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第二西通道工程
2019-06-11董建松
董建松
(福建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局, 福建 福州 350001)
1 工程意义
厦门第二西通道(海沧海底隧道)为国内第3条以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是连接厦门市海沧区与本岛新的快速通道,也是厦门市“两环八射”快速路网系统、海西城市联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厦门岛西部交通进出压力,对构建市域范围内“半小时交通圈”有特殊含义。海沧海底隧道是厦门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是实施交通畅通工程的又一重大举措,建成后将成为连接东西向交通的又一大动脉,对于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全力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扎实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具有重大意义。厦门第二西通道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厦门第二西通道地理位置
2 工程概况
厦门第二西通道工程是连接海沧区和本岛的重要通道,项目起于海沧区马青路与海沧大道交叉口,以海底隧道形式穿越厦门西海域后进入本岛,沿象屿港区、兴湖路下穿,止于石鼓山立交东。厦门第二西通道线路位置如图2所示。该项目全长7.1 km,隧道长6.3 km,跨海域段长2.8 km,按一级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标准修建,设计速度为80 km/h,双向6车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批复概算为56.48亿元。隧道净宽为13.75 m、净高为5 m,最小曲线半径为700 m,最大纵坡为3.5%,竖向最小半径凸形为4 500 m、凹形为2 700 m。项目分为A1、A2和A3共计3个标段: A1标段全长3 375 m,由明挖段和过海暗挖段组成; A2标段全长2 190 m,由过海暗挖段和城市明、暗挖段组成; A3标段全长1 510 m,为城市明、暗挖段。
图2 厦门第二西通道线路位置
3 周边环境及地质特征
3.1 周边环境状况
1)交通环境。位于本岛内的隧道下穿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兴湖路,进出港区重载车辆较多,交通繁忙。
2)周边建(构)筑物。本岛内隧道周边建筑物密集,紧邻欣家园、名爵山庄、芙蓉苑等居民聚集区。陆域段基坑下穿疏港路和华荣路高架桥,上跨地铁1号线。
3)地下管线。本岛隧址区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分布密集,包括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管道、燃气管、电信管以及兴湖路的排水干渠等。
3.2 工程地质条件
本工程海域段存在4处全—强风化深槽(囊),总长230 m,其中2处侵入隧道内,2处位于隧道拱顶。本岛隧址区地层表部为1.0~11.3 m厚人工杂填土,夹碎石块,其下为0.5~19.8 m厚残积粉质黏土,局部夹孤石或风化残留体; 基岩为花岗岩,岩石差异风化明显,岩面起伏较大,全—强风化岩厚度为2.2~22 m,中—微风化岩面埋深为9.0~32.5 m,全风化花岗岩、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为Ⅲ级硬土,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为Ⅳ级软石,中风化花岗岩为Ⅴ级次坚石,微风化花岗岩为Ⅵ级坚石。隧道洞身部分置于基岩全—强风化带中,侧壁多属松软岩体,包括残积粉质黏土及全—强风化带中夹孤石或风化残留体,本段岩土体自稳能力普遍较差; 隧道洞身其余部分置于弱—微风化地层,该段侧壁稳定性较好,但拱顶存在塌方风险。隧道地质纵断面与典型断面形式如图3所示。
4 工程重难点分析
4.1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本工程穿越地质复杂,隧道围岩破碎,Ⅳ、Ⅴ级围岩占比高。海域段存在4处全—强风化深槽(囊),岩体节理和裂隙极其发育,基岩裂隙水发育,水文地质特征复杂,透水性较好,且与海水存在水力联系,施工中易产生透水、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施工风险极大。象屿码头区域属滩涂回填,与海水相通,围岩极其软弱。本岛内部分隧道全断面穿越基岩,拱顶处以人工杂填土、残积粉质黏土及全—强风化花岗岩为主,属于典型的“上软下硬”复合地层。隧道掘进在单一的软土或硬岩地层中的技术日趋成熟,风险可控,但在复合地层中施工则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开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施工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施工难度。隧道洞身段基岩面起伏较大,拱顶围岩自稳能力差、变形速度快。此外,该区域孤石较发育,增大了拱顶或边墙的塌方风险。
