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环境下《食品理化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2019-06-10姜秀娟
姜秀娟
摘 要:食品理化分析是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其自身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在应用型环境之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应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体系,同时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与实际岗位工作要求相适应。有鉴于此,如何针对特点展开针对性的课程实验教学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也是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应用型;食品理化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6-00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009
《食品理化分析》课程作为食品专业的核心技能型课程,在该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而学生的应用能力与职业素养工作成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了进一步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满足食品检验等相关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就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对《食品理化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开展开放性的综合实验模式。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结果也表明,这可以缩短课程教学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课程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应用型环境的要求。
一、应用型环境与课程评价的背景
与应用型环境相对应,社会与经济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即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的基础性内容。按照教育部针对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就应该转变自身人才培养思路与培养计划,对教学计划、教学方案进行相应的改革,也能让课时分配比例更多地依靠实验课程来完成,从而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模式、考核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当中,也提到了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与日常工作中重视思考和实验,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训练模式,让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
针对于课程评价工作来说,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多维度评价体系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计划,并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与积极性,这也是当今时代下教育工作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学效果评价工作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大量研究工作,以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评价。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稍晚一点,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而且当时的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模式仅仅只是一种终结性评价,没有真正地关注学生的潜在能力与智力发展。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在评价方式上也变得更加丰富,并朝着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
二、课程实验教学评价的实践过程
《食品理化分析》课程实验教学评价应该关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做好课程前的规划工作、课程教学过程、实验教学过程,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
(一)课程前的规划工作
在进行综合实验教学评价工作之前,首先应该提前详细地做好前期的规划工作。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食品理化分析》教学来说,如何提升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专业课程开展的重点。然而,很多学生对于综合实验课程开展的目的与形式并不明确,在参与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与交流意识。所以,在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地告知学生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目的,并列举某些生活常见食品,如调味料、饮品等常见产品的理化分析实验,并将这些实验的结果与岗位要求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更加规范地指导实验课程的开展工作。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与综合认识,便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当中。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食品理化指标的分析监测方法与具体的时间、人员安排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需求来灵活调配。实际上,这些开放性实验课程的安排是基于学生的能力进行的调整,锻炼的是学生對于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项目要求还是课程环节,都需要学生自行完成[1]。但是,由于某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相对薄弱,课程规划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状态与实验课程条件将学生划分成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组内协调沟通的方式来展开系统化学习。
在教学内容与方案确定之后,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需要符合客观性与科学性的原则,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确定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试验类型。一方面,可以在操作技能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将实验技能内容融入综合实验当中,例如安排学生进入超市,比较不同蔬菜中的营养元素,并将其成分的测定结果进行融合分析;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专门的实验内容与实践岗位要求相结合,模拟真正的工作场合,对常见的食品等内容形成完整的检验认识,展开更合理的综合理化分析。此时,教师也可以先为学生选择一些资料与教学资源,根据项目与课程要求,结合国家标准确定实验检测的方法,实验方案中要包含项目内容、实验原理、仪器设备使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过程
食品理化分析的课程学习建立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分析等多维度的知识基础上,研究的是食品和原料等方面的基础支持。换言之,其样品的特殊性存在着一定的分析对象差异,但课程实验的方法和原理不会发生改变。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将重点放在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规律分析上,让学生从理化分析的角度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特征,充分掌握其规律性,立足于学科特点,处理好教材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间的联系。另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不影响教学系统性的前提下围绕样品性质、处理方法、误差分析等,再开始进行实验内容的讲解,从特殊中感受普遍性。一些内容与分析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可以进行内容补充,例如围绕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分析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来深化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三)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是食品理化分析的核心内容,通过实验获取结果,可以训练技能,提升知识储备程度。一般情况下,在准备好试剂药品与样品后开始进行实验。但需要考虑到某些方面的问题,即实验过程中如何明确基本的概念。例如,很多学生在开展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实验当中,不知道如何用凯氏定氮法来测定元素,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进行空白对照,对于大小概念的内容也不明确。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在真正的实验学习过程与分析过程中无法有效针对实验方法进行讨论,在操作时也会出现各类粗心大意的情况。从实验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来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开始实验过程,从前期的原料配制到后期的实验分析,都由学生进行,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熟悉实验的操作过程,也掌握了如何控制实验质量与产品控制。虽然这种方式会增加课时时间,但其效果却非常显著,学生对于分析结果的处理与实验分析更加合理,也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食品中添加剂如何使用、营养元素理化指标分析结果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和总结,不断地提升教学成效。必要时,可以采取校企结合方案,通过实习模式组织学生深入食品加工厂、检验部门进行参观考核,根据预先研究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总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真正领悟实验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四)结果分析与考核
实验过程结束后,每个小组之间可以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需要包含实验名称、实验类型、产品类型、实验目的等,并结合主要的参数来最终确定实验的内容。教师可以将所有报告内容进行整合,进行汇报分析工作,让学生对这些内容具备整体认识,达到更加优化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具体的考核环节,教师根据实验方案的有效性、实验过程的合理性等内容综合评定实验结果,并且将其作为未来能力考核的主要依据[2]。当然,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学习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作息,并保障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安全状态。
三、教学效果评价
从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来看,教学方式的改革始终是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学习目的的一种体现。从这个方面展开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该立足于教学目的、能力培养等方面来展开,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为了了解综合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我对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最终的评价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展开课程学习和实验的过程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功地完成了相应的预备工作,无论是试剂配制还是仪器校正,都可以通过学生自行操作模式来进行。虽然部分学生在能力与基础技能水平上有所欠缺,但基于岗位能力培训与应用型环境的要求,学生可以掌握食品的理化指标,从思考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这样一来,在今后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尽早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同时,传统的实验教学是通过教师进行任务派发,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关内容,这种形式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化的学习状态。食品理化分析内容的学习是基于技能教学基础而展开,学生通过自行操作可以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在思考过程中培养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
(二)学习意识的提升
在食品理化分析学科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开放性实验内容,此时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断努力,对待实验的态度也非常认真负责。在这种气氛之下,为了取得更加精确的结果,学生也会共同努力,反复进行研究实验,其主动学习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也提升到了新的台阶[3]。
(三)考核制度的优化
对于学生的合理评价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积极性,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也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实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工作,以教学相长、互评互助的模式进行开放式考核,重点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因素等融入评价内容当中。结果也表明,多数学生对于综合实践课程改革方案表示认可,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进一步强化主动意识与能力。
四、结语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让教学优化与教学评价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鉴于这一问题,本研究也针对应用型环境下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在研究相关学术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食品理化分析》具体的课程设计方案,系统化地评价了课程的效果与作用。结果表明,从不同的维度来研究学习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在未来的研究当中,广大研究爱好者也应该进一步促进开放性综合课程实践模式的形成,更好地在探索和改革中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贵英,谢克英,钱志伟,等.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食品理化分析课程设计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5(16):28.
[2]姜黎.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2015(17):40.
[3]聂瑾芳,张云,李建平,等.应用化学专业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6(18):218.
[4]韩明,张越华,陈林,等.高职《食品理化分析技术》课程技能实训教学改革的實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1(16):7.
[5]容英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以《食品理化分析技术》课程为例[J].科技视界,2017(4):81.
[6]刘妍,李晓璐.微课在高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中的应用——以食品理化分析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6(9):45.
[责任编辑 胡雅君]
作者简介:姜秀娟(1979.3— ),女,汉族,吉林人,讲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检测及功能性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背景下“食品理化分析”实验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