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9-06-11祝爱民苏长利于丽娟王海军

关键词:外部环境产学研指标体系

祝爱民, 苏长利, 于丽娟, 王海军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沈阳 110870)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发展,已经从简单的成果转让、技术创新咨询等合作形式向复杂的系统化合作转变。学界针对产学研合作已有大量研究,在合作动因[1-2]、影响因素[3-5]、协同创新[6-8]、合作效率[9-11]等方面成果丰硕。

在产学研合作系统运行过程中如何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系统功能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学者通过对系统创新能力、稳定性、绩效等的评价研究来发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学研合作系统评价是发现问题并更好发挥系统作用的基础,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金芙蓉等[12]将产学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6个准则层,为了更具操作性下设13项评价指标。王天擎[13]利用DEA方法构建产学研合作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投入指标包括R&D资金投入、R&D人员全时当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等,产出指标有专利申请量、论文发表数量等。孙善林等[14]从显性、隐性、协同三个方面分析产学研合作绩效,构建了包含8项准则、28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曹霞[15]运用扎根理论将产学研合作创新稳定性分为8个初始范畴并归结为项目对接、合作研发、试验试制、产业化四个阶段。黄菁菁[16]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进行评价。

现有产学研合作系统的评价研究都是从某个部分或某些目标出发,可能会导致过分追求单方面目标而损害整体利益。和谐管理理论[17-21]是建立在不确定性、多变性及复杂性基础上的管理方法论,致力于从系统学理论与实践上解决多变环境中的管理问题,指导复杂管理系统的运行及优化。系统和谐可以保证系统协调运转,提高系统效率,保证系统动态发展。追求和谐性已经成为各类系统的共同目标。学术界将和谐管理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类系统评价中。产学研合作系统是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服务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复杂结构系统,满足系统基本特征。将和谐管理理论应用于产学研合作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整体评价,同时可以避免由追求单方面目标而造成其他问题的系统悖论。因此,本文将和谐管理理论引入产学研合作系统评价,保证系统整体和谐,从而实现整体效益的最优。

本文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围绕产学研合作系统构成和谐性、组织和谐性、内部环境和谐性和外部环境和谐性开展研究,通过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获取相关信息,运用扎根理论[22-23]将所获信息归类,参考科学的流程方法[24-26]构建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产学研合作系统评价奠定基础,完善产学研合作系统整体评价理论。

一、基于和谐理论的产学研合作系统分析

“和谐”是任意系统都要追求的目标,无论是有机系统还是无机系统都要不断地减少内耗、避免冲突、消除负效应,使系统协调有序地运行,不断提高效率、增加产出并不断地追求最优化的状态,即和谐状态。产学研合作系统作为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复杂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结构混乱、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现象,将和谐管理理论引入产学研合作系统评价能够发现其不和谐因素,从而不断地向和谐态发展。和谐管理理论认为:“系统实现构成和谐性、组织和谐性、内部环境和谐性、外部环境和谐性共同形成总体和谐性,能够使系统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系统发挥最大效能。”因此,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体系围绕系统构成、系统组织、系统内部环境、系统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展开。

产学研合作系统构成和谐性主要表现在:

(1) 产学研合作各参与主体根据系统功能和目标的要求在合作中贡献自身应该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2) 系统构成各主体的素质、观念、理想和态度适应系统发展的要求。根据构成和谐的表现,可将系统构成划分为与人有关的系统素质和与物有关的系统实力两个方面。

产学研合作系统组织和谐性主要表现在:

(1) 产学研合作系统应该具有特定的功能。

(2) 产学研合作系统实现各类功能需要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使系统各部分有机结合。

(3)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系统不能按照预定轨道运行,需要控制措施来保证系统有序运行。

根据组织和谐的表现,可将产学研合作系统组织和谐性划分为系统功能、系统结构、系统控制三个方面。和谐管理理论应用于其他系统评价时,将组织和谐划分为系统功能、系统结构、领导作用。由于产学研合作系统自身的特点,各参与主体有各自的目标,同时最高领导者并不统一,系统运行并不仅仅依赖于领导作用,还受到契约关系、合作宗旨等因素的限制。领导作用在产学研合作系统中不能起到完全的控制作用,采用系统控制代替领导作用能够更加全面地考察产学研合作系统的和谐性。

产学研合作系统内部环境和谐性主要表现在:

(1) 系统内部人际关系是否融洽、思想是否稳定、工作态度是否积极,以及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

(2) 系统政策、内部风气与系统发展目标是否一致。

(3)系统内部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对系统成员是否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系统内部环境的表现是否可以看出系统构成和系统组织相关的内容。

产学研合作系统外部环境和谐性主要表现在:

(1) 外部环境本身的和谐性。

(2) 系统内外联系的和谐性,即强调系统应该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外部环境和谐发展。