图3 隧道地质纵断面与典型断面形式(单位: m)
4.2 周边建设环境复杂
本岛内隧道沿厦门市主要交通干道兴湖路布线,进出港区重载车辆较多,隧道施工需结合征地拆迁及交通导改,且导改频次多、难度大。隧道周边建筑物密集,与隧道开挖边线最近距离仅4.3 m,施工时须严格控制地表沉降,否则可能引起地表建筑物倾斜、开裂,甚至坍塌。隧址区地下管线密集、横纵交错、种类繁多,甚至还有可能存在部分不明管线。该段管线设计按照原有迁改方案实施,管线迁移量大,管线与隧道开挖轮廓最近距离仅3.2 m,隧道施工时须确保临时迁改管线的安全。隧道下穿疏港路和华荣路高架桥,净空受限,施工难度大,基坑围护结构与墩身紧贴,施工过程中高架桥行车正常通行,隧道爆破振动和沉降变形要求高。隧道在石鼓山立交位置上跨地铁1号线,基坑底部与地铁隧道顶部最小距离为6.0 m,钻孔灌注桩底部距地铁结构边线仅2.4 m。基坑与地铁区间相对位置如图4所示。施工过程中须保证地铁1号线主体结构的安全,防止基坑隆起导致地铁区间上浮。
4.3 超浅埋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施工
本项目包括A2标段下穿兴湖路和A3标段下穿石鼓山立交2座双连拱隧道,其技术难度最大,施工风险极高,是厦门第二西通道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其中,A3标段双连拱隧道全长240 m,埋深为5.0~15.4 m,整体开挖宽度达到36.3 m,双洞开挖面积为238.5 m2,隧道洞口存在偏压,洞身及洞顶以全—强风化岩及残积岩为主,自稳能力差。A2标段双连拱隧道全长160 m,埋深为5.6~12.9 m,双线跨度为41.0~45.7 m,最大单洞开挖断面面积为249.4 m2,属于超浅埋超大断面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开挖断面最大的双连拱隧道。A2标段双连拱隧道平面布置图、隧道断面图如图5和图6所示。隧道最小单线覆跨比仅0.25,地表沉降控制难度大。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大跨度双连拱隧道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对围岩的扰动次数较多,导致围岩、支护结构和中隔墙的应力变化复杂,施工风险极大。由于该段隧道左右线测设线间距不等,且大部分地段左右线加宽的尺寸不一致,导致: 1)采用的双连拱隧道为不对称连拱,隧道三次衬砌尺寸多变; 2)隧道中墙的尺寸及配筋随线位实时变化; 3)隧道初期支护、二次衬砌与中墙的连接点处频繁变化(尤其是后行洞),初期支护的工字钢与二次衬砌的格栅钢架尺寸不断变化。
图4 基坑与地铁1号线相对位置示意图(单位: m)
4.4 复杂环境下长距离深大基坑施工
明挖基坑沿兴湖路展线,全长1.4 km,基坑最大跨度为35 m,最大深度为28 m,基坑支护形式多样,结构断面形式复杂。基坑主线下穿疏港路和华荣路高架桥、上跨地铁1号线,周边建筑物密集,紧邻欣家园、名爵山庄、芙蓉苑等居民聚集区,交通导改与管线迁改极其复杂。基坑开挖采用纵向分段、竖向分层、由上至下、中间拉槽、先支后挖的施工方法,基坑开挖石方比例较高,岩层开挖爆破须在保证开挖效率的同时,通过爆破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管线、行人、行车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图6 A2标段双连拱隧道断面图(单位: m)
5 工程主要技术创新
5.1 全孔一次性快速注浆施工技术
隧道穿越海底风化深槽(囊)、象屿码头区域软弱富水围岩、“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工程地质条件极差,隧道掌子面及拱顶稳定性难以保证,容易发生坍塌风险。该工程在传统帷幕注浆基础上对帷幕注浆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结合一系列新型注浆设备,对全孔一次性注浆工艺进行了优化,并采用优化后的全孔一次性快速注浆施工技术,进行隧道加固注浆(长管棚注浆、周边加固注浆和超前预注浆)、局部注浆止水及半/全断面帷幕注浆,极大改善了隧道围岩性质,有效保证了掌子面和拱顶的加固效果,确保隧道安全穿越不良地质段。采用该技术,将每循环帷幕注浆时间由几个月减少至15 d,施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减少了注浆量,降低了施工成本。隧道全断面帷幕注浆设计如图7所示。
5.2 双连拱隧道横纵通道进出洞技术
