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对香蕉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2019-06-11宋晓兵彭埃天凌金锋陈霞程保平崔一平
宋晓兵 彭埃天 凌金锋 陈霞 程保平 崔一平
摘要为筛选防治香蕉采后炭疽病的新型防腐保鲜药剂,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进行了复配药剂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采后保鲜试验,对该药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640 mg/kg对香蕉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15年药剂处理后12 d的防治效果为81.80%,2016年药剂处理后6 d的防治效果为83.36%,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2.7%二氰蒽醌悬浮剂500 mg/kg处理,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0 mg/kg的处理防效相当。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对香蕉果实安全,蕉果催熟后,果实颜色金黄,风味正常,值得推广应用于香蕉果实的采后保鲜贮运。
关键词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香蕉炭疽病;采后保鲜;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 436.68
文献标识码:B
DOI:10.16688/j.zwbh.2018034
香蕉炭疽病造成采后果实腐烂,是香蕉生产上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由芭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et Curt.) Arx引起[13]。香蕉炭疽病主要危害成熟香蕉果实,起初在果柄和果皮上出现褐色或黑褐色的小圆斑,随后病斑迅速扩展并相互融合,果皮常在2~3 d内变成黑褐色,果肉腐烂,果品价值严重降低[4]。
目前,有关香蕉采后炭疽病防治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炭疽病,广泛使用的杀菌剂为咪鲜胺[57],其他常规药剂包括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异菌脲、噻菌灵等[810]。单一药剂的长期大量使用,难免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因此,筛选新型、安全、高效的香蕉采后保鲜剂,对保护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是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甲氧丙烯酸酯类广谱杀菌剂,通过阻止病原菌细胞色素b和c1间的电子传递来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阻碍线粒体产生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ATP(三磷酸腺苷),从而导致细胞衰亡[11]。二氰蒽醌(dithianon)是德国默克公司开发的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孢子萌发最终达到保护效果,可防治多种真菌性病害,对各类作物的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效[1214]。为探讨药剂的安全使用和化学防治技术,为今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15-2016年笔者连续两年进行了新型复配药剂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采后保鲜应用效果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药剂
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由四川海润作物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为巴斯夫欧洲公司产品,22.7%二氰蒽醌悬浮剂为江西禾益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催熟药剂40%乙烯利水剂为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1.1.2供试果实
供试香蕉品种为‘巴西蕉(Brazil banana),为绿熟果实,成熟度約为7~8成,两年均采自广东省龙门县永汉镇围背村香蕉果园,香蕉各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属当地中等水平。
1.2试验方法
1.2.1药剂处理
试验设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475、533和640 mg/kg,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0 mg/kg,22.7%二氰蒽醌悬浮剂500 mg/kg及空白对照(清水处理)共6个处理。
1.2.2果实采后处理
香蕉采后处理在贮藏室内进行,果穗采收后去轴分梳,除去病、虫、机械伤果,摘去果实末端花器残留物,大梳蕉果细分为小梳(相连3~5只蕉指),随机取样,把小梳蕉果按试验设计要求分成若干等份,每份约10 kg蕉果。
1.2.3施药方法
各药剂处理按试验设计的浓度配制药液,采用自来水兑药,水温25℃左右。将蕉果放入各药液或清水中均匀浸果1 min,随后捞起晾干,然后使用有效成分用量800 mg/kg的40%乙烯利水剂均匀喷湿蕉果,随后装入聚乙烯袋(厚度0.04 mm)内催熟,每处理4次重复,置于贮藏室(24~26)℃条件下催熟处理。
1.3调查及统计方法
分别调查各处理的病果数及病情指数,计算各处理的平均病指、平均防效,并用DMRT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香蕉炭疽病分级方法: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果皮面积11%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果皮面积11%~25%;5级,病斑面积占果皮面积26%~50%;7级,病斑面积占果皮面积51%~75%;9级,病斑面积占果皮面积75%以上[15]。
病情指数=∑(各级病果数×相对级数)/(调查总果数 ×最高级数值)×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结果与分析
2.12015年的试验结果
2015年香蕉果实经药剂处理后贮藏12 d,各处理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见表1。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475、533和640 mg/kg 3个处理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12.80、10.72和688,随用药浓度提高,平均病情指数降低,3个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3个处理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11%、71.63%和81.80%,随用药浓度增加,平均防效提高,3个处理间的平均防效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对照药剂相比,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475 mg/kg处理的平均防效显著低于两个对照药剂;533 mg/kg处理的平均防效显著低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0 mg/kg,但与227%二氰蒽醌悬浮剂500 mg/kg处理的防效相当;640 mg/kg处理的平均防效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0 mg/kg的防效相当,但显著高于227%二氰蒽醌悬浮剂500 mg/kg的处理。香蕉贮藏10 d,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对香蕉炭疽病防治效果略低于贮藏12 d的防治效果,但其结果的趋势基本相似。
2.2 2016年的试验结果
