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就是促进人之“音乐性”在三维属性中的生成与和谐

2019-06-09罗正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属性音乐性功用

罗正丽

摘 要 音乐是一种以声音的运动独立存在的物质运动,有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音乐性”具有可塑性,音乐教育要有意识地促进人的“音乐性”在自然、社会、精神三个维度生成与和谐,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思想,完善学生的品格。

关键词 音乐性 属性 功用 教育

中图分类号:J628.9文献标识码:A

音乐教育人性假设的“音乐根基音乐人类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具有音乐性,音乐性是普遍物质,是人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音乐就是基于人的“音乐性”作为出发点,人的音乐性是人性的独特体现,也是区别于动物的典型特征。人之“音乐性”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次的属性。

1人的“音乐性”是人的独特性体现,属于人性的自然属性之一

音乐在自然属性上是音响实体,是人类在劳动中发现和产生的,是一种以声音的运动独立存在的物质运动。我们人类的祖先没有语言和文字的时候,狩猎、种地、参与集体劳动,在劳动的器物碰击产生的声响和劳动中哼唷、嗨哟的呼喊中发现了声音的奥妙。后来,我们的祖先发现了音律,并按照固定的音律来模仿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器物的音响被演变成乐器,哼唷、嗨呦变成了歌唱。随着劳动的频繁和增多,祖先还把这些声音记录下来,利用这些高低、长短的声音符号来传递信息、交流劳动的经验。

2人的“音乐性”也属于人性的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之一

音乐的社会属性传递某种意识情态、身份认识的属性。一方面,音乐是一种表达形式,音乐把社会投影无法表达的东西用音乐表达出来。在资本主义社会,音乐这种文化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一种新型的群体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身份转变的标态(从封建的平民到资本主义的某个阶层)。另一方面,音乐是个认识工具,是自己和自己内心对话的一种方式。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家已经把音乐当做成“文化”。他们当中除了有音乐家,还有大量的哲学家。他们相互崇拜,相互欣赏。演奏家用内在精神和“自我”感染听众,哲学家的观念在音乐家的作品中得以实现,音乐诗人得到精神上的安慰。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思考,这种精神对话同时也是很好的营销模式。在我国,荀子主张圣人、君子要非常慎重地对待“乐”,要以中正平和的“乐”去感化人,而排斥、摒弃那些美丽但不平和、使人心流荡的“俗乐”。正因为“乐”有着明显的“善民心”“感人深”和“移风易俗”的作用,所以历代统治着都很重视乐的社会功用,尽量将其向着有利于巩固统治政权,稳定社会的方向引导——“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

3音乐可以提升人的境界,丰满人性

人们虽然对音乐的本质存在着不同的态度,但在音乐能给人一种美感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真正的音乐一定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

3.1音乐能给人一种精神享受

这里所说的精神享受,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劳动之后的安静和休息。有研究证明,音乐的感动力是极原始极普遍的,不但人类,连动物都有音乐的嗜好。美国音乐心理学者休恩曾在动物园里奏提琴,结果每一种动物都和着音乐的节奏做出各不相同的动作。这是音乐影响情绪的典型例证。听一首雄壮的音乐能够让人精神振奋,低沉的音乐让人心情低落,忧伤的曲调会让人心生悲凉,平缓的音调会让人感到静谧。《乐论》说:“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荀子在这里指出不同的乐曲会激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

3.2音乐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

音乐会使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有格调和品位的人。音乐教育是通过人的情感与心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坚持教书育人,充分利用一切人文因素,挖掘各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内涵和美学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思想,完善学生的品格,从而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古中国哲学的两大思想支柱——儒、道二家以其卓然相异的思想倾向诱导着人们的基本思想行为。前者倡导着积极入世,以成就着人们的道德生命和社会理想;后者指导着人们遁然出世,以造化人们的自然生命的个体理念。正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潜移默化地牵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的灵魂,它诱发和逼使每个人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

4作为音乐教育者,音乐的开发首先一定要依据自然科学(属性)

