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的摇晃人间
2019-06-10戴文子
戴文子
且在人间
作者:余秀华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2月
2014年年末,几乎是一夜之间,38岁脑瘫农村妇女余秀华和她的诗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5年后的今天,余秀华身上被聚焦的热度已经散去,但她又并未完全淡出公众视野,关于余秀华的争议也从未中断。“诗人”“脑瘫”“农妇”,话题勾勒出余秀华的每一面,却又像从棱镜折射出的光虚晃而不真实。成名给余秀华身上打了一束追光灯,出书、上电视、领奖,伴随而来的是金钱、名声,以及离婚的底气。光鲜让她享受其中,但一同被放大的,还有生活背后那些柴米油盐和一地鸡毛。
把自己的生活写成故事
2016年,由优酷纪实频道出品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问世。这是第一部聚焦余秀华私人生活的纪实长片,相比于在此之前业已众说纷纭的新闻报道和学术研究,通过纪实影像的手段记录和诠释余秀华无疑更能吸引当代观众的窥视欲望。影片在2016年11月拿下了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次年6月又入围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由于引发关注,余秀华的生活被再次剥开,呈现在众人面前。她跟着剧组从美国到上海,穿梭于不同城市,摇摇晃晃地走着红毯,密集接受采访,在线直播交流。
其间余秀华并没有放下写作,自2015年的首部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以后,余秀华又相继出版了两本诗集《摇摇晃晃的人家》《我们爱过又忘记》和一本散文集《无端欢喜》。她还开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文章下面的评论区,余秀华调侃性地回复依旧飞扬跋扈。这么多年过去了,余秀华还是当年那个轻度性骚扰患者和面对男性的麻烦制造者。
“顺其自然”是这两年余秀华挂在嘴边最多的一个词。成名后的这几年,关于得与失,余秀华其实一直很清醒,那些突然闯入生活的人与事并没有冲昏她的头脑。“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呢?”对余秀华而言,每一次离家外出,都是“从乡村到城市,从一个人的日子到许多人共同组织起来的虚幻”,但她并没有反抗这种虚幻,连委婉的拒绝都没有,而是热烈地投身其中,她将此称为生活的“嬉戏”:“我不能在生活允许我嬉戏的时候浪费这样的机会。生活没有教会我顺从,但是我知道要顺其自然。”
既然要顺其自然,为何又对一些质疑和谩骂如此敏感呢?为何要为那些无谓的事情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呢?这不是和自己的说法产生了矛盾吗?因为余秀华觉得自己的故事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她为之争辩的事情并非是毫无道理的死磕,而是与虚构的事物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对虚构的事物没有好感。”2018年,不写诗的余秀华开始把自己的生活写成故事。只是这一次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女人如何挣破婚姻、获得自由。一个诗歌的故事,开始变成一个内心极其丰富而敏感的女人试图掌控自己命运的故事。
《且在人间》最早被刊登在2018年第2期的《收获》杂志上,面对这样一个纪实远多于虚构的不伦不类的文学文本,《收获》杂志社破例为其特别设置了一个全新的栏目:“自传体小说。”其中的“自传体”,毫无疑问意在强调《且在人间》中女主人公身上叠加呈现着作者余秀华很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实际上,当我们把故事中的“周玉”替换成“余秀华”、“吴东兴”替换成“尹世平”,我们基本上就能还原出整个事件的原貌。之所以选择这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写法并冠之以“小说”的名号,恐怕就像余秀华自己所说的那样:“过去的日子到现在还是不敢触碰的疼,有的伤害估计一辈子不能解脱。它与原谅,宽容无关,是一打开生命就存在的印记。”
她还能写出诗吗
过去的二十年里,让这个写诗的湖北省钟祥市横店村脑瘫村妇最难以忍受的,就是那段与上门女婿尹世平的婚姻。余秀华不止一次在文字中表露出对婚姻的绝望和对心目中爱情同样无望的追求。而当她的诗在网络走红,这种在外人眼里不易被理解的对婚姻的不满,在公众面前开始被不断放大。
这桩婚姻的起点就是一种交换,一方面男方年龄比女方大十几岁,;另一方面则是尹世平倒插门娶个残疾人。余秀华的父母都觉得是人家亏了,只有余秀华觉得自己亏了。那种最初的不平等,正如余秀华所写:“在这人世间你有什么,你说话不清楚,走路不稳。你这个狗屁不是的女人凭什么,凭什么不在我面前低声下气?”
书中像虫蚁咬噬一样的生活细节实在太多。建筑工人尹世平常年在北京打工,只有农忙和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余秀华曾在饭桌上对母亲说:这个家什么时候完整过?得到的回答只有母亲的苛责和父亲的叹息。而当尹世平难得回来,余秀华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和这个男人睡在一张床上,她写到尹世平的家暴,也写下自己的不屈:“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而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起初,余秀华只是讲述着对爱情的渴望,对周遭的压力采取一种消极妥协的态度。后来她决定不妥协了,一定要反抗,就把所有东西都抛在脑后。诗集出版后,余秀华跑到当地法院起诉离婚。在电话里她对尹世平说:“你这个月回来,15万元。下个月回来,10万元。你随便你随便。”她明白用钱可以摆脱这桩婚姻时,一切反而變得简单。
在争吵和抗议中,余秀华一步步摆脱在她看来如同枷锁一样的婚姻。而当婚姻带来的痛苦消失后,她还能写出诗吗?余秀华的回答是,宁愿写不出诗来,也要离婚。“突然成名相对于生活,于事无补。”正如书中余秀华所说的这句话,离婚并不能解决她面临的所有问题。离婚后在返程的车上,余秀华说感觉像个梦,离了和没离一样。生活仍将继续,诗歌也将继续,如同这世上所有的人一样,余秀华的痛苦与纠结也将继续。一切,或许正如她多年前写下的诗句一样:“难道还有明天?可惜还有明天。”
《且在人间》虽是纪实,却完全可以看作是一段故事:一个不知名的女性如何逆袭成网红?一个网红如何摆脱她的名存实亡的婚姻?对一段婚姻的不同理解如何在母女之间造成难以弥合的决裂?小说最终呈现的思考是:自由的代价究竟是什么——或许会更加痛苦,但当自我的选择来临时,就比外界强加于个人的麻木不仁、无动于衷、道德训诫要刻骨而分明得多。
在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余秀华都摇摇晃晃行走在泥土路上,这种摇晃就像是一种寻找自由的舞蹈。诚然,这样说有美化的嫌疑。我们要做的,只是正视她的摇晃,然后将其当作“如常”。“我的身体里也有一列火车,但是我从不示人。”余秀华曾经只是在诗里袒露真正的自己,可是如今,她分明在将锈迹斑斑的自己袒露给世人看。虽然这个过程是被动的,也是被种种力量推着搡着往前走,但她并不畏惧。《且在人间》整本书以诗意的沉浸和现实的冲撞编织在一起。在其中,你可以流泪,可以反思,也可以代入一个意识卓然而身躯败北的个体之中,从中体会人世的艰辛、求索和对命运的执拗翻转。书页之间,我窥见的是一道道闪电,撕开帷幕、划向命运。而余秀华的身体就像一列火车,摇摇晃晃,又轰轰隆隆地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