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韧性:道德创伤中的承接要素*

2019-06-11武润哲肖楚兰常运立

医学与哲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韧性整体道德

易 黎 武润哲 肖楚兰 常运立

在道德创伤研究领域内,道德韧性与创伤事件几乎有着相同的地位[1-2],即在人对道德创伤事件应答过程中,道德韧性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系统”。国外学者虽然对这种界定无异议,但一般将道德韧性(或“韧性整体”)单纯视为“逆境中仍保持积极进取的能力”[3],这一概念显然不能完全解释韧性的作用,而国内对道德韧性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所以,有必要对道德韧性在“能力”这一认识基础上进行归纳、完善和演绎。

1 韧性与道德韧性

1.1 韧性

1.1.1 韧性概念的形成

韧性(resilience)一词原指(身心)快速恢复的能力、适应力[4]。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具有前瞻性思维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将这一单词自然地应用于医学和哲学领域,以解释在研究中发现的强大适应能力(受试者没有产生预想中的创伤),希望以此指导干预治疗[5]。虽然研究者局限于心理和精神医学领域,但研究结果客观而丰富,形成了目前大部分学者所认知的“韧性”概念。汉语词典将韧性解释为“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顽强持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6]。为了将韧性与道德韧性等分支概念区分,强调相互联系的整体韧性时称其为“韧性整体”。

一些文献在解释时用“toughness”[3]、“invulnerable”[5]、“invincible”[7]等惯用的词语与之作类比或区分。心理韧性是目前对韧性整体研究的主要切入点。此外,从社会学、伦理学角度对韧性也有所认识。在其他领域,如自然生态、社会结构、制度管理领域,韧性一词也有广泛应用[8]。对“韧性整体”这一概念,准确地说没有统一定义,国外学者一般将其解释为“在挑战中健康成长、动态发展塑造的能力”。

1.1.2 韧性的分型

韧性在分型方面主要分为道德韧性、关系韧性[9-10]、心理韧性三个分支[3]。

(1)道德韧性:国外基于道德创伤研究背景,将其描述为“确保必要时能站在符合原则立场上”,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道德韧性在结果评判之外存在对善恶的价值判断,而其他韧性概念不具有这一性质。由此与冷漠、克制和压抑加以区别[8]。然而,道德创伤的易感性和情景分析,目前仍需借助于心理学方法[7]。

(2)关系韧性:侧重于群体的相互关系、信任和投入的因素[3]。社会关系往往根据情感进行调整,创伤结果多为“因忽视自己社会角色而给群体关系造成困扰”,不易产生直接危害行为,但道德评判标准的强行干预会使受创者的创伤形式向心理疾病和道德创伤转化。

(3)心理韧性:主要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三个角度[11]。并认识到某些事件虽然可以从心理学角度予以解释和接受,但事件造成的不良伦理道德影响客观存在,仍可造成道德创伤。心理创伤一旦发生会立即造成心理活动和行为异常,如应激更易引起传统意义上的疾病,故认为心理韧性的启动优先于道德韧性。而道德创伤一般是慢性过程[8]。

(4)韧性整体: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和作用的方式与身心适应机制有一致性关系[3]。虽然涵盖了各分支韧性,但由于韧性整体并非简单加和关系,故当创伤事件强度对韧性整体不构成挑战时,对韧性整体不进行也不能进行各领域解构分析。

韧性整体、心理韧性、关系韧性、道德韧性,其定义方式大多采取“the ability to...”的句式。在实际作用中不可完全割裂,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在“韧性整体”统领下,各分支韧性的地位相同。

1.1.3 现有韧性分析的不足之处

目前对韧性的认识虽然已较为丰富,但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会产生许多混淆和矛盾。例如,对特定的人在某一时间来说,如果韧性因素确定,那么事件是否构成创伤已经确定,韧性应该不改变事件造成的结果。但实际创伤的程度和呈现形式千变万化,甚至单凭韧性整体的概念,不能确定创伤事件所造成的是道德创伤、心理疾病、社会关系破裂的哪种或哪几种。结果的确定性与形式的多样性辩证统一,这显然不是能力定义基础上的韧性机制所能解释的。学者应用韧性(resilience)一词所要表达的内容远高于能力定义范畴。

1.2 道德韧性

道德创伤作用机制中,道德韧性以道德情感为基础,与道德认知相互影响,从而与道德强度共同决定(衡量)道德事件产生的结果[2]。道德韧性在道德创伤过程中起承接和介导作用。

1.2.1 对道德韧性的现有认识

道德韧性提出的必要性在于道德情景转换产生的强烈、独特的反差[3]。在道德韧性教育方面,Rushton[8]做出深入分析指出:与一般学习和模拟演练不同,道德韧性教育建设更要求思辨和真正触动心灵的教育引导。相关研究表明:知识水平、经历经验、冒险精神、魄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道德韧性的重要构成成分[8]。道德韧性强的个体所表现出的主要特质包括:自我调节与分析能力、对道德矛盾敏锐察觉的能力、强大的自控能力和组织能力、敢作敢为以及乐观积极的品质。然而,对于“何为最有效的道德韧性教育”,现有的研究也尚未达成共识,目前培养方法主要有:关系重塑;明确道德责任意识;引导受创者处理复杂、模棱两可甚至相互冲突的道德情景[8]。

