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培养核心素养的探索

2019-06-10连丽华

学周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探索核心素养

摘 要:当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本文从让学生亲身体验、设计思辨性问题、运用案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四个方面阐述对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6-01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103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国际上许多国家认为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应试教育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只有“核心素养体系”才能适应个人的终身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国学生应发展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这四个核心素养,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亲身体验,引领学生政治认同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我们如果在教学中仅仅依靠强制性的灌输、说教、单纯的知识讲授,无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赞同和认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亲身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真切感受,对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起着积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赞同和认可。例如在教学“财政及其作用”这一内容时,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无法深刻认识财政的作用。笔者带领学生参观我县动车站(建宁县北),了解我县动车的通车情况,同时请动车站所在的乡政府领导人员介绍我县动车通车的过程以及该项目的投资情况(投资总额7700万元)。听完介绍后笔者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我县动车通车投资的7700万元由谁投入?依靠个人和企业来建设可能吗?(2)这7700万元是怎么来的?(3)我县动车通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4)国家的钱是否只用于交通设施方面,还有其他方面吗?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认识到:财政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财政支出除了用于经济建设,还用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国防等方面,我县动车通车改变了我县交通闭塞的状况,极大方便了我县人民的生活出行,也给建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明白了财政在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鲜活的事例和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财政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我国的财税政策,升华了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设计思辨性问题,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的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思辨性问题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展开分析、推理、判断、辨别活动的问题。思辨性问题具有共鸣性、矛盾性、思维性、深刻性、批判性等特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思辨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学会科学地分析和看待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教学“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这一内容时,笔者向學生提出了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学生该不该带手机进校园”这一思辨性问题,此时,学生讨论激烈。有些同学认为:应该。带手机进校园有利于放学后方便我们与家长联系,有利于查阅资料,帮助我们解决学习问题。有些同学认为:不应该。带手机虽方便我们与家长联系,查阅资料。但有时经不起手机的诱惑,上课会玩微信、游戏、看小说,甚至考试时用手机作弊等,影响我们的学习。学生通过对这一思辨性问题的讨论、分析,对手机有了正确认识,明白“手机是一把利弊并存的双刃剑”,明白“任何事物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事事有矛盾”,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对事物作出科学地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再如,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内容时,笔者播放了一段有关“江西上饶市3名中学生放学回家路上扶摔倒老奶奶反被讹10万元”的视频,并向学生提出“面对老人摔倒,我们该不该扶”这一思辨性问题。一方面,扶起老人,担心被讹,见义勇为反成了惹祸上身;另一方面,不扶违背良知,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面对这一两难选择,学生需要冷静思考,科学分析这两种行为的利弊得失,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运用案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案例具有真实性、故事性、戏剧性、意义未尽性等特点。法律知识、法律条文晦涩、枯燥。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地说教,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师如果能根据教材内容,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教学,以案说法,不仅能使枯燥、晦涩的法律知识趣味化、具体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法律知识,在感知感悟中增强法治观念,提升法治意识。例如,在教学“正确金钱观”时,关于如何对待金钱?如何获得金钱?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我县的一个真实案例:我县陈某某大学毕业后在厦门工作,靠自己打拼创办了一个小公司,在厦门买起了房子,小日子过得不错。后来,陈某某更为发达了,不仅在厦门又买了一套房子,同时还买了宝马,并雇了一位司机为他开车,据陈某某介绍这位司机从他这儿赚了一百多万,同学个个夸他能干,父母为他骄傲。然而,不久之后却传来陈某某被浙江警方逮捕的消息,36岁的陈某某被浙江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罪名是:网上诈骗(数额达上千万元)。听完此案例后学生不禁感叹:虽然货币在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但应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获取,正可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法治视频节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落脚点,更是新一轮课改的题中之意。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它包括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两种形式。“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大课堂,有利于将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各种能力,陶冶性情,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做一个有担当的公民,笔者课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在教学“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内容时,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有关“学校收费问题”的模拟听证会的课外活动。首先,让学生确定听证会的主题,其次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代表教育局工作人员,调查本地教育资源的现状,并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作出说明;第二组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一些不尽合理的现状并发表见解,提出建议;第三组代表不同階层的学生家长,从家庭收入,对子女的期望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第四组代表校方,从学校的管理,经费开支等方面发表意见。再次各小组整理好资料并推荐代表陈述观点,最后主持人总结。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明白听证会的过程与程序,提高了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与信心,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再如在上“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内容时,笔者课后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当地居委会为社区出黑板报,参与社区卫生和绿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中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在民主实践中增强和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参加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锻炼与提升公共参与的能力。

总之,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爱红.以“情”点燃“学科核心素养”的明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5).

[2]姜梅,危显宝.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4).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连丽华(1972— ),女,福建建宁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探索核心素养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