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民间儿童游戏 培养学生“文心技巧”
2019-06-11冯兰兰
冯兰兰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领域中一个比较重要却又不易百花盛开的园子。纠其原因,与习作教学本身的特点不无关系。习作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文字表达。而这表达,如果没有学生内在的“文心技巧”,只有老师外在的“文字技巧”,必然很难达到花香满园的境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心技巧”,笔者以正在开展的一项课题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民间儿童游戏 作文教学 “文心技巧”
“文心技巧”一词最初由管建刚提出,他认为对于作文教学而言,“文心技巧”比“文字技巧”更重要。“文心技巧”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却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新课标强调: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只有懂得这一点,学生才能知道写作的方向,才能不一味地受命于教师,才能真正获得动笔写文的快乐。这种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就是“文心技巧”的核。
如何挖掘学生内心深处这个核,或者说,让这个核发挥出它的能量?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探索发现,将“民间儿童游戏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不失为一个好策略。这样既可解决儿童作文时无话可说的局面,为作文教学注入真挚情感,同时也为民间儿童游戏的传承开辟新渠道。换句话说,学生“文心技巧”的培养可始于民间儿童游戏。
一、以新课标为准绳,关注意识培养
首先,要培养读者意识和真话意识。参加活动后写出的相关文字,是一种情态反馈,无形中能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教师将写成的文章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必然会注意到要让听众有认同感,不会胡编乱造。这正符合了新课标强调的:“作文教学要‘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要求,读者意识和真话意识是“文心技巧”培养的一个有力方面。
其次,要关注发表意识。让学生的作文不再成为只有教师阅读的专利,而要通过班刊、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形式让孩子们撰写的文字拥有更多的读者,让更多的同伴、家长加入到读者的行列,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量。
而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要注重学生现象思辨力和心灵敏感力的培养。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走到思考的极限。举个例子,在开展“跳房子”活动时,有个别同学说这个游戏没意思,好,请你说出它没意思的5个理由,再说出你认为有意思的游戏,同样给出5个理由。类似头脑风暴的活动形式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再就心灵敏感度而言,女生普遍高于男生,那虽是一种天生的灵性,但同样也是可以捉摸的。生活就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内心的想法,进行自我审视,培养心灵敏感度。
二、以行动研究为基石,踩实行动台阶
意识是形态,行动是实质。意识是学生行动的指南,确立了意识后应在方向指引下一步步地开展相关活动,享受行动的快乐。
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以民间儿童游戏为入口,打开学生习作的小路,表达一份真实的感情,形成自我表达,以及同伴间交流的情感空间。
民间儿童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又不受人数、场地、环境的限制,而且富有一定的时代感。在某一代人的记忆中,跳房子、滚铁环、丢沙包、拾子儿、抽陀螺等游戏是多彩的童年回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传统游戏逐渐被遗忘。现在的孩子更多时候与电脑、平板、手机相伴,他们与外界接触的范围广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了,但同时感受质朴童年生活的机会也被埋藏了,通过挖掘民间儿童游戏的魅力,可以让它重新走进学生的童年。
1.组织搜集民间儿童游戏,开启童年新模式。
组织学生走访祖父母、父母、教师,听他们讲述小时候参与游戏的经历,回忆童年趣事,再结合网络资料,了解民间儿童游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在班级开展民间儿童游戏搜集活动,让孩子成为这项活动的发起人,这样一来,民间儿童游戏一开始便有了学生主动的情感参与。
2.开展儿童游戏活动,亲身体验游戏的快乐。
在评选出“最喜爱的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活动可以邀请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技术指导,让活动开展得更有保障。开展活动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活动器材、活动规则以及活动日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活动开始前,还要注意安排好学生的准备活动,这也是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还要提醒的是,活动之前要对学生的关注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比如活动中某些个体的心情变化、所见所闻以及团队力量等,让活动场景先零散储存于学生的头脑中。管建刚教师说“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在这期间,教师可创造一些机会使活动富于变化,既增添活动的情趣,也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
3.撰写交流文稿,让活动变成有生命的文字。
活动后,让学生把参加活动的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开展活动与动笔写作之间的时间跨度不要太长,趁着热度表达内心。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更有感情,初稿完成后可开一节习作讲评课。讲评课中将学生初稿中出现的优秀语句、优秀片段罗列出来,进行“分享三步走”:首先,请小作者自己读予别人分享;接着,请同伴评一评文章中写得好的地方;最后,教师说一说选用的理由。最后的环节,既是关注学生“文心技巧”,同时也注重到“文字技巧”的培养。这种集作者、同伴和教师为一体的佳作欣赏模式,能使学生享受到最大化的成功体验。给孩子的优秀作品贴上标签以后,大家的认可度更高了,他们会向成功者投来羡慕的目光,而那些成功者会在别人的羡慕里自信心得到大大提升。就精神层面而言,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会让学生对文字产生别样的亲切感。借助这样的亲切感,教师再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重新打磨,完成“升格”。
“升格”,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升级”。学生的作文经过课堂指导、自我修改进行“升格”,更多的是一种作文水平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其作品中存在的不够完美的地方。修改时更多的会用到文字技巧,诸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形成“文心”到“文字”的侧重点转移。这是一个“帮带”的过程,来自身边的榜样让学生触摸到“升格”的“触角”,让“升格”有阶可拾,有杖可倚。
4.提炼活动成果,为“文心技巧”的培养再添新力。
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通过班级QQ群、学校校报、學校公众号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还可以把一些特别优秀的作品寄给报刊社,若有一两篇得以发表,那对作者、对其他同学的激励作用将是无可替代的。
三、以“文心”培养为目标,摸索研究体系
在教师的培养与训练下,学生的“文心”逐步形成,他们渐渐懂得文字是表达的需要,是交流的方式。看到同伴有了情绪,他们想表达一份关心与担忧,可以借助文字;班级里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又不便直接跑到办公室“告状”,就悄悄地用文字让教师知道;成长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小烦恼,与父母有了交流的“小沟”,也可以借助文字倾诉。
不同年段、不同内容的训练,会让这种培养更具可操作性。低年级可进行相关的游戏写话练习,中年级可对玩游戏的过程体验加强笔墨,而高年级则在参与游戏的感受与收获中加大关注力度。游戏作品集和心声作品集的成形,成为学生多彩童年的见证。实践中我们发现,经过训练的学生,无论是考场作文、主题征文还是平日课堂习作,他们的语言都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灵气。他们更能抓住生活中内心灵感乍现的时候,更能让自己的文字呈现一种“真话、真情”的状态,而不再表现出“假话、空话、套话”的病态。
我们不难看到,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体现得更为明显,或引导或展示或激发,而当下的习作教学确实不如阅读教学那样风生水起,也常常被游离在大赛、研讨以及公开课活动之外。但总要有人去擦亮星星。作文教学的主体只能是学生,最终要以学生下笔为根本目的。如何让学生做到下笔有神,妙笔生花,是值得更多语文教师去探索、去思考的话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继续把“民间儿童游戏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这一课题扎实开展下去,培养学生的“文心技巧”,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