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护理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
2019-06-11刘青
刘青
[摘要] 目的 探讨PDCA护理管理模式在新生儿PICC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新生儿PICC护理过程中实施PDCA管理模式,选择实施前30例(2016年8月—2017年1月)PICC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选择实施后30例( 2017年7月—2018年1月)PICC新生儿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新生儿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PICC留置时间及PICC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PICC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對照组PICC并发症发生率为43.3%,研究组PICC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ICC留置时间为(29.7±6.4)d,对照组PICC留置时间为(21.4±4.2)d,研究组PICC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ICC护理满意度为98.3%,对照组PICC护理满意度为85.0%,研究组PICC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PDCA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减少新生儿PICC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PICC;PDCA;新生儿;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1(c)-0064-03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 是危重症患者及特殊药物静脉用药的有效技术手段,由于中心静脉相对血流量较大,血流速度较快,有利于血管内药物浓度的迅速降低,不仅能够避免反复的外周静脉穿刺的机械损伤,也能够避免药物对外周血管壁的化学损伤。近年来在危重症新生儿输液中应用较多,新生儿由于血管及外周组织脆弱,免疫力相对较低,PICC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1]。该院收治的新生儿PICC护理过程中采用PDCA护理管理工具提高护理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新生儿PICC护理过程中实施PDCA管理模式,选择PDCA实施前30例(2016年8月—2017年1月)行PICC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3例,女17例,新生儿日龄4~21 d,平均(8.7±3.6) d,分娩胎龄32~39周,平均(36.8±1.2)周,选择PDCA实施后30例(2017年7月—2018年1月)行PICC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1例,女19例,新生儿日龄5~20 d,平均日龄(8.5±3.4)d,分娩胎龄33~40周,平均(37.1±1.3)周,两组新生儿日龄、胎龄及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内容经患儿家长同意,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患儿PICC均采用腋静脉途径,由具有新生儿PICC资质的护师完成,穿刺前生理盐水液冲洗,上肢外展90°,常规方法穿刺置管,穿刺前评估血管质量及植管深度,X线透视确定末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穿刺后小纱布块覆盖穿刺点,3M透明贴膜固定导管,穿刺后第2天换药1次,以后每周换药1次,输液采用精密输液器,匀速滴注,输液结束后2~5 mL肝素液封管。
1.3 PDCA实施过程
1.3.1 制定计划 科室成立针对新生儿PICC并发症护理的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4名,通过对文献及护理资料的分析,发现新生儿PICC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点出血、上肢肿胀、静脉炎、堵管、导管移位脱出及等,导致PICC导管的保留时间缩短,而且并发症的发生过程,与贯穿PICC穿刺及术后整个过程的护理有关。并且分析相关的原因包括穿此前的PICC导管冲洗,反复穿刺血管,导管位置不合适,固定不牢固,以及穿刺后液体输入不当,封管及导管冲洗不当等因素有关,小组成员充分讨论后依据上述潜在风险因素,制定PICC穿刺及护理改进措施,并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掌握护理计划。
1.3.2 执行实施 护理计划制定后严格按照改进后护理计划实施:①尽量选择右侧腋静脉进行穿刺,穿刺前温热毛巾热敷腋窝,使血管扩张,利于1次穿刺成功,植入导管过程避免反复进退,X线透视确定导管位置后妥善固定导管,固定翼距离穿刺点0.5 cm固定导管,逆血管向摆放S状,胶贴妥善固定连接器的翼部,用3M透明贴膜,同时用1条纸胶布打成蝶形交叉固定,再用胶贴横向固定接头,换药时顺向揭开固定胶带及贴膜,穿刺后首个24 h采用弹性自粘绷常固定避免导管滑动。②换药时双人操作,一人换药,一人协助,协助人员固定患儿同时观察换药人员的无菌操作步骤,发现问题及时提醒,操作完成后分析,避免感染,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③缓慢匀速输液,脂肪乳、白蛋白等高渗输注速度<7 mL/h,输注前适量配比低分子肝素。输液时优先输注白蛋白、脂肪乳等制剂。④术后适当限制患儿活动,尽量避免置管侧卧位及哭闹,避免过度活动及胸腔压力增高引起导管滑动,位置改变及脱出等。⑤每次输液前及输液后充采用肝素液充分冲管,每次冲洗量>3 mL。
1.3.3 检查 定期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考察护理人员对新生儿PICC护理计划的掌握情况,以及在护理过程中对改进护理措施落实情况。
1.4 处理
每3周召开1次小组会议,科室护理人员参加对于改进后PICC护理效果的评价,针对每项措施的效果和不足进行评估,并提出整改意见,纳入下一轮循环的护理计划,然后进行下一轮PDCA循环。
1.5 观察指标
比较PDCA实施前(对照组)和实施后(研究组)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出血及感染、液体外渗、静脉炎、导管堵塞及导管脱落或移位。PICC导管留置时间及PICC护理满意度。
1.6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DCA护理管理模式对新生儿PICC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两组患儿PICC并发症比较显示,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3%,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PDCA护理管理模式对PICC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
两组新生儿PICC导管留置时间比较,研究组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兩组PICC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PICC护理满意度为85.0%,研究组PICC护理满意度为98.3%,研究组PICC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5,P=0.000)
3 讨论
PICC是临床常用的静脉留置导管输液技术,近年来在需要长期输液的新生儿中临床开始逐渐应用,相对于传统的静脉穿刺输液计数,能够避免反复穿刺引起的疼痛对新生儿的刺激,减少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能够减少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及高渗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害,输液更为安全[2]。但是由于新生儿自身的生理特点,PICC导管留置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远远高于成年人,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免疫力差,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较大,而且新生儿不能像成年人一样自觉保护PICC导管,甚至用手抓扯导管,发生导管移位、脱落以等风险也较成年人大得多。新生儿的血管比壁较薄,而且血流较成年人相对缓慢,发生药物外渗以及导管堵塞的风险相对要大。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生并发症的是引起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显示[3-4],我国的新生儿PICC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为7.5%~54.54%,是影响PICC导管使用时间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对PICC护理能力,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新生儿PICC使用适量的有效途径[5]。
PDCA是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工具,在临床医疗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及处理4个连续的阶段,而且周而复始,能够对某一问题具有针对性的多次循环,不断改善解决方案中的不足,完善细节问题,从而使问题在根本上得到提升[6]。在该次针对新生儿PICC留置导管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的分析,不断完善穿刺置管过程中导管的预处理,穿刺技术的完善,穿刺后导管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新生儿PICC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导管的留置时间延长,导管护理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PICC护理过程中,采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护理能力,改善PICC导管的留置质量,延长使用时间,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丽娟,任燕.新生儿PICC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6):125-127.
[2] 冯会敏.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干预[J].2017, 4(7B):58-59.
[3] 丘伟兰.循证护理在预防新生儿PICC置管并发症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100-102.
[4] 金丽,林真珠,熊小云,等.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18,33(7):47-49.
[5] 李巧燕,王慧.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6):126-127.
[6] 徐敏,熊薇,赖晓全,等.PDCA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8):2861-2862.
(收稿日期: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