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对现今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2019-06-11左晓慧
左晓慧
当代大学生浸润在商品经济时代,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在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方面表现出耽于享受、安逸、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本文拟在分析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一点重塑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建议,为应对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提供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短缺经济”已然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物质资料的极大丰裕和人民消费欲望的极大增长。“热爱物质之美”逐渐占据人们的内心,“精神的荒芜”反成了现代人的疾病,人们并未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反而被物欲俘获,成了“拜物教徒”。这些情况的出现,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消费主义的传播密切相关,在其影响下,高校也不能“独善其身”,大学生也深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表现出拜物取向、精神生活空虚等情况。
一、消费主义的涵义
消费主义诞生于20世纪的美国。在商业运作、大众传媒、广告商等的联合推动下,消费主义思潮不仅影响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从消费领域延伸开来,在全社会塑造一种基于消费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及时行乐的生活观念。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消费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王永友、阳作林认为,消费主义具有物欲性、虚假性、控制性的特征,消费主义不断制造人们对物质的过度的、虚假的渴望,并进而控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消费主义以消费能力来定义人,以消费能力作为评价个人能力,体现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准,并促使人们为了满足“物欲”、彰显自己的独特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增加自己的消费能力。由此,拜物倾向又和拜金主义联系在一起,人们的生活目的日趋功利化,丧失历史感、责任感、道德感。
二、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生活、行为的影响
消费主义观念近些年来也在我国一路“高歌猛进”。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经济成就有目共睹,在个人消费领域,人们从物质匮乏的境况一路狂奔,逐渐接受了物质文明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信贷消费、超前消费、追求名牌、奢侈品等情况也相继出现,这些也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表现出如下特点:
网购是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方式。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最容易拥抱新的技术创新,走在新技术运用的前沿。如今,智能手机、个人电脑普及,大学生上网非常容易,在消费领域,通过购物网站、APP购买来自全球商品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消费方式,这一点只需要观察一下各大高校快递网點的繁忙程度就可以印证。与网购的方便快捷相伴随的是,很多同学无意识地在购物APP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浏览、筛选,浏览的商品部分是自己需要的,部分是大数据根据购物习惯、喜欢的商品精准推送的,大量的时间被虚耗。同时,因为观察到很多同学经常订外卖、打包饭菜回宿舍吃,有的校园还出现了给同学们送餐、日用品到宿舍门口的购物APP,将大学生“娇惯”了,助长了学生懒惰的习气。
消费实力与愿望不匹配。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大多来自父母的供养,自己打工、兼职只是额外的补充,总体来说消费实力不强。但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购买愿望较强烈,商品偏好多集中于电子产品、服饰、化妆品、运动产品等,近年来还有不少同学喜欢消费娱乐产品,如电影、演出、组团外出旅游等,少数同学家庭情况较好,可以负担,大多数同学经济实力不强,但较高的消费欲望使他们生出羡慕、攀比、甚至网络借贷等情况。部分同学追求网络“爆款”、新潮,电子产品消费更新换代需求旺盛,同学之间不比学习,反倒比谁享受到物质更好。
功利性动机驱使下的大学生创业、兼职。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大学生头脑灵活、思维先进,本是创新创业的一大主力,很多大学生也确实积极投入进创新创业的队伍之中,但过程中,也不免部分同学出于功利性动机,为了赚钱,作出一些“诚意不够”的低水平重复劳动。在消费主义影响之下,大学生普遍对金钱的渴望较为强烈,头脑稍微灵活点的,都在寻找各种赚钱的路子,各种微商、代购、团购、跳蚤市场、二手市场、各类打工兼职层出不穷。有同学在同学圈子中做微商、代购,每天发布商品信息、客户体验,俨然商人模样。有同学在网上兼职刷单,从而陷入网络诈骗、传销当中。有同学业余时间送外卖到寝室,一个单子1块钱,一月赚六、七百。微商、代购、打工、兼职既是商品经济时代个人进取精神的体现,可以锻炼学生能力,但也不免感叹学生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赚钱上面,个人学业和规划无暇顾及,不免顾此失彼,丢掉学业重心。
精神、文化消费不多。大学生的消费产品多是娱乐休闲产品,用来买书、买课程的花费不多,到了大学三年级、四年级,为复习备考教师资格证、公考、研究生考试才购买学习书籍,主动进行专业外拓展学习的动力不足。极少部分同学还存在用金钱解决部分学业问题的错误行为,如雇人代课、雇人做作业、在网上买作业,这些行为都是对金钱的不正当使用,是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的表现。
