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型住区的发展探析
2019-06-11王筱雅
王筱雅
【摘要】针对目前城市社区邻里交往建设当中那个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在本文中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去探究住区的邻里性,从社区邻里的“社会性”和“空间性”两个方面去探究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与邻里氛围。
【关键词】邻里;社会性;空间性
我们今天对社区的定义是“由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索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关于邻里,邻里一词最初出自《论语·雍也》,在地理学中,对邻里的定义是指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在城市规划领域,最早由佩里所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里提到了邻里,佩里认为,在住宅附近一带要有生活服务设施,他把设有这种设施的用地称为“家庭邻里”。他相信,在一个布置得当的邻里单位里,公共生活会活跃起来,居民们在利用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的时候经常接触,就会产生邻里间的联系。
我认为,邻里是社会性和空间性的结合体。从规划的角度来看,邻里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社会性,也是具有空间性的,围合的空间形成院落空间,这一类的空间为邻里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因此,邻里是在以空间为承载的基础上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形成的。在本篇文章中,将分别从三个年代的社区发展与邻里关系演变去探究邻里型住区的发展、衰败与重生。
1、发展:单位大院制影响下的邻里型住区
在20世纪80-90年代这个年代范围内,我国经历了多种住房改革计划,例如试点售房阶段(1979-1985)、提租补贴阶段(1986-1990),当时国家住房事业以福利房分配为主,多为单位主导进行的住房建设,这就是主宰这一个时期的单位制住房,单位大院的形式一直保存至今,我们现在的城市内也还存在许多单位大院,只是房屋产权已经归属个人,不再属于单位了。
(1)趋同的社会背景促进了良好邻里关系的形成。单位大院是由单位主持进行建设并由单位分配给职工的一种住房形式,最初居住在大院内的居民都是各个单位的职工。与现代小区相比较,现代小区存在的混居情况会造成社会隔离,而当时的单位大院内的居民的职业相同,他们拥有共同的社会背景,他们的社会阶级一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建立。
(2)紧密的公共空间促进邻里交流。单位大院式的小区内部建筑间距较近,且形成相对围合的中庭空间,为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空间,从这一角度来看也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提供了空间条件。
2、衰败:市场化下现代居住小区
(1)居住流动性提高、社会背景差异影响邻里交往。由于现代社会能获得的身份增多、交通发达,人才的流动障碍减少,使得邻里交往很难再这样的变动中建立起来。其次从“社会性”这一方面来谈这一时期的邻里,在商品房时代,人们通过自主购房入住住宅小区,这一群人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收入、不同的工作环境,在这一个时期内,人们的交流减少,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阂,在这一背景下,也很难建立起良好的邻里氛围。
(2)建筑空间对邻里关系形成的影响。现代的住宅小区往往是封闭围墙式的,内部建筑形式多样,往往是混合式的。这里以成都蓝天小区为例,蓝天小区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科华南路1号,该小区整体占地约8.9公顷,建筑包括多层、高层等类型建筑。小区面积较70-80年代大很多。大面积的小区承载的人口往往上千人,大量的居住人口也成为了淡薄邻里交往的一大原因。
3、重生:新型邻里关系的建立
(1)新型邻里交往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快速重塑城市居民的社交图景。互联网在建立邻里联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新华网报道,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一款名为“楼里”的手机应用正试图在北京上万个小区,构建一种新型的邻里关系——社区共享。這个手机应用通过发布各类消息、组织社区活动将小区内的居民联系在一起,居民通过手机应用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结识小区内的其他住户,以这样的方式去组织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兴趣的住户,去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构建起一种新的邻里关系,创造邻里交往氛围。
(2)新型邻里交往空间的建立。新型邻里交往空间其实就是一个和谐的邻里交往空间,从规划的角度来说,我们设计空间,这些空间将会作用于空间的使用者。有助于人们相识的聚集场所和会面场所是可以设计出来的。第一,规划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让居民拥有一个向内或向外都安全的、像公园一样的步行区域,在这样的区域里就会产生邻里生活。第二,注重居住区户外场所的设计,户外活动是促进邻里互动和居民归属感的形成的途径之一。为居民提供适宜交往的生活环境与户外场所,有利于邻里交往,为邻里关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空间条件。
在本文中,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去探讨了关于住区邻里性的相关内容,从最良好的80-90年代的邻里氛围到现代小区内邻里氛围的消逝再到现代手段下寻回的邻里氛围,这是一个过程,我们在失去的过程中去探讨如何找回,利用现代手段去建立邻里联系,找回失去的邻里氛围,利用这样的新方式积极倡导居民参与邻里建设,共同创建一个新型的邻里社区!
参考文献:
[1]王乐春.城市居住街区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10.
[2]李红.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中关于邻里交往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10):15-20.
[3]陈鸿.成都多层居住小区户外邻里交往空间探讨[J].四川建筑,2005(03):6-9.
[4]王娟芬.浅析住宅小区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J].安徽建筑,2015(04):64-68.
[5]李峰.安全防范及邻里交往[J].小城镇建设,1998(05).
[6]高迎进,程甜甜.北方山地传统聚落中的邻里交往空间——以河北邢台英谈传统聚落为例[J].美术大观,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