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满九州“洪林壶”
2019-06-11
栏目主持:夏德娟
编者按
认识夏洪林先生,是2017年4月在齐鲁酒地国际展览中心,当时这里展出了李昌鸿、曹亚麟、夏洪林等宜兴十大紫砂大家的作品。现场展品层次之高、成色之美令人大饱眼福。爱壶的藏家闻讯纷至沓来,创造了潍坊收藏级展览史上展销两旺的展会记录。其中1964年生人的夏洪林先生带来的60几把紫砂壶,在展览的第二天就被藏家全部买走,轰动了潍坊内外。如今,拥有一把夏洪林先生的“洪林壶”,已经成了品位人士引以为傲的低调的奢华。
夏洪林
中国收藏盛典收藏价值紫砂艺术家
中国传统工艺大师
中国高级工艺姜术师
中国高级古董鉴定师
中国高级陶艺师
中国壹文化研宄会副会长
中国紫砂文化研宄会常务理事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夏洪林,江苏宜兴丁山人,1987年起,随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培源学艺,亲得蒋蓉大师指点,并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亚麟得意弟子:2015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他痴迷于紫砂工艺,收藏颇丰:通晓中国历代名壶制作工艺及真品特色。精于鉴赏:尤其在茶壶设计及泥料鉴别、配比方面功力深厚。
1995年他开设“藏宝陶艺”馆.任馆主。他沉潜于紫砂世界,苦心孤诣二十载,其所属“洪林壶工作室”自创的“洪林壶”品牌,多款作品在国家级专业评比中斩获大奖。夏洪林和他的“洪林壶”在业界内外声名鹊起。
2014年11月。其《汉君壶》在北京嘉德秋拍中,以23.5万元成交:2015年5月北京嘉德春拍,其《牛气冲天壶》20万元被藏家拍走:同年10月。在《弘钰博杯——中国民间文物最高荣誉奖》颁奖典礼上,其《天地方圆壶》又从参展的6000多把壶中胜出。
“洪林壶”器型大气、典雅、色泽圆润、易养.受到文人雅士和收藏届人士的追捧。国内书画印大家韩天衡、吴颐人、刘一闻、童衍方、韩敏以及石禅、徐之麾、刘波、徐谷甫、唐之鸣等名家与夏洪林密切合作.将当代文人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国内知名的朵云轩、西泠印社以及多家全国大型企业选择“洪林壶工作室”长期为他们提供高端礼品定制服务。
文化大家余秋雨、沈鹏、范增、陈佩秋、陈鹏举.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妙江慧深、道慈。高僧道生。以及当代紫砂泰斗徐汉棠.李昌鸿、曹亚麟等大师欣然为其题字,给予充分肯定。
不经意间.夏洪林和他的“洪林壶”已经享誉九州。
当下,紫砂壶已经成为讲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的大爱,本着为读者服务的初衷,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紫砂工艺大师夏洪林先生。现摘录如下,与读者分享。
记者:当下,如果说文化艺术圈里一个人如何牛,他的名字前面一定有一长串的社会职务和名号,但我觉得,对先生而言,所有这些名号,都不及“夏洪林”这三个字更响亮、更有分量。
夏洪林:我只是一个从骨子里爱紫砂的人而已,赶上这个好时代,和大江南北这么多藏家成为好朋友,是我的幸运。
我就是一个玩紫沙的,每天欣赏紫砂、研究紫砂、做有内涵的紫砂壶,这是我的生活。做壶与我而言,已经不单是为了生计,也是我生命的必需。紫砂就是我的使命,这辈子我就想全力做好这一件事儿。
记者:身边讲究生活品质的朋友们,对紫砂壶都情有独钟。紫砂壶沉潜而不浮躁,内涵而不浮夸,恰如您给人的印象。
夏洪林:以紫砂壶为主的紫砂器之所以被奉为“文化的道具”,一是在于它具有久远的开发利用和赏玩历史,唐宋以来就为人所喜爱;二是作为陶器的紫砂件,色泽“天然去雕饰”,如果在烧制过程中火候掌握恰到好处,它再现出来的朴素、典雅之气尤为迎合文人墨客的趣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紫砂因为材质分子结构的特殊性,不仅有助于茶的保鲜,而且经过较长时间的泡茶把玩,茶油会渐渐充盈分子之间,从而让整个器皿的“氣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温润淳厚。这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滋养颇有几分相似。
记者:先生说的非常到位。据说您收藏了百吨紫砂泥料,被誉为收藏大王。其中的“大红袍”泥料,已成为绝世珍品。这么多的紫砂矿料,收存也是一个问题吧?
夏洪林:是的,这些泥料非常娇贵。从矿山采集的紫砂泥料由于长期埋在泥土里,形成石块形状,十分娇嫩,具有“见风即酥、遇水即化、放在口袋却坚硬如石”等特性,对保存的温度、湿度等要求特别严格,如有闪失将丧失原有的品质。为了确保紫砂泥料的特性,仓库内是透气而不通风,温度和湿度适宜。
我十几岁就顶替父亲进入紫砂工艺厂,入行的“第一课”辛苦异常,每天做的是这个行当中最脏最累的活,就是分拣和炼泥巴。常言说得好,祸福相依,长期与紫砂泥料打交道,让我对紫砂泥产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天满脸灰、一身泥,但我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在不知不觉中我成了从采集、拼配到烧制效果乃至鉴定整个环节的专家,老师傅们都说我极有天分,对我刮目相看。
上世纪80年代,人们毫无节制地开山挖掘紫砂泥料。一天我突然意识到矿山是不可再生资源,尤其好的紫砂泥料会越来越少,我认识到这是个严肃的事儿,决定收存好的矿料。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想到的事必须马上去做,承诺别人的事必须做好,不然我就心神不安。我立马着手收存泥料,尤其在当时就已经相当紧俏的“大红袍”泥料。一种紧迫感让我对收存矿泥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我收存的都是当时市面上最好的矿料。
记者:先生真是慧眼独具,眼光成就人生。在业界流传着一句话,就是“做好壶找夏洪林”,说的不仅是您的精湛壶艺,更是你手里珍贵的泥料?
夏洪林:我收藏的紫砂泥料多为珍贵品种,因此,紫砂壶工艺大师、名家们成了我的常客。凭着对紫砂泥料独有的悟性,我总是根据大师名家对制作紫砂壶的创作构思要求,恰如其分地提供优质泥料,日子久了,我成了大师名家们信赖的创作助手。长年累月,大师名家们烧制出窑的精品壶,我近水楼台,成了忠实的收藏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