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党建促乡村绿色振兴
2019-06-09陈健
陈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徐州贾汪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导向,实施以党建引领下的“人才强乡、组织固乡、富民兴乡、服务暖乡”为主要内容的“四乡行动”,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以“红色”党建促乡村“绿色”振兴。
以“人才强乡”为支撑,培育引领振兴的“红色雁阵”。注重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健全完善基层队伍选育管培“闭环机制”,不断壮大基层党组织力量。推动一批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干得好”。注重选优配强,坚持“双硬双强”标准,着力把政治素质硬、作风纪律硬,带富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人选出来。实行区级党委备案管理机制,严把选任研判关、考察关、审批关,全面优化提升选人质量,全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达40%。注重素质提升,实施“头雁放飞”工程,投资5000万元高标准建成全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整合区内特色红色资源,打造市区两级教育实境课堂6家。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主题,常态化举办“村书记论坛”,通过“分享经验做法、交流难点问题、探讨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村居带头人整体素质。推动一批优秀乡才“进得去”。实施“能人返乡计划”,对各地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致富带头人等乡土人才进行分类认定,择优筛选一批,作为村“两委”后备力量,在全区范围内打通使用。通过定人帮带、定岗锻炼等方式,让他们参与村级管理,尽快成长成才。全区现已培养“两委”后备力量169人,其中“80后”103人,“90后”49人,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注入源头活水。推动一批专业化年轻干部“走得稳”。坚持以事择人、用人治事,根据全区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和实际发展需要,不断把具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实施“年轻干部墩苗工程”,注重在基层一线跟踪考察年轻干部,重点做到“三看”:看谁在干、看干的怎么样、看遇到问题怎么办。目前我区一名85后年轻干部,先后经招商、信访、房屋征收等多个岗位历练后,现已走上镇政府正职领导岗位。
以“组织固乡”为基础,筑牢保障振兴的“红色堡垒”。聚焦建强基层党组织、提升基层组织力,拧紧发条、精准发力,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支部标准化建设细则,按照政治素质、组织生活、团结协作、作风形象、发展实绩五好标准,细化28项具体指标,全面开展“五星”党组织创建活动。成立5个党建督导小组,通过定期测评、追踪督查、限期销号,推动支部工作落实、争先进位。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逐村摸排、分类定策、统筹推进,促使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面改观、整体提升。推进党组织优化设置。将抓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加大在产业链、合作社、乡镇企业等建立党组织力度。引入“党委+产业链”“党支部+合作社”等模式,统筹区、镇、村及产业一线党组织力量,通过党组织引领示范、党员先行先试,积极发展草莓、葡萄、大蒜特色产业,帮助村民稳定增收,实现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的互融互促。目前,全区党组织及党员带头开发560个产业项目,辐射带动农户8245户抱团发展,种植面积6万余亩。推进党员精准化管理。采取“公推优选”模式,新发展党员中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两新组织”占比提高至48%。建立分类管理机制,特别注重流动党员管理,建立128家网上党支部,依托“贾汪先锋”微信公众号及远教平台,打造集学习教育、工作宣传、互动交流为一体的智慧党建阵地,打造党员日常学习可视化督查系统,对党员学习情况进行全程纪实。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推行主题党日“1+X”模式,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挂牌亮户先锋行”等活动,激励全区农村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以“富民兴乡”为重点,打通加速振兴的“红色脉络”。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治穷致富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党组织的主体作用,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增强群众自我“造血”能力。对全区148个远教站点进行提档升级,统筹整合各级教育教学资源,以党员群众“点单”、远程“下厨”的方式,定制农业种养殖、乡村旅游、电商创业等播放内容,供党员群众点播学习。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及潘安湖科教创新区,以村情民意、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开展设施农业、餐饮旅游、特色民宿等实用技能培训,邀请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学者教授进行实地指导,以“线上学技术,线下搞实践”的方式,提高党员群众致富能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区委统筹、乡镇引导、村级落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区22家经济薄弱村实行“一村一策”,逐一制定增收计划。统筹财政、土地、金融、税费减免等政策资源,引导村集体结合农业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盘活用好资产资源,建成大路村标准化厂房、油坊村光伏发电站等一批上规模、见效快的增收项目。增强各方资源共建合力。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开展区级机关单位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共建,建立领导班子专题研究、主要领导现场办公、分管领导协助指导的帮扶模式,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含物资折款)1400多万元。完善选派帮扶队员长效机制,新选派帮扶队员24名,实现对经济薄弱村选派帮扶队员全覆盖。实行党员干部蹲点包联制度,全区2700多名党员干部多对一联系帮扶760个贫困户,做到因户制宜,精准帮扶。
以“服务暖乡”为抓手,激发推动振兴的“红色活力”。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通过推进多元共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统筹协同,切实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健全基层治理的“信息网”。依托大数据信息公开平台,按照“网格统一规划、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服务统一标准”的全要素网格化要求,建立“黨务+政务+服务”为一体的区镇村三级网格体系,全区共划分网格789个,配备专兼职网格长、网格员1147名,全面开展宣传政策、服务代办、环境治理、隐患排查等工作。网格化工作开展以来,全区汇集各类基层数据30余万条,解决民众诉求7000余件。培育村居事务的“话事人”。建立完善以村(居)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载体、村(居)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居)委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村级“一核三体”运行机制,引导村民参与村居日常事务管理。充分发挥乡村地缘人情优势,完善“乡贤工作室”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成立镇级“乡贤协会”、村级“乡贤工作室”,引导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百姓认可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贤者能人自愿参与乡村治理,有效引导村民自治。目前,“乡贤协会”“乡贤工作室”已在贾汪区12个镇(街道、园区)、134个村(社区)实现覆盖。树起乡风文明的“风向标”。发挥区级部门的专业和职能优势,统筹宣传、文化、农业、科技等12类涉农平台资源,建立党员先锋、理论宣讲、文化惠农、助残助困等19个特色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及各种志愿服务。注重发挥榜样力量,开展“厚德贾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大力选树“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涵养文明乡风。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贾汪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李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