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2019-06-11王佳石皋莲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王佳 石皋莲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输送生产、服务等一线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传统的以教研室为基层教学单位的组织模式,由于其结构冗余、行政化严重、平均主义等特征,已无法满足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对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教研室弊端;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060-02

2007年初,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其中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加強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近十年来,各高校都把教学团队建设列为学校建设的一大重要任务,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肩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也应该将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传统基层教学单位的弊端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依然基于以教研室为主的组织管理体制。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单位,一般是以某个学科或专业为基准进行组建,承担着实施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讨、推动教学改革的职能。从教研室的发展状况来看,其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已明显不能满足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

1.教研室渐趋僵硬化行政化,负责人缺乏指挥教学工作、分配教学资源、调配教师资源等方面的自主权,在教学活动实施和开展方面,更多的是简单机械的上传下达教学任务,而缺少教学突破创新思维。

2.教研室成员专业背景相似思维模式相近,教研室自成一体、自我封闭性强,教师亦习惯于单兵作战,难以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改革。

3.教研室的运行机制落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研室成员吃大锅饭,教师只要完成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即可,多劳而不多得,因而教师没有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动力。

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研室这一组织形式曾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教学内容不断拓宽和加深,教学过程日趋复杂,传统的教师“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和以教研室为基层教学单位的组织形式已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需求。打破僵局探索和实行能够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组织形式至关重要,灵活的“教学团队”应运而生。

二、教学团队的含义与要求

“团队”源起于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有共同目的和业绩目标、互相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西方学者提出“同伴互助”概念,提倡教师共同工作、形成伙伴关系,团队理论被运用于教师领域,衍生出“科研创新团队”“教学团队”等概念。

“教学团队”最初指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起初,这一群体的成员未经过有效的遴选,而是由传统教研室的部分教师自然形成的,成员结构不合理,成员习惯于单独行动、缺乏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组织缺乏有效的沟通网络,犹如一盘散沙,因而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团队,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对教学团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团队应该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为重点,立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教师队伍。

三、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工程,通过查阅和梳理大量主题相关的文献,发现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一)遴选卓越的团队负责人

团队负责人应在其专业领域内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以及优异的教学成果,这样才能带领团队成员开展课程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此外,团队负责人还应该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这样才能够处理好团队与上级领导、团队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团队凝聚力,引导团队良性发展。最后,团队负责人还应该具备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方能激发团队创造力,挖掘团队潜能。

(二)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

年龄结构合理,通过课堂比赛、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以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动教学资源开发;“双师型”结构,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比例合理,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成员专业背景多样化、学科交叉,以激发思维碰撞,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三)落实有效的成员培养

团队成员的能力提升举足轻重,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往往会存在工作热情较低、对学科前沿了解不足等情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对新老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可能会出现团队成员思维狭隘、知识面狭窄、教学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下降等情形。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应该做到,通过多元化的基础进修、拓展培训、教学研讨会议、企业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包括教学内容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提升、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实践能力的提高等,培养“卓越教师”“骨干教师”。

(四)提出明确的建设目标

高职教师的工作时间不固定,团队自由度较高,部分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后感觉无事可做而不知该如何提升自己,因而清晰明确的团队目标是提升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开展等方面应该要有清晰明确的建设目标,以其为载体,实现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五)搭建畅通的沟通平台

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自闭门造车,团队教学质量必然参差不齐,且整体水平不高。通过教学研讨、专题讲座、网页建设等手段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促使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营造融洽、和谐的团队氛围,促进成员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团队的专业水平、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实现团队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制订完善的保障制度

充足的建设经费、科学的绩效管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保障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团队建设之初,应从日常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同时配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对于成员的绩效考核和津贴发放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对考核优秀的成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取得显著成绩的成员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以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和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团队建设发展。

综述所述,传统的教师单兵作战和教研室大锅饭的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高技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机动灵活、优质高效的教学团队模式应运而生。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对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充分整合教育职能部门学校主体和教师等多方面资源,基于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载体,从团队负责人遴选、合理团队结构构建、教学名师打造等多方面着手,建设优秀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讨和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出高技能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凤春,陈希有,王林,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1):5-8.

[2]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2):90-95.

[3]姜登岭.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及建设措施[J].技术与教育,2017,31(1):47-50.

[4]匡薇.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M].華中科技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