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开发与设计
2019-06-11关沁晖
关沁晖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微课程资源建设已在广大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微课教学不仅能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而且又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通过分析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高职微课的设计原则,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机会成本”为例,对其微课的设计进行分析和阐述,为后续其他专业微课程的建设和在线教育的应用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微课;教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74-02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环节,是其他财经类专业课程开设的必要前提。由于其理论体系庞大,内容抽象复杂,学派纷纭,学派间的学术观点、理论主张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部对其逐一进行讲解介绍,学生不仅掌握不了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规律,而且也很难辨别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辅助教学,简明扼要的把一些知识点或重难点提取出来,做成微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简化教学程序、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微课的开设在高职层次教学中尤为必要。
二、高职微课的设计原则
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播放时间短、内容短小精悍,使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开展学习。一门微课质量的好坏,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优质的微课会使学生很快捷地掌握其展示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微课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可靠
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关于微课的选题需要贴合实际、难易适中,符合科学的教学原理和认知规律。提供的数据和案例客观真实,描述的概念和公式严谨准确,解说的文字和语言清晰规范。
(二)深入浅出
高职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强,喜欢接受新事物,但逻辑思维比较薄弱,且专注力低。根据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可以采用直观生动的画面,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深入浅出,呈现教学内容。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看得愉快、学得轻松,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教育启发
好的教育就如春风化雨,发人深省,微课也如此。优质的微课不仅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学习效果,而且还能够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实践中应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四)美观实用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微课在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题材构思新颖有趣,表现手法形象生动,画面呈现清晰流畅,整体的设计要具备感染力和吸引力,能瞬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易于操作,方便使用。另外,还需要考虑实用性方面的原则。制作的内容不但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考虑,而且还要结合企业和市场的需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辅助教学的独特优势。
(五)主体多元
微课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观看的对象不仅包括教师、专家、同行,还包括学生、社会人群和网络评论等。因此,微课设计要多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能否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能否具备良好的推广价值,使学习者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三、微课教学方案设计
(一)微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微课的设计原则,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机会成本”为例,微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如下表。
(二)微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
本微课程的教学评价采取需要评定、方案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4个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形式,其中需要评定主要针对选题设计和教学支持;方案评定包括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完整、形式新颖;形成性评定考察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动机的引导、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安排情况以及微课制作中艺术设计的布局合理性和画面美观性;总结性评定主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机会成本”的相关知识点提出课后思考题目,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师生互动交流的情况。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微课为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将微课应用到常规教学中,既能解决当前传统教学的固有缺陷,又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微课辅助教学的效果。最后,希望本文的分析阐述可以对我省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改革及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林发芝.高职“经济学基础”微课的开发与设计:以知识点“效用”为例[J].科学导刊,2015(7):40-42.
[2]付媛媛.淺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科技与创新,2017(22):109-110.
[3]李鹏鸽,左玉,刘志荣,等.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6(6):74-76.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