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实施课堂教学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2019-06-09方霞莲
方霞莲
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教学的一个突出表现。教师要深入知识根源、思维方法,实施深层意义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态度的养成,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一、精设数学活动,搭建思维平台
杜威在阐述“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时提出:没有活动的情境,只是单纯学习书上的知识,就无从发展儿童创造与思维的能力。数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课堂上教师须把教材中蕴含的深刻思维和丰富智慧的知识,设计成富有活力的数学活动,从而进行精准、有深度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知识的运用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例如,北师大版五上“分数的再认识(一)”一课,教材安排了“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的数学活动。笔者把该数学活动设计为“你会用图表示出分数吗?在你的作业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看谁最有新意”。这就把单纯理解数学知识变成富有广度和深度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知识的过程。在学生的展示环节中出现以下几种方法,如图1所示。
在这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第四种画法产生疑问,这一画法显示出的8个分散的三角形,不是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产生冲突,这是学生的原始思维,也是这节课教学的核心知识。笔者紧扣此种画法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延伸,从而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师:对第四种画法,你们认为可以吗?
生1:这种画法是可以的,这里是把8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是4份,取3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2:如果把8個三角形改为16个三角形,平均分的份数是4份,取3份,同样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3:我发现总个数在不断变化,所取的个数也跟着变化。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所取的份数固定,就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
这样的数学活动,有设问环节,也有引思活动,学生不但理解了知识本质,也明晰了分数意义,建构了分数概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思维搭建了一个更深更广的发展平台。
二、活用课堂追问,培养发散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应围绕课堂教学问题而展开,问题的深度决定学生思维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问题灵活追问,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 在“缺乏思考”处追问。小学生的思维常浮在表面上,思考问题往往停留在问题的“皮毛”上,缺乏应有的深度。教师应抓住知识的本质进行追问,促进学生思考,追寻知识根源。如“乘法口算”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对20×3的口算方法回答:“2×3=6,6后面再添一个0。”教学中笔者抓住课堂问题的有效生成,顺势进行追问:“6的后面为什么要添0?请借助提供的学具进行操作理解。”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知道算法到深入理解算理的过程,以此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 在“出现差错”处追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旧知的干扰、思维定势、生活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对问题的解答难免会出现不完整或错误。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有价值的错误资源及时追问,让学生在错中辨析,在错中探究,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学“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这一内容,笔者出示一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出现了图2所示三种不同的算法。笔者以学生的不同算法作为思维载体进行追问:“仔细观察这三种做法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差的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百位上的数字都是2,只有十位上的数字不一样。”笔者追问:“差的十位上的数是几?为什么?”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把思考点落在教学重点处“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向百位借一作10,再进行减法计算”。
3. 在“产生分歧”处追问。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不能只会求同,更应会求异。教师可利用合理有效的“追问”,多问几个“怎样想”或“为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外显,有效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例如,“分数的再认识(一)”中“练一练”的第5题,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度,又训练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题目中没提供两个人零花钱的总金额,因此捐的钱谁多谁少是一个不确定的答案,有的同学认为是妙想捐的多,也有的同学认为是奇思捐的多,还有人认为两个人捐的一样多。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可通过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巧用数形结合,撬动思维支点
数形结合是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利用图形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直观的几何图形把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相结合,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化为“有形”的图形方法,从而拓宽解题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例如,笔者曾让学生解决“用一个杯子向一个空瓶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共重440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瓶共重660克。想一想,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这一数学问题,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入手。学生反映题中描述的数学语言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这道题时,笔者让学生用如下图形和数学符号表示出题目的数量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440 △+△+△+△+△+○=660
通过用图形代替具体数量,对抽象的“消元数学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帮助学生清晰直观地再现了数量的变化情况。在画图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直观地感受“660”与“440”两个数量的变化正好是增加了2杯水的重量,通过题目中的变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知识发生、形成、发展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突破数学理解上的难点,借助图形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