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的书香
2019-06-10米丽宏
米丽宏
“没有一条船能像书,使我们远离家园;也没有任何骏马,抵得上欢腾的诗篇。这旅行,最穷的人也能享受,没有沉重的开支负担;运载人类灵魂的马车,取费是何等低廉。”
书籍赛航船,诗歌如骏马,它们载着人类的灵魂和思想,也将搭载读书的人们,走向美好的远方。美国作家狄金森的这首诗,读来,如深水行船,风帆大张。
是啊,没有一条船能像书籍,可以让所有人享受到那种“潮平岸阔,汪洋可观”的精神愉悦,享受到那种“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的丰足之美。
那种无可比拟的享受,来源于字里行间的智慧之光对心灵的照耀。
读书,使知识丰盈,也使精神得到感化。阅读,是慢慢滋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会一点点修正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书,没有白读的,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世上有多少智慧的人,就有多少美好的书。《论语》里,蕴含着智慧的思考;《史记》里,寄寓着严肃的历史精神;马克思的学说,有着人世的激情;魯迅的作品,充满深刻的批判精神;列夫·托尔斯泰,在从容沉静中体现了对道德的执著;而歌德的诗句,则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在辛辣的讽刺中,呼唤着奋斗的热情。我们深入其问,便能瞭望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它们隐在一页页纸张、一行行字迹、一册册卷本里面,无声无形,又无处不在,一点点沁人心脾,一寸寸重塑身心。
读小说,我们与主人公一起泅渡命运之河,如同自己在尘世中翻山越岭。也许,面对生活中那些最高明的煽情,我们曾苦涩一笑,无动于衷。但人性中自然而然的真实和优美,却让我们泪水纵横。
读历史,那些正史野乘、志怪笔记,读之如喝春茶、饮醇酒,陶陶然,熏熏然。若有所思那一刻,宛然书鱼返回故乡,有荷有荇,有藻有柳,那柳枝很软,藕花很红,湖水很清很平。
我们也读诗、读散文。那些诗句文辞中,有美景如画,有思辨如神,有忧患如山。也许,我们读到的是山顶雪球一样堆积的云朵,纯而浓厚;陌上人一样站立的树,远而亲切。读到的是“万壑有声含晚籁”“满城风雨近重阳”的幽美、沉凝,是“绿杨阴下缫车响,紫楝风中煮饼香”那样实打实的日子、心贴心的风情。或许,读到的是读书人窗前不熄的灯火,梅树下似睡非睡的野凫;江南岸边的新绿,塞北沙场的飘雪……
人一生,要读的书,太多了,也许到了天荒地老的人生边上,浩渺的书海,我们仍然泅渡不尽。那么,别着急,且让我们从容读来,养颜,养心,养智慧。
读书,真的能修气质、美容颜吗?《韩诗外传》里有个故事:春秋时,闵子骞仰慕孔子的才学,拜孔子为师。开始时,他脸色干枯蜡黄,一段时间以后,竟慢慢红润起来。子贡感觉奇怪,问其原因。闵子骞说:他在没读书之前,一心想着做达官贵人,因此寝食难安,脸色为之枯槁。如今静读为人处世之书,辨是非,知美丑,心平气和临事不惊,脸色自然变好了。
也是,一个人经常在文字里优游忘我,仰观宇宙,俯察人生,他的胸襟如何不宽绰?他的气血如何不畅达?他的容颜如何不改变?
董卿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她相信读过的书,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她表现得更出色。读书给人力量,更给人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书读过就读过了,如过眼烟云,不复留存。然而,非也,它们会潜在气质里、谈吐上、胸襟中,沉淀在我们的精神里,化作立心立身的钙质。
也许就是如此,人类史上那些经典,吸收超越了生老病死的智慧精华,有着坚硬的内核,含钙量更高,让你初读有点茫然懵懂,但读透了,补益会更多、更大、更远。“展一卷书,神与之交,气与之合,魄附其上,而魂游其中,至掩卷仍如梦如冥,大汗淋漓,口存余香,乐至醍醐灌顶,物我两忘”,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更是摆脱愚昧、洗去心灵尘埃、补养精神钙质的过程。
人在时间里都会渐渐老去,然而,只要手握书卷,老去又有什么要紧?生命里经历过的那些书籍,一定会以某种方式潜入骨骼、融于内心。一条皱纹里,刚好藏得下一首动人的诗。
怦然心动
诗人狄金森把读书视作乘船航行,书籍这条大船“载着人类的灵魂和思想,也将搭载读书的人们,走向美好的远方”。到了作家杨绛这里,读书成了更有趣的事儿,她把读书当成串门儿:“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JL——‘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在名家大师面前,读书无疑是一场酣畅淋漓的享受之旅。其实,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亦没有白读的书。宋朝的皇帝赵恒在《励学篇》中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何时,读书永远是一件令我们自己受益终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