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探究
2019-06-11祖国峰
祖国峰
摘要: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催生了新的业态。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要不断创新理念思维,构建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快产教融合步伐,建立起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一、高职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现状
伴随数字经济的来临,电子商务的发展突飞猛进,电子商务行业、产业及服务带来了数以亿计的价值及增值,加速颠覆了各个传统领域的商业模式,同时带动了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目前,我国大学本科、高职专科、中等职业教育都相继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及相关的课程,电子商务专业在校生规模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融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市场营销、物流和法学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纵观高职电子商务教育,在专业分类上,分别设置了电子商务技术和电子商务(或移动商务、网络营销、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等)两个专业,分属电子信息大类—计算机类和财经商贸大类—电子商务类。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开设的院系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系和商务管理系,而尤以商务管理系据多,此种情况在本科和中职教育中也很普遍。因为我国高职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开始是在市场营销专业下面设置电子商务方向,后来随着专业目录的调整逐渐独立出来,其专业师资也多数来源于以前的商务管理类教师。由于高职专科院校生源规模、专业门类、师资状况等限制,分别在两个院校开设这两个专业的学校不多,多数只在一个院系开设,而在商务管理系开设的居多,课程设计也偏重于商务应用。因此,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商务应用类人才。
根据麦可思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全国高职高专2017届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大的前十位专业中,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数排名第十;毕业半年后月收入4028元,排名第三;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只有51%,排名第八;就业满意度为67%,排名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并列第一;毕业半年内离职率高达55%,位列第一。工作方向主要是电子商务专员、文员和客服专员,三个方向的月收入分别为4181元、3383元和3821元,对工作方向的满意度分别为94%、25%和66%。
电子商务人才社会需求主要有如下四类:一是商务型人才,要求具有互联网思维、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信息化手段运用和经营管理思维;二是技术性人才,要求精通电子商务技术及最新应用、现代商务知识和最有效、可靠实施技术的能力;三是战略型人才,要求具备电子商务决策能力、企业家的特质、熟知行业并能掌控全局、进行战略分析并能预判发展趋势;四是创新创业型人才,要求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担负起中国新业态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11月21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浙江义乌刘村时寄语)。
二、数字经济与电子商务教育的融合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
数字经济是一个广泛运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并使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发生根本变化的经济系统。信息化是数字经济的本质所在,它包括信息(数字)产业化与产业信息(数字)化两项内容,即涵盖了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信息产业化包括信息通信、软件服务和电子信息制造等行业的产业化;产业信息化是各个产业中信息技术的贡献率,即产值和效率的提升。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在2017年达到了27.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也升至32.9%。
数字经济具有便捷性、高渗透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便捷性首先体现在互联网既打破了空间上的界限,又打破了时间上的约束,使信息传输、组织与个人的经济往来可以在更小的时空跨度上进行;而网络技术使得经济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环节,使网络端点两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更近,这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高渗透性主要指飞速发展的信息及网络技术,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第一、第二产业扩张,出现三大产业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的趋势。自我膨胀性表现在网络产生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戶的增加而呈几何级数增长。边际效益递增性主要表现为数字经济边际成本递减和累积增值性。外部经济性是指用户对某产品的使用效用与用户总量相关,即用户得到的效用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而提升。数字经济能够很大程度上杜绝传统经济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危害,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电子商务教育中的数字化思维
数字化思维是指人类在了解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超越自己物理实体的能力和经验,构建出来的新的思维方式。数字化思维包括计算思维、数据思维、交互思维、哲学思维、伦理思维和美学思维等内容。数字经济所具有的特点,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借鉴和技术支撑空间。根据高职电子商务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在发展中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普遍较低。电子商务专业不仅仅培养较低端的商务应用类人才,更要培养既懂商务知识,又通晓商务技术,具有创新思维和战略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加强专业间的融合与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制定等方面集各方智慧。
2.专业(集)群建设不到位。高职院系之间,专业与课程设置比较独立,交叉融合性不够,专业群之间的相互支撑缺少必要的机制,造成了各种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浪费。这就要求在学校内部,集约和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构建共建共享型的专业(集)群,实现高效、相互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3.数字技术的应用不充分。电子商务专业教育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支撑和平台,同时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又是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基础及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结构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比如电子商务平台设计与维护、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电子商务美工等内容,都需要计算机及商务技术知识与手段的支撑。
4.与新商科教育的要求不匹配。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新的商业模式呼唤新商科教育。数字经济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作学习方式和思维创新方式。面向新时代,商业人才的培养理念与思维、培养方法与路径、培养内容等都需要随之优化与创新,这也催生了“新商科”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命题。
三、构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协同育人新机制
(一)树立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
高职的新商科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新商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内容广泛的跨界融合式教育,它承担着为促进新商业发展培养具有一线组织实施管理能力的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的重任。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全供应链的系统视角、基于供应链集成服务的应用场景、智能化技术与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等方面。要打造和重构适应新商业生态系统和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与技能体系、教学与管理团队、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等内容。
新商科人才培养要创新思维和理念,要明确定位学校在区域、行业发展中的使命与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将新商业的内容、文化、元素融入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育人过程。教学实践中注重案例、模拟、游戏、沙盘、参访、实习等环节和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养成问题驱动式教学和学习的习惯与方法。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强化团队教学模式和合作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新商业规律和技术、跨界交叉与融合的新商业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变通能力、创新与自我发展意识、组织沟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二)内部协同--打破学科专业空间壁垒,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新商科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打破了原来的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而电子商务专业由于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专业,因此需要打破多层壁垒。对于学校管理者,要具有非凡的胆识与理念,具有大胆改革的勇气与魄力,具有敢打破常规寻求创新的意识。要统筹各类教学资源,站位高远,科学配置与合理谋划,追求效率,集中优势资源共建共享,发挥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有关各院系的中层管理者,要有包容与合作的胸怀,敢于打破部门间、学科间的行政与意识壁垒,摒弃那种唯我独享的自我意识,主动寻求与相关院系的交流、合作、融合,放弃官僚与排位思想,多做一些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有效工作,共建共享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对于教师和有关执行者,要加强学习,主动培育自己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整体观念,积极配合改革创新,摒弃学科专业的狭隘思想,多做综合交叉研究与实践,使自己成为一位专业上精益、专业间贯通、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三)內外协同--走产教融合,政、行、企、校(所)协同发展之路
电子商务教育要根据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走产教融合之路,推动职业教育向市场化、混合所有制方向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扶持、培育职业教育,支持产教融合,提供平台与机会,为协同育人营造良好的机制。行业协会要发挥信息和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引导、参与和监督企业与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为产教融合搭建平台。企业要主动参与与院校(所)的深度合作,增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共识,为学校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为人才稳定、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资源。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主动搭建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全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培育双师型教学与管理团队,建设校内外实习创业基地,持续不断地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职业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平台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