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重症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及价值评价
2019-06-10陈光
陈光
重症呼吸衰竭病情非常严重, 有着极高的病死率, 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重症呼吸衰竭是临床中一种重要疾病[1]。主要由于患者换气功能受到损害, 导致气体交换出现困难引发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即便最近几年对此种疾病的研究已深入, 但并不能获得进展性的效果[2]。本文分析中医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 年9 月~2017 年9 月接收的94 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7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7 例, 女20 例;年龄45~78 岁, 平均年龄(56.3±8.3)岁;病程1~6 年, 平均病程(2.6±1.4)年。观察组患者中, 男28 例, 女19 例;年龄45~79 岁, 平均年龄(57.5±8.6)岁;病程1~5 年, 平均病程(2.7±1.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对比研究。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治疗, 该组患者应用平喘、消炎等常规西药治疗, 以维持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利尿强心治疗, 确定是否使用机械通气治疗。主要利用口鼻气管插管替换切开气管建立人工气道。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即分析患者的中医类型, 予以针对性药物治疗。针对痰湿壅肺型患者, 应用祛痰燥湿药方, 组成为厚朴10 g、橘红8 g、茯苓12 g、陈皮10 g、半夏16 g;痰热壅肺型使用清肺化痰药方, 药方组成为桔梗9 g、麦冬8 g、瓜萎12 g、法半夏12 g、川贝母14 g、麦冬14 g;并发血瘀证患者应增加红花6 g 与当归8 g;并发腑实证患者增加芦荟12 g;合并痰湿闭窍患者增加苏合香3 g。诸药用1000 ml 水煎服, 直至200 ml, 分别于早晚2 次服用。14 d 为1 个疗程, 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 个疗程。结束后判断患者治疗效果。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肺功能指标包括PEF、FEV1、FVC。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具体标准如下。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气短、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明显改善, 体力显著增加, 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有效:治疗后偶尔出现咳嗽等相关症状, 并能够保持一定体力, 肺部啰音减少;无效:治疗前后患者各项症状并未发生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6 例、有效19 例、无效2 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7%;治疗后, 对照组显效19 例、有效18 例、无效10 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8.7%;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PEF、FEV1、FVC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PEF、FEV1、FVC 水平均有所改善, 且观察组患者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s)
注:与对照组对比, a 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PEF(dl/s) FVC(L) FEV1(L)对照组 47 治疗前 58.53±1.82 0.64±0.04 0.54±0.02治疗后 89.25±1.89 0.69±0.04 0.62±0.04观察组 47 治疗前 58.54±1.62 0.65±0.02 0.54±0.05治疗后 94.56±1.59a 0.94±0.04a 0.89±0.02a
3 讨论
呼吸衰竭主要是不同因素引起换气功能与肺通气功能障碍, 导致气体交换难以顺利进行, 造成二氧化碳潴留或缺氧现象, 患者表现出机体代谢功能紊乱与生理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3]。此类患者的心肺功能与肾功能相对比健康人群有着显著的差异。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若不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措施, 将会直接威胁生命安全[4]。因此, 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临床研究发现, 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患者病程相对较长, 机体免疫力已显著下降, 如应用西药治疗, 产生副作用较大, 同时还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5]。在中医学理论中, 重症呼吸衰竭属于虚实夹杂、喘症的范畴。造成呼吸衰竭的外部原因为热、湿、寒、风引起, 内部因素则主要为饮、水、痰、瘀。正虚与患者肺脾具有一定联系。因长时间受到疾病的影响, 相对比健康人群, 体质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特别是肺部与肾等损害非常严重。因此, 中医治疗重症呼吸衰竭应以健脾益气补肾为主。重症呼吸衰竭中医辨证类型主要包括痰热壅肺型与痰湿壅肺型。痰热壅肺型主要是以清肺化痰的药方, 药方中的麦冬具有润肺清热的功效, 桔梗则有宣肺养气的效果, 川贝母对润肺镇咳有显著的效果, 法半夏则能够化痰清肺, 瓜萎可去痰润肺[6,7]。痰湿壅肺型患者主要是祛痰燥湿, 药方中的橘红能够镇咳化痰, 厚朴可平喘散湿, 陈皮则能够理气燥湿, 茯苓可化痰祛湿, 半夏可温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将此中药方联合应用,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8,9]。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PEF、FEV1、FVC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PEF、FEV1、FVC 水平均有所改善, 且观察组患者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中医治疗重症呼吸衰竭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中医治疗重症呼吸衰竭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并对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具有明显的作用, 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