三、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侵蚀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社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单一,以消费水平、能力高低、个人是否成功来衡量个人价值的话语体系非常强势,对甘于平淡的、做学问研究的、追求精神富足、个性自由、道德自律要求高等多方面的人生价值、体验缺少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关照,社会风气浮躁。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风气环境中被浸染,痴迷于事业成功、金钱傍身,赚更多的钱,生活的更好,鲜少关心社会伦理道德、个人责任、人性关怀等精神层面的东西,部分同学存在下述特点:
精神生活空虚、对自身责任感的忽略。北京大学危机干预中心的徐凯文老师提出“空心病”概念,用来描述部分大学生“缺乏价值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的情况。部分同学上了大学以后进取心严重不足,从繁忙的高中生活中解脱出来以后完全放飞自己,任由娱乐、消费、享受思想填充自己,只顾看剧、打游戏、谈恋爱、混社团,不关心学习,长期以来没有提高,回过头来又觉得时光虚度,生活空虚,进而对大学生活产生不满。部分同学拒绝思考历史、社会、哲学命题,拒绝谈理想,谈崇高,认为这些事情“太高”、“太虚假”,日常生活庸庸碌碌,缺少对青年一代历史使命、社会责任的认识,精神上没有长大。
工具和实用理性当道。在消费主义影响下,部分同学没能跳出社会文化中错误的潜规则思维,缺乏规则意识,认为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可交换、可定价、可买卖的,待人处事、学习提高都可以用人情、金钱交换,不论手段是否恰当,只论结果达到与否,一切从功利的、实用的角度出发思考,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鲜少照顾别人感受和利益。比如,有的同学一入学就打听学生会哪个部门好,容易升干部?哪个老师课好过?各类评奖评优评助甚少谦让,争夺激烈。
容易焦虑,各方面压力大。近年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失眠、焦虑,甚至抑郁症的情况逐年上升,其压力来源于学业、生活、情感、人际关系等。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温情脉脉的,而处在各种竞争和比拼当中,同学关系也不能免俗,相互间比较、攀比、嫉妒的压力越来越大,比较的内容也从学业成绩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原子化个人的竞争压力增大只会强化个人的自我意识,大家都从个体角度思考出路,更加封闭自己于更大人生、社会命题,淡薄对待情怀和价值,个人精神生活更加平庸空虚,缺乏血肉,缺乏灵性。
四、多措并举,重塑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教育的面向应该是培养具有完整、和谐人格的的人,大学生不应只耽于享受和安逸,更应是精神上有所追求的一代。消费时代对大学生精神的重塑应该着重于抵抗物欲,提升大家对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享受和满足程度,恢复被工具理性、功利心、享乐主义压抑的道德感、崇高感、历史感、责任感,激发出对社会共同体同历史命运的同情心、同理心,唤起更高程度的理性,重新找回生活、学习的意义感。
本科办学向应用轉型的同时,还应顾及人文精神的塑造。目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更多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国家在建设高职院校的同时,一批普通本科院校也在进行应用型转型,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期望与社会应用需要接轨,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诚然,这一趋势是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技术路线的提升,学校不能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技能的培训机构,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价值观、道德涵养也应是高等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立德树人”的指向,因此,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样要培养学生“爱智求知”,不放松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涵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开放包容协调的校园文化,用先进文化涵养精神。大学校园是涵养学生的主要育人场所,校园文化在育人工作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认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开放包容协调的,开放资源交流共享,包容各种看法、观点,协调不同纠葛和分歧。比如,学校引导学生多思考社会公益提升的创业项目;校园文化活动定位要高雅,而非娱乐;多开设一些文化、艺术类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唤起心灵深处的感性;多开展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同学们了解社区、基层、社会组织的运行,唤起青年人对时代使命的认识和责任等,努力将大学生的关注重点从消费、享受转移到更有感情的、有意义的生活中去。
引导学生组织发展,让大学生在组织生活中重塑成就感、意义感、满足感。人是社会动物,必须活在人群中,活在组织中,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确定自身的位置,填补空虚的精神世界。高校的学生组织较多,有半官方性质的学生会、党团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等,虽然这些组织的定位和运行机制都不一样,但有利于认识志同道合的同伴和朋友,并在组织生活中成长。高校应加强对各类学生组织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展好组织活动,建设好内部凝聚力,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共同完成的事情中塑造成就感、意义感、满足感。
总之,大学生应该是具有使命感、担当精神、进取精神的一代人,不应成为被消费主义禁锢的“物的奴隶”,而应是精神生活有所追求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代。大学生独立之人格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思考总结,更有赖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做到克己自省,向上向善。(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