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沉默砌起围墙,背后的心酸你懂吗?

2019-06-11萌芽研究所BUD

家教世界·V家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开口社交环境

萌芽研究所BUD

孩子会不会有一段时间,突然不想沟通了?

比如明明在家里都说得好好的,但是去了学校或者托儿所却不开口了呢?孩子的表现往往是这样的:孩子会笑、会叫、会跟周围的人交流,但就是不爱说话。如果老师尝试跟孩子说,孩子可能会低下头,轻声细语说两句,点头或者摇头,跟在家里是截然两种不同的状况。

如果问深一句,可能孩子会告诉你,“我不喜欢在学校里说话” “我就只想在家里说”,或者有些孩子还会用一些正经的理由来描述,“我嘴巴疼,说不出口”。

可能你也想尽了一切的办法却无济于事,有很深的挫败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和回应孩子的状况。相信细心的你也发现了,尽管只是一个3岁的孩子,却可以在这件事情上跟我们筑起沟通的高墙,看起来牢不可破,也让人望而却步。

这是什么原因呢?从临床心理咨询的另外一个角度来谈,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个在2~12岁孩子身上出现的一种心理状况,我们叫做“缄默反应”,这个情况在年幼的孩子身上越来越常见,但是却经常被我们忽视。

越来越普遍,又无计可施的心理状况

许多小孩子面对陌生人的时候,都会感到焦虑、害怕或者危险,或者和爸爸妈妈分开的时候,也会出现沉默、不开口等行为,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但是如果你发现孩子这种沉默、不开口的状态,持续超过了1个月,或者引起了严重的社交困难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孩子是否存在“缄默反应”,如果持续超过半年甚至好几年,那就基本上可以从临床心理层面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了。

无论是缄默反应还是选择性缄默症,普遍发生在2~12岁的孩子身上,集中在3~8岁年龄段,很典型的一个特征是,孩子说不出口。

打个比方,我们如果观察大自然的荒野求生,很多动物在发现危险来临的时候,它会立刻变得安静,甚至转变成“装死”的状态,来降低被猎食者发现的机会,这是一种求生和自保的本能,对于缄默的孩子来说,这个行为同样也是出于潜意识的反应,他们感受到环境有危险了,他们的身体、情绪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种本能的反应,迫使他们说不出话来。

很多时候这个状况和压力,孩子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事情,当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行为就好像被“冻住”了,喉咙就是僵住打不开了,如果从小个性比较敏感、慢热,这种危机感会更加突出。

缄默反应是可以通过自愈来改善的吗?很遗憾,挺难的。要挣脱缄默的牢笼,很多时候都需要依靠外力,不能寄希望于自愈或者“長大了就好”。

作为家长的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内心一定会特别焦虑。对孩子来说,口头表达还是非常重要的。明明在家里口齿伶俐,为什么就是抗拒在人前表达?如果情况继续下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从社交、角色、自信心、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都是我们所担心的。

而另外一方面,社会大环境并不是永远宽容的,任何一个环境里都有一定的制度和规则,孩子也同样需要在特定的环境里发挥作用,而很多时候,当孩子出现反常行为的时候,老师或成人制度下不一定会时刻保持宽容的态度。

最典型的情况是,许多成年人可能会认为孩子不说话是故意不合作,所以试图强迫孩子说话,或者用尽一切办法去让孩子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开口,但这样子的做法是无济于事的,只会让孩子表现更糟,更不愿意说话。

如何帮助孩子打破缄默的围墙?

当孩子用“墙”把自己对外沟通的路围起来,抗拒跟外界交流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穿过这道墙,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并且最终让孩子找到打破围墙的力量?

我们能够肯定的一点是,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和社交场合里感到不安全。但是怎么做,我们却毫无头绪,所以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下面分享的一些提示,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会对大家有帮助。

压力消除 ——“每个人有时候都会有点紧张,等你准备好了再说吧。”

一个孩子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爸爸能给我一个拥抱,让我知道他在关心我,我就会觉得很温暖。但爸爸已经很久没抱过我了。”

很多处在缄默状态的孩子,90%以上都容易对环境敏感,也有一定程度的社交害怕。很多时候,能够消除孩子压力的最大的地基,还是父母对孩子始终如一的关怀与爱护,告诉孩子我们是理解他有时候开口说话是很难的,“没关系,每个人有时候都会有点紧张,等你准备好了再说”。

只有当我们内心真的确信这一点,我们说这句话才有力量。我们愿意相信,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护是没有条件、始终如一的。无论孩子表现得是好是坏、做的事情是合理还是不规范、结果是成功还是彻底的失败,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不会改变的,并且不存在偏见的。只有持续让孩子感受到这样的氛围,孩子才能真正地对我们建立起信任感和责任感。

语言认同 ——“听起来你当时也有点害怕,你当时也很难受吧。”

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基本上经历缄默状态的孩子必然会感受到的处境。当孩子发现自己处在焦虑的情况下,会很难开口说话。哪怕想,但是自己却说不出口,那种状态,就是“我很想说话,但是我的喉咙打不开”,当孩子跟我们描述,“我不喜欢在学校里说话” “我就只想在家里说”“我嘴巴疼,说不出口”,请别怀疑,孩子们说的是真话。

我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感触很深的一点是,我们常说的要理解孩子,这个理解其实是真的愿意去放下自己的假设和预测,哪怕这件事情不在我们想象的范围内,但是我们愿意放下身段,去代入陪伴,我们愿意在黑暗中跟孩子一起往前看,哪怕前方漆黑一团,我们也可以用认同和理解,来打开内心的一道光。

行为调试 ——“让我们一起想一想,我们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会认为孩子很多行为都是不配合造成的,但实际上我们错误地把表面当本质来看。对于孩子来说,要具备一个能力,是一个长途跋涉的学习过程,他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并且吸取经验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这种能力。

选择性缄默症,根据前几年的数据还被定义为罕见病,但是现在在低幼孩子身上的发现率已经高于自闭症,很多孩子却仍然被误诊为自闭症。这些原因,无外乎是我们社会的竞争和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但我们能够更新的研究和方法却仍然慢了一步。

这也是教养孩子最难的地方,社会在日新月异,也让我们不进则退。如果说生命中大部分的时光是属于孤独的,我们可以做的仍然是努力成长,因为只有这样子,生命的不完美才会撕开一道缝,让光洒进来。

猜你喜欢

开口社交环境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三门核电检修工单开口项管理
环境清洁工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不易滑落的毛巾
漫观环境
如果
谢谢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