外部环境范围广泛,包括系统边界以外的一切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的总和,外部环境本身无法评价,只能通过系统内外关系进行评价。

基于和谐理论对产学研合作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框架。该框架借鉴和谐管理理论,并针对产学研合作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调整。

图1 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框架

二、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影响因素的筛选

第一步:影响因素初选阶段。

该阶段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系统和谐性的全部因素,以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26-27]。本文以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七个方面为基础,通过文献调查法、访谈法和开放性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信息,然后对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获得系统素质相关因素19项、系统实力相关因素13项、系统功能相关因素20项、系统结构相关因素14项、系统控制相关因素14项、内部环境相关因素12项、外部环境相关因素15项。

第二步:影响因素筛选确定阶段。

该阶段对第一步所获得各项因素分别进行组别合理性分析。分析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影响因素组别合理性分析流程

对产学研合作系统七个组成部分对应因素分别进行组别合理性分析,获得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影响因素共计64项。其中系统素质相关因素8项、系统实力相关因素8项、系统功能相关因素14项、系统结构相关因素8项、系统控制相关因素10项、内部环境相关因素7项、外部环境相关因素10项。

2. 运用扎根理论对影响因素进行归类编码

第一步:开放编码。

将前文所得的各项因素作为开放型编码词条。例如,各主体领导层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度、高校人才培养层次、资金投入信息完善程度、新产品或新技术量等64项词条。

第二步: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对开放性编码所获范畴进行归类。前文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对产学研合作系统进行归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各影响因素。此处将产学研合作系统七个组成部分作为主轴编码的七大类别,分别是系统素质、系统实力、系统功能、系统结构、系统控制、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第三步:选择性编码。

主轴编码之后,各个类别内部因素间存在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梳理,能够获得更为详细的指标归类。例如,系统素质相关的10项因素可分为决策人员素质、科研人员素质、执行人员素质三项指标。其中决策人员素质包括各主体领导层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度、决策者管理协调能力;科研人员素质包括高校人才培养层次、高级人才比例;执行人员素质包括执行者技术水平、执行者学习能力、执行度、服务部门态度。

通过三级编码获得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影响因素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影响因素三级编码

3. 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系统素质:通常情况通过对系统各层领导者和普通员工的素质进行评价来获得。产学研系统素质评价根据产学研合作系统特点,通过分别评价各模块素质并研究相互匹配性来实现。划分为决策人员素质、科研人员素质、执行人员素质。

系统实力:产学研系统实力包括设备水平等硬实力和系统精神等软实力,主要指除人员要素以外各方所投入的资金、设备、信息等。划分为系统投入水平、系统信息化水平、外部支持情况。

系统结构:任何系统都应该具有一个完善合理的组织结构,其中包括各子系统的内部结构完善合理以及总体结构完善合理。划分为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系统控制:管理学中将控制和组织分为两个模块,而从和谐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组织的过程中包括系统控制过程,因此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度评价研究中将控制纳入组织部分进行测评。划分为空间结构、研发结构、转化结构、组合结构。

系统功能:产学研合作系统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合作而创造的各参与主体自身无法实现的功能。划分为合作契约完整性、利益分配合理性、过程管理机制、风险控制机制。

内部环境:产学研合作系统内部构成和组织之外,且存在于系统内部的影响组织稳定和发展的各类指标。划分为合作各方协同度、参与主体声誉、主体间相互关系。

外部环境:产学研系统作为开放的经济系统,其存在必然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系统外部环境分析可采用pest分析法。产学研合作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纳入各项外部关系中。划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

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4. 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度量

和谐管理理论认为,和谐态是系统追求的理想状态,在现实中达到理想状态并不意味着系统绝对的和谐,相反系统也不存在绝对的不和谐。将系统和谐度H=1定义为最优状态,H=0定义为最劣状态。根据上述系统和谐性特征,将sigmoid函数转型计算各三级指标的和谐度,进而求出系统的整体和谐度,如式(1)~(3)所示。

(1)

表2 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

(2)

(3)

本文旨在构建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体系,但产学研合作系统涉及的行业领域较多,不同行业对应的指标权重存在差异,在实际评价过程中需要运用TOPIS和FAHP等方法深入探究各级指标权重划分问题。

三、结 论

产学研合作系统作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其能否稳定和谐运行,关系到各参与主体的直接利益和未来发展。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对于鉴别系统是否能够持续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进行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系统状况,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而指标体系构建是产学研合作系统评价的基础。本文基于和谐管理理论构建了产学研系统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系统素质、系统实力、系统功能、系统结构、系统控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七个方面所对应的25项和谐性考察指标。该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在反映产学研合作系统整体是否和谐的同时,反映出构成、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各模块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改善产学研合作现状,推动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在未来研究中,应针对产学研合作系统和谐性评价方法及优化模型进一步展开。

猜你喜欢

外部环境产学研指标体系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帮扶方法
电网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NG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