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19-06-10刘燕燕曾万江徐晓燕冯玲
刘燕燕 曾万江 徐晓燕 冯玲
关键词:产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
中图分类号:R554.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9.065
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9-0189-0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临床罕见的急性严重性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果不治疗,死亡率高达90%[1]。TTP临床常表现为“三联征”: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进行性血小板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五联征”:三联征加发热及肾脏损害。TTP病因迄今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感染、妊娠、药物、免疫、肿瘤等因素有关[2]。>70%的TTP病例发生在女性中,其中45%发生在育龄期[3],但目前孕产妇合并TTP国内外报道甚少,临床诊疗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2017年5月我院产科收治1例产后合并TTP病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26岁,因“停经39周+6天,阴道见红1天”,于2017年5月20日入院待产。孕前无任何急慢性病史。孕期在当地妇幼保健机构定期行产前检查,多次血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入院检查:T 36.8℃,P 78次/min,R 21次/min,BP 122/73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无贫血貌,全身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宫高34 cm,腹围97 cm,胎心率150次/min。入院常规化验血、尿常规正常,红细胞3.95×109/L,血红蛋白122 g/L,红细胞压积39%,血小板279×109/L,白细胞9.4×109/L,尿蛋白(-),肝肾功能正常。B超:胎儿双顶径9.6 cm,胎盘成熟度Ⅲ级。患者于5月21日自然临产,当天下午因“胎儿宫内窘迫?”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顺利,分娩一活男婴,术中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子宫收缩良好,出血200 ml,安全返回病房。
剖宫产术后前3 d无特殊,血性恶露少,无异味。体温37.2℃。术后第2天复查红细胞3.50×109/L,血红蛋白120 g/L,红细胞压积35%,血小板210×109/L,白细胞13.2×109/L。术后第4天(即发病第1天),患者体温38.5℃,检查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双乳房无肿胀,腹部切口无红肿渗液,宫底脐下2指,无压痛,恶露少,无异味。当天复查血常规,红细胞2.80×109/L,血红蛋白91 g/L,红细胞压积25%,血小板6×109/L,白细胞7.23×109/L。追问患者病情,孕前、孕期及产后均无牙龈出血,无鼻出血等出血倾向,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瘀斑。术后第5天(即发病第2天)体温波动于37.5~38.5℃,红细胞3.01×109/L,血红蛋白93 g/L,红细胞压积27%,血小板7×109/L,白细胞6.01×109/L,Rous试验(-),Coomb's试验(-)。术后第6天(即发病第3天)患者主诉乏力,体温仍波动于37.4~38.5℃,精神略差,贫血貌,巩膜无黄染,肌肉注射针眼处可见瘀斑,腹部切口愈合良好,宫底脐下3指,无压痛,恶露少,无异味,尿色清。红细胞2.40×109/L,血红蛋白75 g/L,血小板20×109/L,网织红细胞0.20×1012/L,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均正常。妇科子宫附件彩超未见异常。术后第7天(即发病第4天)患者主诉面部发麻,言语不利,并呈进行性加重,阵发性神志不清,对答不清,情绪烦躁,当晚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体温40℃。急诊头颅CT检查:左侧扣带回区小片密度稍低。进一步头颅MRI:①右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少许出血可能;②左侧基底节区和双侧半卵圆中心异常信号,急性期脑梗塞。复查乳酸脱氢酶2770 U/L,直接胆红素9.3 μmol/L,总胆红素35.5 μmol/L,尿素氮8.7 μmol/L,肌酐85.7 μmol/L,抗心磷脂抗体(-),风湿免疫全套抗体(-),ADAMTS13活性2.0%(65.0%~135.0%)(<10%提示严重缺乏),ADAMTS13抗体阳性。外周血涂片见红细胞碎片和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骨髓穿刺报告:①骨髓细胞增生极度活跃;②粒∶红=0.55∶1,红系统比例增高,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可见红细胞碎片;③血小板少见,巨核细胞易见。
考虑血小板快速、急剧降低,溶血性贫血进行性加重,于发病第1天血液内科会诊后开始每日地塞米松10 mg以及丙种球蛋白20 g静脉滴注。发病第4天全院大会诊讨论,诊断为“产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考虑其病情严重,死亡率高,迅速转至本院重症监护病房,行血浆置换治疗,同时加大激素用量,抗生素预防感染,各脏器支持营养治疗。甲基强的松龙口服40 mg,1次/d,地塞米松口服5 mg,1次/d,丙种球蛋白20 g/d静脉滴注,共5 d。在隔日血浆置换2次后,患者逐漸恢复意识,继续以上治疗,随后1周,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逐渐上升,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术后18 d ADAMTS13活性19.0%(65.0%~135.0%),ADAMTS13抗体:阴性。术后22 d ADAMTS13活性55.0%,ADAMTS13抗体阴性。同时复查外周血涂片:①红细胞大小不等,可见破碎红细胞,占18%;②血小板散在,聚集易见。随后患者转入本院血液内科病房进一步巩固治疗,逐渐延长血浆置换间隔时间,患者生命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于产后1个月康复出院,院外继续药物治疗:甲基强的松龙40 mg/d,每周减2片,最后10 mg维持。出院后定期随访1年,相关化验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