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为文言文教学增彩
2019-06-09余雪芬
余雪芬
【摘要】微课是“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产物,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微课与文言文的结合,是科技与传统的结合,是能力与数字化的交融。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形象直观、移动学习、资源共享等特征,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育技术。本文主要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阐述:强化诵读体验,提高理解能力、拓展阅读视野,使文言文教学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微课 文言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60-02
文言文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等的书面语。文言文教学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中的独特成分,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微课是“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产物,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微课与文言文的结合,是科技与传统的结合,是能力与数字化的交融。
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267篇选文中共有113篇文言文;其中,高中阶段共有39篇选文,占该学段总选文70篇中的55.7%,它涵盖了从先秦到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典范性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重讲授轻诵读;其效果不尽人意,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面对课内的文言文,学生大多时候依赖所谓的“翻译书”来帮助理解,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更不用说主动涉猎课外的文言知识;学生很难获得文言文的语感,文言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更是薄弱。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形象直观、移动学习、资源共享等特征,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和先进的教育技术。
一、强化诵读体验
诵读(朗读和背诵)是文言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有效增强语感,体会文言文的优美、典雅的意趣,强化对文本的感知体验。而微课是多媒体的整合,具有丰富的图片资源和动听的音频,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可视化的立体多维课堂,直观形象地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师说》是一篇论述从师之道的论文,其中心论点是提倡“尊师重道”;韩愈的“道”,是孔孟的儒家大道,而“师”肩负着传道的任务。该文篇幅较长且意义难以理解,很多学生直打退堂鼓:连朗读都成了问题,更何况是诵读呢?教者将该文的诵读内容制成一个微课,帮助学生明确生字——读、不、传、聃、蟠、苌、谀、贻的读音;根据内容进行断句,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并且配上其清晰、标准的读音、起伏的乐曲和“拜师学艺”的画面,让学生细细品味——而这些是教者在范读时难以呈现的。自然而然,学生用心入神地学习了这个微课几遍之后,便能够脱口而出,进而试着吟诵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制作这个诵读微课时,要注意选好音频素材,不可乱用亦不可滥用;找准一个切入点有效地表现一个主题。
二、提高理解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诚然,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长和积累学生自身的文言基础知识,更好地继承、发展与反思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但是,如果单纯依靠老师的板书来展示文言文的词句含义和思想内容,这是耗时耗力的;微课能够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环节展开分析,目标明确,内容精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对文言文本的理解能力。
文言文《荆轲刺秦王》情节复杂,基础知识点繁多。针对第四课时的“分析人物,探究学习”,教者运用软件Camtasia Studio 7制作了这样一个穿插情节图片的微课。主要内容是,(一)荆轲的“勇”表现在:1.顾笑武阳(“年十二杀人”VS“色变振恐”);2.“倚柱而笑,箕踞以骂”VS“秦王目眩良久”;(二)荆轲的“智”表现在:1.私见樊於期;2.荆轲有所待;3.厚遗蒙嘉;4.顾笑武阳,为自己解围,追逐刺杀秦王。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荆轲是个粗犷豪迈、智勇双全的刺客”,理解了“司马迁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的真正缘由了”。对于《劝学》一文,学生能够快速抓住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即文眼);但它因为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找三个分论点时却犯迷糊了,不知从哪三个方面着手论述。此时,教者利用10分钟的微课展示出该文的结构。内容如下:(一)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二)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青胜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积累、持之以恒、专一)。学生看完这个微课后,对该篇文言文的框架有了明确的认识: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三、拓展阅读视野
在全国卷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这一板块占了将近20分,主要从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理解并翻译文句这四方面设题。在考场上,考生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明了一篇课外文言文的意思,这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积累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而且要适时地涉猎文言课外知识,拓展阅读视野,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学”、“考”统一。基于网络时代发展而来的微课,恰恰能将课内外文言知识有机整合,有效弥补学生课外文言文知识这一空白,进一步推动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赤壁赋》一文,教者在讲“何为其然也”这一宾语前置时,借助微课举一反三,总结出宾语前置的类型:(一)在疑問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二)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三)在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如“夜以继日”;(四)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命是从”。诚然,这不仅仅是文言基础知识,更是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当学生在阅读课外文言文见到这样的句式时,他们就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来,进而推动阅读的进程。学生关于项羽的认识是从《鸿门宴》中开始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项羽是沽名钓誉、寡谋轻信、刚愎自用、不善用人、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教者暂不给他们下结论,而是制作并展示了题为《千秋功过我来说》的微课,让他们自主比较分析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咏项羽》、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四首诗。杜牧认为,项羽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好男儿;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项羽已经是无力回天,自刎实属迫不得已而为之;李清照崇拜项羽,认为他生作“人杰”,死为“鬼雄”,令人敬仰;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迸发出来,如小星星又似小火苗;这无疑为帮助他们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性格提供了辨证的方法。
强化诵读体验、提高理解能力、拓展阅读视野……微课,以其“精、易、快”的特点,将文言文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使文言文教学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微课,为文言文教学增彩!
参考文献:
[1]郑有才,张正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余安妮.微课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