由于A2标段双连拱隧道进洞口与尚未施工的明挖段衔接,无法正面进洞,考虑到明暗交界处基岩埋深较小,以及不影响地面交通,双连拱隧道摒弃常规的工作井进洞方式,而通过利用C匝道施作5#辅助通道,并经由5#通道开挖2#横通道的方式展开工作面。双连拱隧道出洞口与小净距暗挖隧道相连,通过率先开挖的1#洞掘进至4#横通道,并利用4#横通道实施双连拱隧道出洞,同时作为小净距隧道进洞工作面。A2标段双连拱隧道横纵通道进出洞方式示意图如图8所示。通过横纵通道侧向进出洞方式,可在施工期间保障地面交通正常运行,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干扰; 进出洞施工过程中,可根据2#、4#横通道开挖进度,同步施作隧道洞口大管棚,且可采用水平运输方式,加快材料周转与渣土外运,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期风险。
(a) 掌子面注浆孔布置图 (b) 帷幕注浆立面图
图7隧道全断面帷幕超前预注浆示意图(单位: cm)
图8 A2标段双连拱隧道横纵通道进出洞方式示意图
5.3 超浅埋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非对称开挖及变形控制技术
连拱隧道通常强调施工对称性,以避免偏载导致中墙开裂。A2标段双连拱隧道沿城市主干道布线,为不影响地面交通正常运行,采取独特的侧向进洞方式。若双连拱隧道采用常规的对称开挖方式,则需在2#横通道贯通之后施工,这必然导致施工工期过长,增大工期风险。根据2#横通道开挖进度,通过采取不对称开挖的施工方案,打破了双连拱隧道对称施工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和施工灵活性。双连拱隧道施工工序如图9所示。A2标段双连拱隧道最小埋深为5.61 m,双线跨度为41.0~45.7 m,最大单洞开挖面积达249.4 m2,属于超浅埋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应力变化复杂,变形控制难度大。隧道采用3层衬砌支护形式,其中初期支护采用H25 cm型钢@50 cm+30 cm厚C25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加强层(二次衬砌)采用HRB400φ28 mm格栅钢架@50 cm+30 cm厚C25喷射混凝土,三次衬砌采用80 cm厚C45、P12防水钢筋混凝土。隧道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布置如图10所示。通过采取以上支护方案,严格限制了围岩变形,对双连拱隧道不对称开挖引起的偏载形成了有效抵抗。
图9 A2标段双连拱隧道非对称施工工序
图10 A2标段双连拱隧道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设计图(单位: cm)
5.4 采用信息化高强度模板台车
隧道主线衬砌采用智能台车,配备自动液压行走系统,自动行走。该台车将溜槽与自动配管系统相结合,实现了混凝土由下至上、逐窗入模、分层浇筑,克服了传统跳窗浇筑导致混凝土离析、产生“人”字坡冷缝的弊端,提高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减少了换管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台车上安装有大于风筒布直径2 mm厚铁皮筒,作为穿风筒布使用,台车移动将不再影响掌子面的通风。台车还安装有射流风机,可降低台车前端温度聚集效应,将掌子面风抽排至衬砌台车后方,改善掌子面前方通风质量。二次衬砌智能台车及其现场应用如图11所示。
6 工期及主要荣誉
6.1 工期
厦门第二西通道于2016年4月正式动工,隧道主体土建工程将于2019年底完成,全线计划于2020年底建成通车。
1)A1标段开始施工时间为2016年4月30日,计划结束时间为2019年10月30日,共历时1 279 d。
2)A2标段开始施工时间为2016年4月28日,计划结束时间为2019年10月27日,共历时1 278 d。
3)A3标段开始施工时间为2016年9月15日,计划结束时间为2019年12月15日,共历时1 187 d。
(a) 二次衬砌智能台车
(b) 台车现场应用
图11信息化高强度模板台车
6.2 主要荣誉及成果
1)荣获中国铁建股份公司优秀工法一等奖1项,天津市优秀工法1项,中国公路协会优秀工法1项,取得QC成果1项。
2)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
3)申报专利19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发明专利授权3项,其余处于实质审查阶段。
4)荣获2016年“全国建筑业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2017年“全国建筑业绿色建造暨绿色施工示范工程”、2018年股份公司技术重难工程项目。
7 工程参建单位
建设单位: 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合诚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铁四院(湖北)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重庆中宇工程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