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叛逆心理成因及应对方法探讨

2019-06-09谢宗茂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逆反心理健康成长身心

谢宗茂

摘 要 小学生从年龄阶段来看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性时期,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逆反心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对人或者是物形成的情感反应,这是小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但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必须重视学生逆反心理出现的原因并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有效解决对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生 逆反心理 健康成长 身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逆反心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冷漠或者敌对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和学习的一种心理。这种心理态不但会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小学生心理发育正处于萌芽阶段,教师对其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应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叛逆的形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引导其走向健康之路,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素质。

1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

从小学生的性格方面进行分析,好奇心、探索欲、求新、求异、叛逆是其成长阶段正常的心理特征。叛逆既有正确的指向,同时也有错误的指向。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具体表现在重视个人形象、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但其心理不稳定,对教师和家长对依赖性逐渐降低,追求独立,出现叛逆现象。很多时候学生的过分叛逆会导致师生、父母关系逐渐疏远,严重时造成情感失控,出现与家长、教师出现对着干的现象,无法听取正确的劝导,最终造不可挽救的错误。

2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2.1社会环境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社会的教育具有广泛性、补偿性的特点,涉及到学生的各个领域,教师应对其加以灵活利用,进行正确引导。但目前由于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不良信息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渠道充斥在学生的周围,括学生观看动画片中也含有暴力色彩,对小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造成影响,产生偏差,为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例如,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常常会模仿电视中看到的人或者事,从而出现打架斗殴、污言秽语、偏激思想等问题。价值观出现偏差过分追求与自己本身条件不符的生活和物质。这些都与学生在学校中所受教育的理念相悖,在较大的思想反差下形成逆反心理。

2.2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摇篮,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品德、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可有效过滤社会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的身心起到积极的影响。但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父母的言行举止、文化素养、教育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品质及素质的形成。例如发生学生打架的现象,有的家长会告诉教师由教师来处理,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真笨,下次使劲打,还有家长会直接出面教训对方等等。部分离异家庭,父母双方的矛盾或者是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2.3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呆在学校,很多时候由于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教师教育的方式的不恰当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同阶段年龄的学生组成的群体之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及价值导向都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打架骂人、欺负弱小、与教师唱反调等这些思想观念会影响一些原本可以健康成长的学生进行模仿。学生喜欢在多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学生感到某一方面的权利被剥夺时产生的反抗心理。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成长中存在的逆反心理,并采用有效的解决措施。

3有效解决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降低逆反心理,同时对学生品质养成也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关注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灵活转变教学方法,有效降低学生的逆反心理。

3.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呵护学生天性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和家长不让做事学生会越想尝试。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注重学生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在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耐心、真诚的沟通。当学生出现对某一事物着迷时,教师不能以自身先入为主的思想来决定事情的对错,如此会限制学生的正常发展。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和事物进行分析时不应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看到其中的对学生的不健康、不道德影响因素,而是应多角度的发现这些事物对学生学习、道德品质培养的有力条件,从而加以引导,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积极组织并参与活动,从而引导学生的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思维,形成全面的发展的思维模式,能够在参与活动感觉好玩有趣的基础上,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如此既增强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同时学生也能听取教师的教育和引导,降低逆反心理。

3.2提升教师素质,科学分析和判断

逆反心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阶段,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学生追求独立的思想体现。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做出正确的评判。例如,正确的逆反现象,如面对不良行为出现不满的情绪,这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面对错误的逆反心理,如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出现逆反,教师以自身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摆事实,摆正学生的心态。如果出現正确和错误兼有的逆反心理,如学生对社会正当过激行为全盘否定或者肯定时,教师就需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问题,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并对错误的加以批判,防止学生出现以偏概全的思想出现。

3.3家校联合,展开德育教育工作

家庭是学生将教学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地方,因此教师应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积极联系家庭对学生进行共同教育,既以家长对的身份有效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有效引导家长与学生的相处方式。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其独立能力正在逐步的发展,自尊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教师应从小学生的性格心理特征进行分析,让家长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够以耐心、细致的态度对待学生,构建和谐、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引导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学生的长处和进步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力。引导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细致观察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尤其是闪光点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认可,逐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且教师及家长应规范自身的举止和言行,以身作则。最好的教育不是强制性教育,而是教师能够以自身丰富的学识、优美的行为规范、严谨的工作态度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受教师的吸引、相互尊重。不但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减低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在教师及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

3.4尊重学生的观点和选择

学生在逐步成长过程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身稳定的观点和态度。学生期待教师能够理解自身的选择。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和观点,如出现观点调整的情况,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建议。同时教师在提出建议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白两个观点不是对应、冲突的关系,教师的建议只是对其观点的进一步补充,让学生能够发现教师观点能使自身的观点进一步完善,从而能够真正的从内心层面接受教师的调整。同时也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感如此可有效降低学生的逆反心理。针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所推出的建议应具有可行性,且符合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让学生在接受教师建议的同时还能够展示自身的才华,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并自愿接受教师的建议或者是任务。教师对学生应有充足的耐心,能够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学生的错误和逆反,同时利用学生的逆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如此不但克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对培养学生品质及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4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叛逆心理,并从其根本成因进行分析,寻找有力的解决对策,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自我认识并剖析,消除消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德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丽晓.叛逆心理成因及应对方法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1):194-195.

[2] 张文霞.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J].学周刊,2017(02):198-199.

[3] 肖汉元.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09):28-29.

猜你喜欢

逆反心理健康成长身心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
因为有你,我才健康成长
身心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