2016年香蕉果实经药剂处理后6 d,各处理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见表2。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475、533和640 mg/kg处理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8.21、6.54和5.07,随用药浓度提高,平均病情指数降低,3个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3个处理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04%、78.51%和83.36%,随用药浓度增加,平均防效提高,处理间的平均防效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对照药剂相比,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3个供试浓度处理的平均防效均显著低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0 mg/kg的处理,而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22.7%二氰蒽醌悬浮剂500 mg/kg的处理。药后7 d的试验结果和药后6 d的结果趋势基本相似,防治效果略低。
2.3对香蕉安全性
在试验过程中初步观察,经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3个供试浓度的药液浸果处理的香蕉果实未见药害现象,果实外观正常,颜色金黄,较好地保持了香蕉果实的口感和风味。
3结论与讨论
香蕉炭疽病是造成香蕉采后贮运损失的主要原因,通过药剂防腐处理是减少病耗的有效方法之一。试验结果表明,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对香蕉炭疽病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健康、无病的香蕉果实采收后,果实分梳去轴,使用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533~640 mg/kg,药液浸果1 min,果实晾干后进行包装,可明显降低贮运过程中的蕉果发病率及烂果率,同时也延长了香蕉的货架寿命。
香蕉炭疽病是引起香蕉贮藏过程中腐烂变质的重要病害,建议在选择使用杀菌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同时,也要考虑选择兼治香蕉贮藏期其他病害的杀菌剂,可采用多种类型的杀菌剂轮换使用,避免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根据笔者观察,采后香蕉炭疽病的发生与采果前的降雨天数呈正相关,持续降雨容易加速香蕉果实的腐烂,因此建议香蕉采摘应该尽量选择在连续多日的晴朗天气后进行。
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混剂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具有低毒高效等特点,保护性能好,持效期长,对柑橘、苹果、枣树等果树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应用前景广泛[1618]。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香蕉贮运业迫切需要像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这一类的低毒、安全保鲜剂。此外,利用生物防治香蕉炭疽病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如利用植物活性物质、拮抗菌、抗菌蛋白等防治香蕉炭疽病[1922],在实验室条件下也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尚未有制剂产品在我国登记,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大高,郑仲.香蕉炭疽病菌和黑星病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基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3):8586.
[2]张德涛,高艳丽,黄永辉,等.香蕉采后果实炭疽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4):438442.
[3]MUIRH EAD I F, JONES D R. Postharvest diseases [M]∥JONES D R. Diseases of banana, abacá and enset. Wallingford, CABI Publishing, 2000: 190211.
[4]戚佩坤.果蔬贮运病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5]雷照鸣,梁艳琼,贺春萍,等.20%咪鲜胺水乳剂防治香蕉炭疽病效果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304831.
[6]韦相贤,成儒萍.450 g/L咪鲜胺水乳剂防治香蕉炭疽病药效试验[J].广西植保,2010,23(4):1314.
[7]付岗,黄思良,谢玲,等.45%咪鲜胺水乳剂对香蕉采后炭疽病的控制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5611057.
[8]莫磊兴,邹瑜,李小泉,等.香蕉的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1998(5):5153.
[9]王璧生,刘景梅,蔡曼珊,等.50%特克多悬浮剂防治香蕉采后主要病害药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4(6):7071.
[10]陈振东,郑涛,林秀香.香蕉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7):6164.
[11]The epesticide manual [DB/CD]. C D S Tomlin, 2010.
[12]郭立新,段丽君,段维军,等.葡萄茎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研究[J].植物检疫,2014,28(5):15.
[13]UEOKA M, ALLINSON G, KELSALL Y, et al. Environmental fate of pesticides used in Australian viticulture: behaviour of dithianon and vinclozolin in the soils of the South Australian Riverland [J].Chemosphere,1997,35(12):29152924.
[14]UNTIEDT R, BLANKE M M. Effects of fungicide and insecticide mixtures on apple tree canopy photosynthesis, dark respiration and carbon economy[J]. Crop Protection, 2004, 23(10): 10011006.
[15]农业部农药检定所.GB/T17980.96—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96部分:杀菌剂防治香蕉贮藏病害[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16]刘长令.世界农药大全:杀菌剂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39143,248.
[17]徐妍,王昌锦,潘静,等.20%二氰蒽醌·吡唑醚菌酯懸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农药,2016(3):190191.
[18]兰丰,刘传德,周先学,等.二氰蒽醌和吡唑醚菌酯在枣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J].农药学学报,2015,17(6):706714.
[19]周亚奎,陈旭玉,郑服丛.香蕉炭疽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4):328331.
[20]许曼琳,段永平,吴祖建,等.芽孢杆菌两菌株对香蕉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4):522527.
[21]付岗,叶云峰,吴永官,等.7株拮抗菌的鉴定及其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作用[J].热带作物学报,2015,36(2):358364.
[22]柳凤,陈振明,何红.CⅢ1菌株胞外抗菌蛋白防治香蕉炭疽病研究[J].果树学报,2010,27(4):580584.
(责任编辑:杨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