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学的理论构建高职体育教育个性化课程体系

2019-06-11周勇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周勇

摘  要:科学的理论是对某一科学领域所作的系统解释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系列性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去完成。基于这个理论,依据体育科学的发展现状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对高职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再分析,并提出个性化教育的合理意见,得出高职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体育教育的主体与培养目标的需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构建高职体育教育个性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  个性化课程体系  科学的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b)-0114-0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型、技能型、专门型人才,高职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又由于现在“应试教育”转向为“素质教育”的热潮与呼声,对高职体育教育体制的变革也是势在必行。为了满足个性化体育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必须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善课程内容和结构。又由于各地区间存在文化差异和教育模式的悬殊,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存在差别。只有实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独特性,表现其个性化。

1  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教学目的和社会需求的偏差。

体育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如过分突出健康而忽视基础理论和技术学习的根本;过分突出技术学习而忽视思想培养。课程的设置、考核与教学实际不相适应。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形式不够全面内容单一,缺乏完整性,综合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走出学校后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进行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没有以“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作为出发点,所以说培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是不健全、不完善,不科学的。

(2)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固化。

现在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仍固守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多注重篮球、羽毛球、足球等球类项目,而忽略了基礎项目田径运动。尽管如此,在这些球类运动中也存在着片面性,不能全面拓展学生体育素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没有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培养,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的运动潜力难以激发,自然而然地限制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体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常常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和消极的态度。

(3)教学观念缺乏创新力。

只有德、智、体、美全面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体育也是是直接影响到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今受这种只注重在校的体育教育和锻炼而忽视终身“体育”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受到了限制,固化了体育教学的发展空间,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能,只是一味地追随前人的经验和方法,这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体育教学的一种限制和止步,在教学观念上仍不能有所突破。

(4)体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班级设置出现师生不平衡状况。

根据调查显示,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班级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达不到要求的现象,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超负荷完成教学任务,其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又由于学员人数多,教学难度系数大,教师上课难免顾此失彼,这样,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

(5)体育经费投入不能支持体育设施建设。

尽管在各种法律法规上严格规定了体育经费的投入数,但实际操作并不尽人意。众所周知,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足够的经费来投入维持和保障,但随着学校规模和经费预算的扩大,没有同比增长体育经费,导致体育设施,器材设备更加不足,难以维持。

(6)政策执行力度小。

学校各门课程的开设着重技能型培训,轻视了体育教育。所以,面对国家在体育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措施时执行度和重视力度都不够,经费投入小,设备设置单一,教师薪酬少,教学方式形式化,这些都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限制因素。

2  高职体育课程个性化内容体系构建

(1)课程内容的个性化设置。

课程内容设置应该有目的性且与自身职业技术的特点相适应。首先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由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以充分发挥高职体育教育课程对体育能力的培养;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精神教育,通过集体性项目培养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挑战性项目培养无畏的素质和勇敢的精神,通过简易性项目培养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最后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体现体育文化的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2)教材内容分门别类。

高职院校教材内容应该避免单一性,保证多样化与丰富性针。教材内容的选择也必须符合一下几个方面:

①在必修教材上集趣味性、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与一体。避免枯燥乏味的解说,避免不修边幅的空谈主义,避免漫无目的的泛泛而谈,避免不切实际的陈词滥调。做到科学和趣味相结合,专项与实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更加全面,更为综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②专项教材要在综合化与多样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分门别类,体现其专业性特征。以专项教育弥补综合性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并更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更能发挥体育教育的特色,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

③在选项教材的选择上要富有乡土化和弹性化特征。要针对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并结合高职体育职业性特征,体现高职教育实际。

混合教材既要求明了的门类分别,又要保证内容的构建与综合。课程既要重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培训,又要遵循体育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要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拓展新的领域,组建新的架构,让个性化得到充分发挥。

(3)改革教学方式。

将传统的按体能分的基础素质班和专项训练班进行调整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与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基础素质班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素质,鞭策不达标的学生,加强体能训练。以形体教学为主(如健美操和大球类项目)以保证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进行基础的体能训练。在运动负荷上不会有过多或过少的压力,又可以为学习其它专项课程做好身体、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专项提高班则侧重提高学生的应用性实战性经验,并传授专项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实用性为目的。

(4)强化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心理的发展教育功能。

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在家庭中都扮演着独生子女的角色,因此在进行高职体育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现当代独生子女的意志能力和性格特征。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塑造学生个性化的品格,个性化的心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以此来打造个性化教育教学,打造个性化课程体系。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力度远远高于我国,他们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勇敢无畏的品质,我们也应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模式,强化个性化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

(5)壯大高校体育师资团队的专业业务水平。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更强的能力。即老师不再是单单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专业的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的业务能力。不单单是固化的模式教学和组织教学,而是去传承更加全面,更有个性化的内容,去完善更加完备的教育体系,这对综合素质培训的要求不容忽视也至关重要。另外,首当其冲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是才能培养,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将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创新,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教师以放任的态度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以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6)丰富高职体育课程的形式。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高职体育课程的主要形式。其中显性课程占据主要地位,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成且有统一的教材和目标。教师通过显性课程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隐性课程更加灵活。通过特定的体育课程这一时空环境,在体育教育中充分反映人类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从而对体育教学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隐性课程也可以启迪学生智慧,更好地发挥个性化教育。

3  结语

高职体育课程类型体系的主要活动对象为1、2年级的学生,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为减少学业压力,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开设。在个性化教育的时代潮流下,要以创造性的形式发挥个人特色和专长,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教学管理上选择开放式教育和放任的心态,在价值取向上综合多方面,多样性,在组织形式上全面化,个性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康贵江.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6):63.

[2] 姚毓武,冯永丽,张大为.高校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转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4):9-12.

[3] 刘忠霞.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