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打钱不说话,欠他一句“我爱你”
2019-06-11文文妈
文文妈
前不久微博上有个热搜话题,叫#比一比谁的妈妈最冷漠#,都说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但在很多孩子眼里,自己就像爸爸妈妈的一棵草。
有些妈妈被孩子喊了7次才勉强回应一次,语气还很不耐烦,有些妈妈除了给娃打钱就无话可说了。但好歹这些家长还对孩子做出了回应。有的父亲干脆就不回孩子了。
而真正终极“悲剧”的是,当你想联系家人时,发现自己已经被删除好友了。
这话题一经发起,就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我大致看了下大家的评论和分享,发现大家吐槽归吐槽,其实都没有什么恶意。想来,孩子们心里也清楚,爸妈虽然冷淡,内心还是很爱子女的,只是不知道怎样表达罢了。
给钱和做饭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来自广州某中学的女生谢雨晨在一档综艺节目里倾吐了多年的内心困扰,她有一位非常冷漠的父亲,平时父女间的聊天记录只有转账信息,偶尔父亲会加上一句“天冷了记得穿秋裤”,但看着却跟自动回复似的。
谢雨晨非常希望,爸爸能关心一下她到底过得开不开心。但爸爸似乎只跟外面的人健谈,一面对女儿就开启“冰箱”模式。
雨晨爸爸也虚心接受了女儿的吐槽,他觉得自己的个性并不喜欢用语言来表达情感,他更愿意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父爱。比如在孩子学习累了的时候给她泡杯咖啡,在她周五回家时提前做好她最爱吃的饭菜。这些日常点滴都是在展示给女儿看:爸爸是爱你的。
像雨晨爸爸这样的家长并非少数,比起直抒胸臆地表达爱意,他们更喜欢实际行动。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外国人问某中国学生:你们的爸妈都不拥抱孩子,那你们怎样表达亲情呢?中国学生非常霸气地告诉对方:我们都是发红包的。
没错,对很多爸妈来说,给钱和做饭才是最长情的告白,没有什么矛盾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发个红包吧。
你知道爱但不知道亲密关系
诚如谢雨晨父亲所言,每个人的性格和表达能力都是不同的。最会写情诗的作家也会做薄情寡义的事,爱不爱一个人确实要看他的行动而非语言。如此一来,表达感情还有必要吗?
肯定有。关于这个问题,谢雨晨说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她不喜欢父爱深沉,不想因为亲人的爱而爱亲人。她想了解自己的爸爸,他的优点和缺点,在了解了一切之后,如果她还能深爱父亲,这才是真正的亲密,真正的亲人。
谢雨晨所说的,就是构建一段亲密关系的过程。我们知道,亲密关系里总会有爱的存在,但爱未必能伴生出亲密关系。
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们,他们深信默默付出的重要性,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甚至自己。但他们也许从没真正了解过孩子,如同孩子从没了解过父母一样,虽然彼此间有无数恩情、回忆,但萦绕在亲子间的陌生感和局促感却始终存在。
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下,或许仍能培养出孝子,但无法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而脱离了有连接感的亲情,如同水中捞月、雾里看花,不过是为爱而爱罢了。
谢雨晨之所以希望父亲不要这么冷漠,无非是想跟爸爸更加亲密一点,而对爱的表达就是构建亲密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不是说“我爱你”就够了
上一代的家长们有不少都成长在缺乏亲密关系的环境里,等他们结婚生子后,便只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毕竟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表达爱和关切。
如今,新一代的家长们越来越懂得跟孩子表达爱和情感的重要性。只是在表达方式上仍存在不少误区,反而还加深了亲子间的矛盾,其实在表达爱这件事上,真的不是光说“我爱你”就够了。
把爱当作筹码
很多家长喜欢拿爱作为筹码。我母亲也倾向于如此,她会在我考试考得好或帮忙做事的时候告诉我她很爱我,我很出色。如果我考得不好或者不愿意帮她做事,她就要抱怨不迭,仿佛我的存在是个错误。
对这一类家长来说,爱是奖励。
但爱并不是奖励,如果亲人的爱需要讨好争取,那孩子很容易陷入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中。因为他得到的爱都不是稳定的,全部仰赖于他暂时拥有的事物和成就。
可能有家长会说,如果我无条件地表达爱,孩子不会被宠坏吗?其实不然,爱是无条件的,但教育方式可以设定规则。如果因为孩子表现不好就要“剥夺”对他的爱,可能比从来没说过爱他还要残酷。
用激发内疚来表达爱
家长表达爱的另一常见办法就是罗列付出,比如告诉孩子,爸妈为他上辅导班花了多少钱,帮他辅导功课付出多少心血等等。他们相信,只要把这些事情告诉孩子,子女就能深刻体会到父母的爱。
诚然,爸妈的付出都是客观事实,偶尔说说倒也无妨,但如果长期重复这些话,只会激发孩子的内疚感,令他们压力倍增,想要逃離父母的念头远多过感恩。
表达爱的3个关键词
有次带文文去商场里的儿童乐园玩,我坐在外面看了一会她后就接到一个多年未联系的朋友的电话,过了一会儿,我就感觉到文文在拉我袖子,我让文文自己去玩,但是她不肯,非要等我打完电话才肯再进去。
类似的情况也有很多,比如我跟她一起看动画片时,如果我中途上厕所,她会拿着平板追到厕所门口,边看边跟我讲解剧情变化。
时间久了之后我才意识到,孩子需要的爱并不是物质,甚至不一定是付出,而是“被看见”,被理解以及与家人的链接。关于如何跟孩子表达爱,我根据个人经验总结了3个关键点,分别是关注、共情和分享。
关注。爱的表达形式并不只有“我爱你”,也可以是“你今天过得开不开心” “有什么心事都可以告诉我”,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注他胜过空洞的表白。而关注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看见”肯定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是爱存在的前提条件。
共情。除了“被看见”以外,我们也需要理解孩子的情感。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哭就忍不住说“这有什么可伤心的” “哭有什么用”,殊不知否定一个人的情感和否定一个人无异。孩子又怎会相信否定自己的家长是爱自己的呢?
分享。在“看见”孩子以及充分理解他们的情感之后,我们还需要学会分享自己的生活。不光是亲子间,朋友间判断关系亲密程度的办法也需要看彼此的秘密交换程度。
一方任劳任怨地付出看似感人,但无法建立起链接,也无法形成亲密关系。而分享意味信任,意味着“我不但爱你,也需要你的爱”,所以,偶尔跟孩子分享你的生活及喜怒哀乐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