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传播:《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
2019-06-11李钰凌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到党的旗帜、道路,关乎到国家的政治安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纲领,是共产党人公开表明自己意图、目的的革命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意识形态研究的成果,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广为传播,为当今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也带来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意识形态;无产阶级;马克思
1848年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不仅仅是无产阶级表达愿望发出声音,而且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意识形态的研究成果,并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理论。无产阶级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领导。积极把握《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动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之前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发展状况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作用。人类很早就明白,意识形态一词在创造出来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成为阶级统治中对大众具有引导性政治导向。法国启蒙思想家们对宗教和假象的批判,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进行重新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意识的性质、功能、地位等的认识作用,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逐渐受到人类的重视。1796年法国哲学家托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意识形态”一词的概念。托拉西笔下的“意识形态”在哲学中的含义,是认为人的感觉是一切观念的基础,错误或虚假的观念可以通过这种直接的感觉的检验而避免。“意识形态”在政治上的意义,是通过感觉的实际检验建立一种真实可信的观念,这种观念区别于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中的观念上的意识,将这种观念用于教育制度中,可以帮助人们摒除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给人带来的假象,“观念学”由此建立,法国社会也会更加理性和科学。托拉西过于强调和夸大感觉的作用,用思维检验思维的正确与否,使“意识形态”的含义增加了空想、幻想之感。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形成的开端,起始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之后,对曾经追随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猛烈抨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从“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1]入手,“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以及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1]。马克思以德国现代国家的角度,认为法哲学中存在“抽象而不切实际的思维”。对法哲学的批判就是对“人那种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关于现代国家的思想”[1]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的研究展开了对意识形态的讨论。马克思认为,异化既不是黑格尔的神秘的绝对精神,也不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是由私有制决定的生活条件引申出来的,异化劳动是造成社会中的压迫、不平等及阶级斗争的根源。无产阶级在私有财产面前,自身的劳动不能为自己所有,成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来源,这种生产使得劳动者精神受到压迫,失去主体性,最终导致阶级的严重对立。《手稿》中,马克思对物质生产关系的批判,是通过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入手的,集中反映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特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意识形态理论,“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他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应是实践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或者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可以解决就神秘主义的东西。《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的决裂,并对意识形态重新界定。马克思认为,人的精神、想象、思维等是人类物质活动行为的直接产物,意识形态不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这里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划清界限。意识形态的内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了进一步加深。第一,意识形态具有倒置性,倒置、扭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实践的局限性造成的。在意识形态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马克思看作是“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1],他以照相机的成像的原理为类比,提出意识形态倒立成像的观点。马克思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追根溯源,寻找意识形态产生颠倒的根本原因。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交往中产生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等的反应,意识形态产生倒置、扭曲的原因,不是认识的本身是错误的,而是实践的局限性造成的。狭隘的物质生活方式引发了狭隘的社会关系,最终导致了人的观念和现实的颠倒。第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最终目的是揭露资产阶级生产过程中的剥削本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真正的社会分工,它以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为标志。精神劳动的产生可以使意识摆脱世界,创造“‘纯粹的理论、哲学、道德等等,”[2]这些成为了组成上层建筑内容的主要内容。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维护自己阶级利益和私有财产的工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现实被马克思无情揭露,并在之后的文本中进行了更深入的批判。
至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建立起来,强调社会存在对于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并把宗教、道德、哲学等意识形态归为观念上的上层建筑,赋予意识形态合法性地位。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服务,必然会有统治阶级的阶级属性。分工的出现导致独立的意识形态的出现,甚至会引发阶级的矛盾和对立。
二、《共产党宣言》 中的無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
1.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建立:在批判资产阶级中形成
(1)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在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中产生的。意识形态就本质上来说,是统治阶级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反应。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矛盾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天生对立者的无产阶级和无产者,在现代工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却成为一无所有的赤贫者,成为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开始,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应运而生。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和残酷剥削使无产阶级的队伍逐渐壮大,联合起来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发声,从四面八方汇合,组成全国性的斗争,把个别斗争发展为整个阶级的斗争,表达无产阶级的政治意愿和政治需求,自觉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
(2)无产阶级确立牢固的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精神统治,需要与资产阶级的一切观念决裂。“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旧思想不断被新思想的取代成为时代的“永恒真理”。共产主义要实现思想上的统治,必须废除这些“永恒真理”,建立共产主义的道德、哲学、法律。无产阶级者要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就必须要实现“两个决裂”:“同傳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和“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立属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与一切维护私有制的思想决裂。
(3)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表明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稳定统治,把资产阶级的利益说成普遍大众的利益。然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反应的是资产阶级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无产阶级反而还要受到资产阶级的责备,认为无产阶级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的需求是“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把无产阶级消灭剥削和压迫的诉求认为是“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3]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是揭穿资产阶级的“利己观念”,揭露统治者的剥削本质,消灭阶级对立,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2.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掌握:无产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重要内容
资产阶级的每一发展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3]代表大工业生产和世界市场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现代的代议制为主体的政治统治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传达了资产阶级是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思想。他们通过为未来社会描绘理想蓝图,批判资本主义统治的残酷现实,从而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背后的社会现实。每一个时代统治思想都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无产阶级壮大自身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必然能实现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建立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产阶级压迫之下,无产者实现自身的利益,必须壮大力量,组成集体,组成“反对资产者的同盟”,利用法律等形式,迫使资产阶级内部承认他们的合法权益。利用经过工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交通工具,把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成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运动,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为广大无产者争取民主,最终建立“自由而全面的联合体”。
