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 教育思想再认识

2019-06-11陈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树人立德

陈俊

[摘 要] 教育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阶段,也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化的重要方面。在众多教育理念中,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思维的提出,能够将教育者现有的经验、才智和学识传递给其他的人。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理解和感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在发表公开讲话时曾提出,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立德树人这一教育观念的提出能够以最为公平、客观的意识思维教化育人,使受教育者能够具备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的时代价值。习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讲话,也让立德树人这一思想认识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并且渗透到了高校教育教学、企业建设等各个方面。针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途径、绩效进行探究,供借鉴参考。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创新;思想;认识;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06-04

2018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强调了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应该秉承的发展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的培养环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开展。

2017年5月3日,中共中央總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进行考察,在参观交流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且和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他强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将“以德树人”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理论作为指导,培育一大批“德法兼修”“品学优良”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探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上,进行全面的认识、深化和探索。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体过程中,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多元化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不断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顾名思义,立德指的是树立德业,而树人,则指的是对人才的培养和完善。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贴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因此也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

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不难看出,立德树人是一种综合化的培养模式。其中的这一个“德”字,具备了多重涵义。既包括舍己为人的无私之德,也包括关心集体的团结之德,还包括公正廉明的正义之德,甚至可以说,一切优秀的思想品质都是德的体现。从整体“立德”教育上看,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地域面积广阔,凝结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儒家经典书籍《四书》中,在《大学》这一典籍里,开宗明义就讲述了“明明德”。意思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而在《管子·权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观众通过对种植作物、谷物、树木的对比,进一步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所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就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品德的确立和提出。

当前形势下,为了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理念,党中央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组织开展的多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围绕“德行”展开形式多样的修炼。从教育方面来说,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方法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维认识。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上,开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空间。

(一)注重德与才的相互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的整体战略布局上入手,从确保党和国家发达兴旺、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上,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进行了重要的部署。并将“立德树人、德法双修”作为发展方向,对受教育者所具备的理念和信息进行深入的勉励和鼓舞。因此,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上,其首要一点就是实现“德”与“才”的相互融合。

古人云“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立德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之不朽。”意思为人的一生,其不朽之处在于立德,而后才是立功和立言。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不朽在于培养他的“德”,如果缺少道德操守,那么他的功绩即使再伟大,言论也称不上不朽和高明。因此,在选举和培养贤能的过程中,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渴求也依然离不开“德才”二字,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甚至从某一方面说,德的重要性要比才来得更加重要。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果才学不够,那么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磨炼,就可以在学识上有所增加。而如果德行不够,那么受个人思维方式、思想眼界的限制,则很难补齐追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育人工作要以德育人也是考虑了这一辩证关系。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学识的“智者”,也要让他们成为一个德行高尚、胸怀宽广的“德者”。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育人办法,在满足当前建设法治社会的大形势下,正视“立德”教育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感受立德树人的教育真谛。

(二)实现德和育的相互引导

教育强则国家强,一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教育事业的推进情况。尤其是对当前新形势下,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吸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价值思想,加快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形成。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中,历来关注以德服人。德行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他人的评价。德行不好的人,即便是他的才华再出众,也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而德行较好的人,则会走到哪里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并且更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到“德”对一个人影响的深刻程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作为积极的正面教育,起到了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的作用。这也使德育工作成为人才教育培养中的热点话题。在教育工作中,德的含义更加注重对优秀品性、思想、特征的积累,而育的推进,则实现了对这些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引导。通过两者的相互结合,能够促使受教育者本着“身先士卒”“立德于身”的行为准则,积极宣传优秀的思想品德,使一些积极、正面、健康的能量能够融入受教育者的心中。

在整体教育发展进程中,以思想教育机构为发展载体,践行健康稳定的德育教学形态,形成全员育人的发展局面。并且要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践行重点的安排和部署,提出明确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德育教学目标,构建一个重点突出、层次多样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教学互动,深化立德树人教育的价值观念。同时,始终坚持形成以“党建为中心、学习为手段、育人为脉络、帮扶为基础”的局面,进一步设计完善更加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路。