4.1音乐社会属性的开发要依赖于教师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符合文化传承。音乐是一种人造的东西,不是自然存在的,真正的音乐,不是满足于世俗的东西,而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音乐的精神属性一定要有超越,对社会现实的超越就是對社会未来的引领。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教材,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精神属性)。例如:婴幼儿对音色有较强的判断力,需要我们尽早开发。他们对音响(音高、音色)的认识是先天具备的,正常的音响开发可以避免婴幼儿受不良音响的影响。对符号的认识,则需要后天慢慢培养。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它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进行音乐表达。

4.2音乐一定要符合社会主流文化

任何音乐不可能超越文化,不可能超越社会。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就是表现了人性的“真实”,表现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流行音乐表达的共同和共通为人们所接受。西方音乐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它的复调音乐、三和弦、和声学和音色技术等体系不仅有科学依据,心理听觉和声觉听觉也都符合自然规律,也体现了人类对音乐的共通性。但是,音乐一定要符合社会主流文化,凡是社会不认可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把它除去。例如社会上流行的某些搞笑不已或歌词粗俗的音乐,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我们要科学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用心、用力、用情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时间投入到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方向。

5人的“音乐性”具有可塑性,“音乐性”之人是可塑之人

5.1人的生命具有可塑性,也即“可教育性”

就人的能力而言,以人的未特定化和人具有多种变化发展的可能性为基础,迄今为止的所有教育旨趣都是在努力使人的可能得以实现和扩大。无论是夸美纽斯的“小宇宙”还是赫尔巴特提倡培养道德的“完人”和杜威的培养“生长的人”,包括我们今天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等,无不如此。其理论依据是对人的可塑性和可能性的认识。

孔子在《论语》中所言:“乐其可知也。始作,翁如也。从之,纯如也,激如也,绎如也。以成。”只有在这种和谐、清晰而丰富的乐音享用中达至儒家人格的“和顺积中,而瑛华发外”的精神圆融之美。难怪当年的孔子赞叹由鼓瑟以展现出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人格理想和艺术境界。

【案例】在教学中,我始终倡导“爱生”理念,在我眼里,他们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擅长的智能不一样,在某些方面的特长不一样。就声乐教学而言,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嗓音的特殊性和个性,所以每个学生声音“各有千秋”。在训练过程中,我始终强调学生演唱体验的作用,每学一首新歌每人必须在大家面前演唱展示。这对因缺乏自信而不擅长人际交往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开始,每个班因紧张或怕唱不好丢人而不敢唱的学生占多数,我就一句一句陪他们一起唱,即使有些学生一次又一次“跑调”,但是我仍然不厌其烦地“助唱”,并调动大家一起鼓劲加油。哪怕她们有一点点的变化,我们都给予欢呼和掌声。学生最初学新歌特别怕高音,我就针对难点乐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训练,由易到难一步一步解决。在这样一种师生互动共鸣的训练过程中,演唱展示已成为课堂常态,即使有些同学音量暂时很小、音高也不太准确,但也不再惧怕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慢慢的从不敢唱到敢唱、想唱、爱唱。

5.2音乐教育就是促进人之“音乐性”在自然、社会、精神三个维度的生成与和谐

音乐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给人以近乎相同的感受——雄壮、优雅或是宁静,似乎全人类对音乐的感知是共同的。从人的角度出发看待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不能只追求静止的目标——结果,还要追求过程,因为有一个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好的环境和好的氛围,挑选好的音乐,并选择好的教育方式。一方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完善自我。

一个素质一般的人,在不良的环境中,会体现他的许多不良行为,如出口不逊,随地吐痰等,但等他到了一个高度文明的环境中,用不了几天,他的这些行为就会得到遏止。为什么呢?因為他懂得对环境的敬畏。无论他的内心如何,他知道适者生存的道理,不按环境要求行事是要受到惩罚的,这就说明人在不同环境中的两面性。社会代表了时代的发展方向。小环境受大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看到我们自己的可塑性,塑造自己。

罗曼·罗兰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要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通过老师的赏识,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找回自信,发掘潜能。当我们唤起对美的喜爱时,我们就打开了通向无私与牺牲的道路。任何能够使一个人忘记自己、凝望身外、环顾周围而不自视为世界中心的东西,都会在他身上培养出那些作为道德根基的习惯与倾向。

参考文献

[1] 英·布莱金.人的音乐性[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 张业茂.音乐教育价值的三重关系及内在一致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3] 埃米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 余建福.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属性音乐性功用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对两种实体观的探析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风药之功用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