《共产党宣言》的第三部分还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形形色色的思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比如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揭示了德国小资产阶级将法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混合,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既反对资产阶级又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真实面目,是德国反动封建政府对付资产阶级和镇压工人运动的工具。又例如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危害,割裂了社会主义的实现和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对无产阶级社会的认识仍处于幻想之中。这些批判也表明,只有为工人阶级的利益作斗争的共产党人才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未来,彻底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庄严地向世界宣告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坚定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革命领导权。
3.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传播: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重要工具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共产党人公开表明自己意图、目的的革命性文件,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策略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建党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将具有革命性和斗争性的无产者联合起来,组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来领导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中表明了共产党比其他工人政党组成人员更加先进、领导的革命更加彻底;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策略和革命运动方向。在《共产党宣言》问世后的不久,席卷了整个欧洲的欧洲革命风暴也使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大量传播,接受现实的斗争和革命的检验。从1872年到1893年,《共产党宣言》共有七篇序言,是结合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这些序言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进行新的发展和深化。同时序言还结合不同国家的具体实际,总结工人运动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对于世界各国的解放运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直到今天,《共产党宣言》被译成多种文字,它的影响力遍及全球,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解放运功不可或缺的纲领,它揭示的共产主义普遍规律和客观真理不可磨灭。
三、《共产党宣言》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当前党和国家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4]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到党的旗帜、道路,关乎到国家的政治安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步入了新的台阶。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国人民在取得巨大成绩下,继续向着“四个全面”的建设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推进伟大事业的建设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需要理论指导凝神聚力,把握方向。党的意识形态的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兴旺发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虽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距今已有170年,但是其中蕴涵的意识形态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地位
唯物史观强调,一个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态和变化。在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我们必须巩固和坚决不能动摇的重要准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不断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引进高端人才之外,各种新思想、新思潮的涌入也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压力。如果对这些现象不加以控制放任处置,忽视意识形态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就是不重视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表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首先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同时,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地位,在思想上要维护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到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中来。同时要在制度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
2.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实现民族复兴大任
面对各种新思想的冲击,不能放弃对无产阶级理想信念的追求。历史经验证明,伟大革命事业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个人贡献力量。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当前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实践。意识形态的教育是对人的思想教育的工作,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党和国家要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环境,做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表率作用。大学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和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不能忽视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提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加强高校的党建工作。此外,还要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教育作用,从创新教育方式等方面,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保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青少年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时期,意识形态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加强社会各界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时代新风,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升社会文明。
3.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
在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占据主導权的情况下,意识形态的渗透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手段,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输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价值观的有力工具,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好莱坞电影等文化产品,向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喜好等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观念。意识形态的渗透干扰我国的文化安全甚至会影响到政治安全,影响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甚至不惜编造“中国威胁论”等谣言,污蔑、抹黑我国的国家形象,扰乱国际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使外界我国的国家制度、治国理念、方针政策产生误解,极大影响我国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之举,需要在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要加以辨别,对有害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外来思想坚决排除。
4.加强网络新媒体意识形态建设,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提升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截至到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其中有98%用手机上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获取工具。当前,互联网成为西方意识形态出入国内的重要途径之一,互联网安全是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重视的阵地。大力发挥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速度广的优势,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传播积极向上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内容。高度重视互联网内容的监管力度,对互联网发布内容进行严格筛查,对互联网新媒体的相关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加以提升,坚决摒除影响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不良内容,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坏境。同时,还要发展传统媒体的优势,发挥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力,发挥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统传播手段和建设的创新,丰富意识形态传播的手段和途径。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树立一个公正、客观、正能量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10.11.499.525.550.55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3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45.3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作者简介:
李钰凌(1993--)女,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