1.2.2 对道德韧性的完善

一方面,道德韧性是在韧性整体特性上的延续。道德韧性和韧性整体既判然有别又密切联系。韧性整体的特质在道德韧性层面同样适用。在事件作用方式上,若创伤的道德强度在韧性限度内,结果趋向于韧性塑造;突破韧性限度则表现为韧性削弱或造成创伤[7-8]。创伤产生的具体过程可以是急性突进型也可以是多环节循序渐进。在对事件的结果评判上:自身行为的失控、难以忍受、迷茫是创伤的基本症状,一般的身心症状也常伴随存在[8]。从群体角度来说,受创者常常表现出偏离其行为准则的伤害行为。在本质研究上,身心适应仍是共同的基础和起源[3]。这种以中枢活动为主导的机制[5,7-8],也体现了韧性的客观性、普遍性(而非个体特有)及韧性强度的个体差异性,从这方面也就可以解释童年和青春期是形成的重要阶段[7]。因此,道德韧性本质上是大脑对道德创伤事件能动地、良好地应答处置的反映。

另一方面,道德韧性的形成是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各分支韧性是韧性整体(身心适应能力)在各领域特化的表现[7],而非韧性整体的“倒影”,落实到具体领域要与该领域法则要求相磨合。道德韧性形成的基本步骤可总结为四点: (1)基础准备:以青少年时期之前已有的认知方式、性格为基础;(2)领域接触:在早期道德实践中认同道德领域的一些追求和准则,此时新接触的规则几乎不表现约束作用,而是促使形成早期的个人道德评判标准;(3)领域特化:个人简单的评判标准与所接触、经历的较复杂道德事件相互冲击,最终形成思想上辩证统一的认识,这一过程可受到社会、集体、其他重要人物的影响;(4)完善统一:最终,道德韧性对韧性整体进行完善,以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确人生目标或人生定位是稳定的道德韧性和韧性整体架构基本确立的标志。

2 道德韧性在道德创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以道德创伤经典的战场杀戮案例为示例阐述道德韧性的具体机制。

首先,在韧性整体这一层次上,当韧性整体能够承受创伤事件时,不会发生任何形式的创伤。对事件的提炼、分析和处理以感性认识为主,韧性得到强化和塑造。在此过程中,韧性的个体差异性使韧性塑造的表现多样化。例如,士兵野外生存捕获动物、对袭击者的保护性反击,包括遵循国际法规定的正面交锋,无论是从人的本能角度还是集体意志角度,一般都认为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不会对士兵造成任何创伤,甚至不会引起,也不值得引起士兵或长官的注意和思考。在应对恐怖分子的案例中,当敌人以无辜平民作为人质时,狙击手、突击队员成功实施精准打击,没有造成无辜人员伤亡时,虽然狙杀前可能产生短暂的犹豫、震惊等思想波动,但从道德创伤角度,没有突破韧性整体限度,事件对韧性有塑造作用,巩固了伦理道德认知、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

其次,当韧性整体不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创伤事件合理解读时(已经突破韧性整体的层次,但不一定造成创伤),就会对人的心灵产生触动并引发思考。这是对事件的解构分析:拆分出道德主线、社会关系及心理解读等板块分别寻求解释。创伤事件造成的结果是多样的,之间存在相互转化。例如,当士兵严格遵守上级命令反而造成平民伤亡时,遵守命令的正确性和结果的残酷性、失败性形成对比。尤其当士兵承担先遣队员等关键任务时,各种冲突会更加强烈,既有由于焦虑、紧张、担心死亡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又有由于内疚、羞愧而产生的伦理冲突,且由于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在不同性质事件冲击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创伤形式。

其中,当某一分支韧性足够强大时,则进入“代偿—恢复”阶段。以道德创伤为例,解构出的未能得到解释的不道德行为板块,进入道德韧性层面产生作用,但借助其他强大的某一分支韧性因素的代偿,虽然会出现一过性、暂时性症状(如情绪的波动、与他人发生争执),但同时道德韧性得以塑造和均衡发展。或者认为,不道德行为板块经过社会关系(如官兵之间命令与服从关系)调整或情绪宣泄,以及其他方式发泄得以转化、释放,不造成创伤。此过程的圆满结束以症状自行消失为标志,但不排除在塑造过程内,创伤的阈值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人暂时处于敏感而易受攻击阶段。

当事件远超整体和各分支韧性强度,构成创伤事件时,则渐渐进入“失代偿—创伤”阶段。虽然进入分支韧性方面矛盾得到部分缓解,但仍然尖锐。此时,各种因素都会调动起来寻求解决,各分支韧性间相互作用增强。这一过程存在巨大个体差异性。具体到道德创伤领域,则是在道德情景转换之前的隐性创伤阶段,依托于特定道德情景暂时不表现外在创伤症状。残留创伤因素连接不同道德情景转化时的创伤过程。若不加以干预,不会改变造成创伤的结果(可发生在情景转换后)。例如,在误伤平民、儿童的道德创伤经典案例中,虽然道德层面事件结果是完全错误的,但严格遵照作战计划和上级指示执行战斗任务,甚至有利于作战效率的提高[12],此时创伤事件可以被解构分析:战场伤亡部分借助于“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或“是,长官!”(Yes Sir!)的关系韧性暂时得到解释,甚至心理上的焦虑情绪、道德上的迷茫困惑都可以借助强大的关系韧性暂时得到缓解。然而,对伤害无辜生命的部分仍然在道德韧性限度之外,在战场环境下虽然不会突显出来,但当士兵退伍,解除绝对服从约束,回归和平生活后,“伤害无辜生命”作为道德余孽继续造成创伤。道德韧性的具体作用机制,见图1。

图1 道德韧性及相关概念在道德创伤中作用机制示意图

3 结语

道德韧性是道德创伤发生机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其深入的阐述有利于对道德创伤发生机制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将道德韧性本质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而对道德韧性的研究也应当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探究,如道德韧性视角的局限性、更高效的韧性建设方式、道德韧性建设对道德创伤治疗及预防意义的发掘。同时,对其本质的解释也将大大加快道德创伤的研究进程。

猜你喜欢

韧性整体道德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跟踪导练(五)(2)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