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维修与保护措施
2019-06-11张培梅
张培梅
摘 要:一个城市的建设由各方面要素共同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古建筑文物。其肩负着展示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重担,见证城市的历史变迁。古建筑不仅展现了各个时期的生活面貌,还展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目前,作为国宝级文物的古建筑正长期遭受着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数量持续减少。对于这些建筑文物,如何有效地修缮将其保存下来,是摆在人们面前不可逾越的问题。
关键词: 古建筑;古建筑保护;古建筑维修
1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东方风格。从外观上可以将古建筑分为三部分:最上面部分是房屋的屋顶位置;中间部分主要指支撑房屋的立柱、墙体结构,还有门窗等部分;最下层部分是房屋的基座。中国的古建筑会将斗拱穿插在立柱之上或者是房檐之下。其不仅可以作为装饰物,还可以承托天花板以及横梁。
相较于西方的建筑而言,中国的古建筑大多使用木料,同时搭配砖头或瓦片等材料共同搭建。不仅其整体框架用木材架构出,而且某些填充部分也会使用木料。使用木料架构框架时,利用了卯榫的连接方式,将支撑的立柱及房屋横梁等部分化为一体。因此,结构种类变化多样。
为有效地给出修缮方案,要从古建筑损坏的特性方面入手分析,对不同材料搭建出的建筑物区别对待,尤其是使用木料为主体框架的建筑物。东方古建筑多使用木料,木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腐烂。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古建筑修缮工作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问题给出相适应的方案,从而有效地修缮古建筑,让其继续保存下来。
2 对古建筑保护的原则
我们说的修缮古建筑,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有建筑翻新,而是基于相关的准则,保证其文化内涵有效地存留下来,再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
2.1 保护修缮措施要谨慎
保护古建筑需长期坚持,修缮出现破损的位置,并进行日常的维护。首先,修缮古建筑时,必须要遵从保存其原有意义的准则。进行修缮活动时,对缺损位置的修补要将其与原建筑结合在一起,保证修复后从外观上看与古建筑是协调统一的。我们既要修复原有的结构,又不能让其失去原有的文化价值及信息价值等。其次,修补的位置一定要与原建筑有差异,让人可以明确地看出建筑物的原有部分及新增部分。最后,应该尽可能地缩减修缮、补缺等操作的次数,必要修缮时的工作质量要达到标准,以避免进行再一次的修缮。
2.2 重建原则
在时光侵袭下,许多古建筑已然残破不堪。这些建筑所兼具的历史意义是无可估量的,它们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文化现象,见证了一个时期的历史从开始到最终消亡的过程,是历史最好的考证实物。条件如果达不到修缮要求,就需要对这些建筑开展重建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考量各方面的情况,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方案的制订。方案的完成需要深入实际、充分考证。重建古建筑有可能会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底蕴,消耗庞大的资源,更有可能破坏掉现有的遗址。所以在很多的情况下,保存遗址比重建更有意义。
2.3 保持原有建筑风格
修缮古建筑的活动中,需要参考多方面因素,其中最必要的是同原有建筑的风格保持高度一致性。其所展现的外观、建筑完成后的体积、所使用的原材料、色彩图案等均要与古建筑相吻合。古建筑具有的风格是一个时代的展现,不可用当代的审美来随意变更原有建筑。
2.4 对古建筑周边的历史环境进行保护
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无法脱离外部环境独立存d ,一旦与环境相分离,那么其具有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了。古建筑在搭建过程中与所处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所具备的风格特色、文化底蕴等均会受到周边地理情况及花草树木的影响。所以,保护古建筑所处的环境极为重要。
2.5 把古建筑当文物来保护
很多的历史文化均可以从古建筑中找寻到。深入分析古建筑后,便可有效地掌握当时的社会情况。古建筑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被高度关注并保护。保护古建筑的工作,绝不是简单地对其开展修缮,也绝不可以使用建筑工程的准则来衡量,其所具备的意义是不可多得的,所展现的信息更是珍贵的。将古建筑划归为文物的范畴后,社会各个方面予以关注的同时给予一定支持,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当前保护古建筑的人员不足的问题,能够给予古建筑更好的保护。
2.6 坚持科学的保护方法
在修缮的具体过程中,实践是核心环节,所使用的保护方式以及最终达成的保护效果是相互协调的。保护方式越科学有效,保护效果就越让人满意,反之则依然。首先,需要给出有效的规划方案,从宏观入手,开展系统性的全面探索,从而保护古建筑具有的历史意义。其次,要保证工作的合理性,秉承保证原有意义为前提的理念,在保护中确保古建筑不会失去真实性。最后,要从古建筑中发掘出对当前具有意义的东西,将其潜在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保证不破坏的基础下,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3.1 古建筑保护方法
一是冻结保存。这种方式是将需要保护的古建筑保持原有状态不变,进行适当的修缮,但不能破坏原有状态,修缮的部分能够良好地被识别出来。尤其是一些古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深远,对其开展修缮工作,首先就必须保证能够为考古研究服务,在遵循原有的信息基础上充分地考量。二是重建。悠久历史长河中,有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古建筑随时间被湮灭,但是其仍然具备象征的重要性。如果条件达到标准,可以开展重建工作。但開展此项目必须要慎重。因为重建之后的建筑已经不再具有历史性,所以遗址的保存更为重要。
3.2 历史地段保护方法
一是博物馆式保护。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已经修缮过的古建筑给予建筑保护,同时连同生活模式一并保存,还可以提供参观游玩的项目。丁村作为国内历史悠久的村落,不仅是国家级的历史村落,同时还拥有着2处国家保护区域。丁村古建筑涵盖了当地超过40处的建筑物和将近1200米的围墙以及3处庙宇,其中被列为重点保护的区域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一般保护区域更是达到了15万平方米,所具有的历史背景横跨了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共计500多年。当地的民宅也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以及社会研究价值,其风格古朴,搭建位置井然有序,建筑工艺细致,所使用的装饰更是点睛之笔。二是拼贴式保护。这种保护的方式主要是在一些古建筑较为散落的区域使用。如果部分古建筑可以进行迁建工作,就可以选取适当的位置集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历史区域,特别是那些在城市进程中处于被改造对象的建筑。三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保护方法。这方面的保护手段将古建筑具有的特性明确地展现出来,一般是需要从整体上架构,综合性地开展保护工作,不仅要考虑传统中的环境特点,也要分析新建因素的影响。
4 古建筑保护与维修的意义
古建筑在当前的发展中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意义,更多的是融合了艺术美学、传统文化学以及哲学等多种学科,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民族文化载体。
4.1 古建筑的历史价值
漫漫历史旅程中,中国的古建筑一直都是承上启下、一脉传承下来的,所具有的风格体系独特,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一席之地,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紧密联系。
4.2 古建筑的社会价值
中国的古建筑是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员,数量上越来越罕见,同时不可再生。所以保护传承工作必须要协调开展,从实际出发,切实有效地保护古建筑,让其具有的历史意义流传下来。
5 结语
当前时代中,我们对古建筑印象越来越谈化。这种历史意义的不可再生资源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发展,要重视起有限的资源,充分保护这些历史文化,不要让其被时间所泯灭。■
参考文献
[1]窦忠如.罗哲文: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征程中的“国宝栋梁”[J].纵横,2009(11):50-56.
[2]蒋永琨,李俊.试论古建筑防火保护对策[J].古建园林技术,1993(1):36-38.
[3]李均宏.凤翔刘淡村马氏民宅古建筑与陕商文化研究[J].宝鸡社会科学,2015(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