在思想教育机构的设立中,推行“思想教育塑造、行为管理养成、政治导向激励、文化环境熏陶、考核评价督导”等形式,实现“激、管、导、育、评”的教育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思想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互融合。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自觉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拥护者,使学生成为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强化党的思想领导,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优势,使现代教育模式能够更加科学高效。

(四)创新立德树人的教学模式,激发德育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在立德树人的教学模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育为根本”的发展理念,在系列讲话过程中,创新提出了“立德树人”的发展理念。通过对德育的培养,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引导人们积极向善,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教师队伍的塑造,从增强师德师风和教师业务能力上入手,切实推进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逐步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着力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建立由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德育辅导员、政工干部所组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更好地推进和担负日常管理公正的发展。造就政治可靠、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观点正确的立德师资队伍,从而实现德育思想的认识和深化。

三、立德树人的教育绩效

(一)德育教学课程改革

一直以来,立德树人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是承载德育教学思想、教育载体、教学活动的实施依据。新的发展时期下,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在思想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使德育面临着新的变化。通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各行各业建立了新的发展思潮,加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着力推动素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这一时代趋势之下,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需求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抓手,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中,从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法制理念,使教育课程的改革变得更加全面。要将整体规划纳入教学环节中,利用多项发展资源,在“立德教育”中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加大对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增进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审美兴趣、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受教育者成为具备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具备国际发展视野的人才。

(二)立德树人的思想成果

首先,立德树人的思想将小学、中学、本专科、职业教育、研究生等教学阶段整合在一起,进一步明确了各学习阶段的教育功能定位。通过确立不同教育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教育结构的依次推进,形成更加客观、更加严谨、更符合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的思想成果。尤其是要统筹规划各项发展认知,从德育、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上入手,进一步促进人文学科和德育教学的相互融合。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发展课程的实施价值,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九年义务制教育作为发展基座,以各类职业教育、在职教育为拓展,从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统筹各类教学课程的引领作用。尤其是要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思想心态,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优化他们的品性、树立更加开放的教育格局。大力实现“立德”教学的相互配合、促进。统筹规划校园、课堂、社团、家庭、社会等教育阵地、发挥学校的主要教育渠道,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组织互动,促进社会资源的发展融合,营造更加协调融洽的教学环境。

(三)创新德育教学培养方法

教育部门要在“立德树人”的整体规划上,启动教育课程修订工作,制定一系列严谨的发展规划,创新德育教学培养方法。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发展理念,在做好日常教育和主题教育工作的同时,拓展受教育者的思想、途径、渠道,创新开展新型德育教学工作。

要以实践活动作为有效的培养模式,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共筑中国梦”“为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等主题教育实践。使受教育者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中,感受到“德”行的深层含义。以主题宣传讲演活动,辅导、报告、座谈等实践形式,让广大师生在学习实践中领会更加深刻的德育思想。并且利用座谈、研讨等形式,增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领会各项精神,坚定发展信念,更加广泛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党、敬业的发展理念,塑造更加丰富的德育教学体系。

积极重视多媒体、“互联网+”在“立德树人”教育中担当的重要角色,进一步加强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加大力度积极推行校园微信、微博等公共账号的网络德育教学传播形式。在整体发展进程中,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舆论引导流程。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载体,对网络德育所覆盖的人群进行教育普及,着力增强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在规范网络责任言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能力。

四、结语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发展方向,不但在教育行业引领了新的教学思潮,而且深刻影响到了艺术、文化、医学、工业等各个方面。其中所凝聚的深远的教育意义,成为当前指引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针”。面对“立德树人”中所凝聚的发展实际和智慧方法,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勤于修炼,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价值含义。着力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学生等不同知识层次的“德育”培养。以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深入,培养和塑造一大批具有高尚品性、时代精神、国际视野的全方位复合型教育人才,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多元化人才的渴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12-11-15.

[2]习近平.习近平致信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OL].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3-04-21.

[3]李洋.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0).

[5]习近平在山东考察[DB/OL].CCTV13.新闻联播.2013-11-28.

[6]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2).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树人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Gwendolyn Brook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