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酒驾国外采取的惩罚性措施
2019-06-11
英国
早在1871年就已经规定酒后骑马、驾驶马车和操作蒸汽机均属于违法。如今的英国,初次酒驾吊销驾驶证1年,第二次犯吊销驾照3年并罚款1000英镑(约合8600元人民币)。如果10年内3次酒驾,将被吊销驾照109年。没错,不是19年,而是109年。如果酒后开车肇事的话,终身禁驾机动车,还会给予其他刑罚。
德国
《德国道路交通法》第二十一条规定:“(1)犯有下列行为者,最高判处1年有期徒刑或处以罚金:未获得该车所必需的驾驶许可驾驶该车者,或依照《刑法典》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或依照本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在禁止其驾驶机动车的情形下仍然驾驶机动车者;安排或允许未获得该车所必需的驾驶许可的人员驾驶该车的驾驶人,第三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饮用酒、其他麻醉品或者精神、身体上有缺陷仍然驾驶并危及他人身体、生命或贵重财产的,判处五5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后面各款规定了疏忽和过失情况下犯本罪的情形,该条主要采用了列举式的立法模式进行细化说明。
德国刑法将醉酒作为暴饮,即超量饮用含酒精饮料,导致醉酒状态的产生,该违警罪的一种便是在中世纪就已经使用的敬酒,帝国法律对此行为规定了任意但严苛的刑罚,并对犯罪的几种情节分别做了规定:(1)醉酒行为无责情形。在醉酒情况下,如果达到了导致意识错乱的最高程度,且醉酒是无责的,则排除责任。(2)醉酒承担过失责任情形。通用法认为,在醉酒情形下含有意识错乱,但由醉酒者本人有责地引起,类似于情绪激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实施的行为,不能完全排除责任,但是应当承担过失责任。(3)醉酒承担绝对责任情形。如果故意地使自己處于醉酒状态,以便实施一个包含在有责能力状态的犯罪,则绝对不允许认定他为醉酒。
日本
《日本刑法》第二百零八条之二:受酒精或者药物的影响,在难以正常驾驶的状态下,驾驶四轮以上的汽车,因而致人伤害的,处15年以下惩役;致人死亡的,处1年以上有期惩役。
新加坡
根据新加坡法律,酒后开车初犯者将被罚款1000新币至5000新币(约合25000元人民币)或入狱6个月以下;再犯者则被罚款3000新币(约合15000元人民币)至1万新币(约合50000元人民币),并被判入狱12个月以下;屡犯者则可被判支付高达3万新元(约合150000元人民币)罚款,并入狱3年。
警方经常在酒吧等夜间娱乐场所附近展开“围堵”行动,查处酒后驾车驾驶人,并向酒吧等娱乐场所的顾客分发公交卡和出租车优惠券,以鼓励公众饮酒后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回家。一些娱乐场所也积极配合,提供免费送回家服务,或是让饮酒驾驶人的车免费在停车场“过夜”,驾驶人第二天再回来取车。
芬兰
芬兰警方查处的酒后驾车案件中多数适用罚款,并遵循“一视同仁”又“贫富有别”的原则。一方面,无论当事人身份如何,都必须依法接受处罚;另一方面,交通违章罚款数额依据个人收入确定。2004年,时任赫尔辛基市警察局副局长的埃尔基·海麦莱宁因酒后驾车被处以重罚,随后被开除公职。2008年,瑞士前内政部警察部门负责人马尔库·萨尔米宁因酒后驾车被警方按其月工资收入处以2322欧元的罚款。由于芬兰对交通违规的罚款额没有最高限制,警方开出的罚单金额也屡创新高。2001年,诺基亚公司副总裁安西·万约基就曾因超速驾驶收到高达11.6万欧元的罚款单。
澳大利亚
警方会把酒驾者的所有信息公布到当地的报纸上公布示众。如果醉驾者屡教不改,在澳大利亚很可能会臭名昭著。因为他们不仅要被判处10年以下监禁,警方还要把酒驾者的姓名登在当地报纸上公布示众,信息甚至详细到姓名、年龄、所驾车型号和牌照、被扣地点和当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外加驾驶人近照。对于要面子的人来说,这一招比单纯罚款更让人难受。
土耳其
强行将驾驶人拉上警车运到郊外20公里的地方,令其徒步回城。
保加利亚
第一次发现后给予教育,一旦重犯便可关进大牢。
巴西
2012年,巴西议会众议院通过了旨在加大酒后驾车惩罚力度的新条例,得到社会舆论和司法界的广泛欢迎。
新规定对巴西现有“酒驾”检测和处罚措施进行了调整,引入了新的取证体系并加大了对酒后驾驶者的行政处罚力度。新规从4个方面做出重大调整:首先,用摄像机或手机拍摄的现场录像,执勤警员、其他驾驶人以及路人的证词、医生现场检查结果,甚至遗留在车内的酒瓶等物证,在认定“酒驾”事实时都能成为依据;其次,为避免查“酒驾”的警员滥用职权,驾驶人可主动要求接受呼气酒精测试以自证清白;第三,处罚对象不仅限于“酒驾”驾驶人,还包括因其他行为导致驾车时判断力下降的驾驶人;最后,将目前958雷亚尔(约合532美元)的罚款提高至1916雷亚尔(约合1064美元),且1年内再犯时的罚金将翻倍。
尼泊尔
大都市警察局交通分局官员表示,为了治理酒后驾驶,过去3个月中,他们在8301名违规司机的驾照上打孔,酒后驾驶的行为已有所下降。尼泊尔的驾照长约9.5厘米、宽约6.5厘米,比常见的名片稍大。在驾照上打孔是警示驾驶人的一贯做法,但通过打孔来治理酒驾,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