,从培训的意义入手,以问题展开论述,寻找恰当的应对策略,以合理解决农民培育过程中的问题。
[關 键 词] 新型职业农民;问题;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08-02
简而言之,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新时代下有文化的劳动者长时间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并且会经营、懂技术。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民的基本素质已然成为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在国家层面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并从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农业产业扶持等多个方向,全力促成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实现现代化、机械化添砖加瓦,助力实现伟大中国梦。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意义
目前,“三农”问题作为制约我国经济进步的关键,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只有对农民进行专门的培训,提升从业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尤其是在集约型农业发展的趋势下,将农村扶贫的重点放在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上,可以有效降低农村老龄化的负面影响,改善农村兼职化、空心化的现状,进而全方位提升农民的平均收入及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农民收入增多有利于使外出打工者留在家乡,从而农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二、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道路上遇到的难题
(一)培训的基本体系有待优化
(1)相关的培育政策衔接性不强,培训体系尚需完善,而且大多数农民的学历较低,不能很好地掌握培训内容及知识;(2)相应的培训内容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及时性,培训场地不足,培训设施设备落后,培训师资力量薄弱;(3)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认为这些理论知识对实际的农业生产无益。
(二)参与培训的人员素质待提高,人员数量不足
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很多农民缺乏良好的教育,文化素养有待提高,不能很好地掌握培训的技能;在我国实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此外,留在农村的青壮年,也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如此一来,造成了受培训农民知识水平低,人数储备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
(三)政府及社会不能全面认识新型职业农民
首先,相关的政府部门对新型农民培训的认识并不到位,因此诸多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执行部门对培育新型农民的投入和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并不理解参与培训的真正意义;最后,在对新型农民培训方面的认识上,全社会需要高度认同,让农民切身体会到从事农业生产的自豪感与被尊重感。
三、剖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已经在农村普及,一定数量的农民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计算机基础使用知识,加上农民平时白天农耕的时间较长,因此,受时间和地域影响较小的远程教学模式已经在理论知识培训中普及,而针对需要实践操作的培训更倾向于现场教学。下图为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的基本需求。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宣传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1)要想提高农民的培训积极性和认同感,需要扩大宣传范围,突出宣传重点,让社会普遍认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作用;(2)借助发达的媒体,不仅要在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上做好宣传工作,同时要善于利用网络,强化对新型农民培训政策、意义及战略的宣传;(3)不同的农村地区要综合考察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与农业产业结构,制定适合本地实情的宣传策略。
(二)适时知识产权机构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作为科研院校、市场及企业的纽带,可以为农民提供相应的知识产权服务,比如申报、认证、转让等,借助于该机构,可以为农民朋友节省更多的时间、金钱和人力成本,而且,通过该机构的介入,还能使农民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申请有新的认知,同时,将农业知识产权的查询、登记和管理中存在的形式以及管理问题进行合理规避,提高通过率。
(三)采取恰当的培训模式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制定培训计划前,要加大宣传,对农民进行思想动员,增强农民的参与热情与荣誉感;其次,通过商讨适合农民实际的培训计划,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定期对农民进行知识教学,组织多种形式的主体学习活动,将观摩和实操融入其中,不定期进行考核,并评定级别,激发农民的上进心;最后,和当地优秀和农业企业合作,制定出产、学、研为一体的教学计划,改变农民固有的认知,开阔农民眼界。
(四)实现机械化农耕
先进机械设备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生产的效率,但是针对一些偏远地区机械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农科院等相关机构,要加大对机械设备的研发,根据偏远地区的实际地域情况,改进现有机械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同时,国家也要通过完善相应的机械化律法来强制执行,为了鼓励农民使用机械设备,政府可向农民发放适量的农机购置补贴以及农机作业补贴等,通过实施多项惠民政策,让农民全面使用机械设备。
(五)多方入手增强培训效果
1.创新培训理念,立足于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的理念,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更新培训理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时代前言,将最新、最科学的理念传达给农民。
2.培训内容要多元化。在我国不断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上,我国的农产品种类越来越多,相应的农产品配套环节,比如储藏、流通、加工等也需要进行改变,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3.培训技术要专业、形式要灵活。分析现代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发现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因此,在对农民培训时要选择技术加强的讲师。随着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水平的提高,培训的形式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讲、现场讲,要善于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网络远程教育、多媒体技术等,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进行现场教学,并让农民亲自进行实践。
(六)优化培训基础配套工作
1.增强师资力量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要求,培训讲师要从农业部分或者相关的事业企业单位选出,而且必须是责任心强、有耐心、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很丰富的人选,将这些农业专家教授以及技术人员组织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农业培训师资团队,从农民的理论培训、生产技能培训和后续跟踪技术指导服务等方面助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
2.建设培训基地
既然将培育新型农民提到较高的地位,那么就需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要本大力建设培训基地,完善培训所需的基础设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农民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便于农民随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现场实践。此外,政府及农业部门也可以甄选出地方生产水平高、实力雄厚的农业企业,并与这些企业进行长期合作,拓宽培训基地的范围,增强实训基地的可选择性。
(七)强化相应的政策支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既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又需要政策的支持与保护,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因此需要国家将该项工作制度化、法制化,以法律的威严和执行力去约束政府行为,真正将培育新型农民的伟大工作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中坚力量,只有具有高知识含量、高技术能力的农民,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使农村的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在当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的关键时间段,更不能松懈,更要紧抓落实农民培育工作,积极发挥第一产业的辐射作用和基础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后盾。
参考文献:
[1]培育人才强产业 带动扶贫结硕果[J].农民科技培训,2018(7):13-14.
[2]王丽萍,尹卿.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文献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3):49-52.
[3]周燕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探索[J].南方农业,2018,12(18):141,143.
[4]彭敏.新时代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状及困惑[J].农民致富之友,2018(17):222.
[5]王晓涵,康红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7(12):56-59.
[6]祝士苓,王素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6(27):56-60.
编辑 尚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