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西安创新驱动新引擎:大力发展“院士经济”

2019-06-08杨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产学研

杨婷

【摘 要】 文章围绕西安市“院士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期望通过发展“院士经济”实现院士科研成果企业化、企业生产科研化的“多赢”效果: 制定西安市“院士经济”发展规划;破解制约西安市“院士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搭建西安市“院士经济”发展的合作平台。

【关键词】 院士经济;产学研;创新驱动;人才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院士是创新的引领者,他们代表了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一个院士科研项目和成果的落地,会带动当地产业的聚集和产业的引领性发展。“院士经济”是以院士为龙头,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纽带,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直接运用到当地的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实现院士科研成果企业化、企业生产科研化。表面来看,“院士经济”是重视地方的经济效益和产业效应,但其核心则是人才战略与科技创新驱动,通过国内外院士与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

一、西安市“院士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截止2016年底,全国两院院士约有1570人,以北京和东南沿海居多,中西部偏少,西安地区两院院士总数为58人。总的来看,西安的“院士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两院院士具备支撑西安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截至2017年7月,西安市共有两院院士5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7名。院士工作站是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载体。西安当前设立了一批发展“院士经济”的工作站。设立院士工作站、院士产业园和技术转化中心,是近年来各地普遍采取的与院士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但是,当前西安市的院士工作站的设立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仅有十家企业与院士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截至2017年5月,西安市具有各類国家、省、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的人员,共889人,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经济发展要求对应的人才支撑,以西安市2016年GDP 6257.18亿元计算,每百亿GDP可以承载一名院士工作。按西安市每年8%-9%的经济增长率计算,西安每年需引进5个院士才符合全市经济发展的规律。

2、人才与经济增长的匹配度相对适宜

截止2016年底,西安市共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人才261.41万。2016年,西安市生产总值6257.18亿元,每万人才产值23.94亿元。2014-2016年,西安市生产总值与专业技术人才均实现迅速增长。三年间,生产总值增加1332.21亿元,专业技术人才增长7.1万人,每百亿GDP可以容纳5330名专业技术人才的生产就业。从产业看,2013至2015年,第三产业连续递增,由61.06%递增为72.4%;从行业看,75%以上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住宿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与居民服务等行业。其中,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行业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经过我们对近三年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西安市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产业为我市重点聚焦的“364”产业,即3个万亿级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4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和金融。

二、西安市“院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西安“院士经济”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西安市在引进院士等高端人才工作中还存在政策、措施和投入方面的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院士总量不足,创新团队短缺

全国约有1570名院士,而西安仅有58名,与西安经济发展的匹配度相对较低。近些年,虽然西安市以各种形式引进了大量高端人才,但签署战略性协议的多,落地的较少,数量不多,高端人才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西安市在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的政策扶持、创业环境、产业承载等方面与东部城市及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院士区域分布不均衡,产业拉动效应不明显

当前西安市院士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呈现分布不均衡、不协调,覆盖面不广等问题。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高新区、经开区及港务区等开发区;从企业分布看,大多集中在中省企业,民营企业几乎没有;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等事业单位。“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出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是当前西安发展“院士经济”的一大短板,与京津冀、北上广以及中部城市的武汉、郑州、洛阳等地相比,西安院士集中度较低,对产业的拉动效应不高。

3、院士引进制度不完善,配套政策缺特色

院士引进与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改革开放新高地大建设、大发展需要还有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引进制度不完善、政策衔接不到位、落地政策优化程度不尽如人意、落实细则滞后且缺乏区域特色;二是人才评价、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管理体系不完善,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尚需优化。

三、促进“院士经济”成为大西安创新驱动新引擎的建议

从“院士经济”成为国内城市竞争的焦点来看,“院士经济”是实现西安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真正发挥西安科教优势,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应用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的关键一招。具体来看,未来西安发展“院士经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制定西安市“院士经济”发展规划

详细制定引进海内外院士及院士为企业服务的管理办法,加快制定发展西安“院士经济”的五年规划,以制度来促进“院士经济”的落地扎根、开花结果。设立由西安市牵头、省市财政支持、西咸新区等开发区配套的财政基金,用于院士的生活补贴,重大成果、重大突破、重大经济效益的奖励,对引进院士有突出贡献的用人单位,由基金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实施院士协同创新工程,由西安市院士领衔,联合国内院士、国际大师协作创新,瞄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产业化,让“院士经济”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破解制约西安市“院士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首先,对院士,在机制上松绑。通过股权比例、产权保护等方法,吸引院士以及院士团队,充分发挥院士团队的作用。在日常管理经费支持、税收优惠减免、新产品开发研制等扶持政策中有所倾斜。完善院士专家项目利益保障机制,明确企业院士工作站和成果转化中心的服务内容以及院企双方的权利义务,加强对合作各方的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的保护。其次,对市场,体制上突破。通过市场经济的力量,引进大量外地鲜活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外资、央企、民营企业为“院士经济”搭建平台,为发挥西安科教优势创造强大的基础。最后,对企业,政策资金上支持。积极运用财政措施和必要的货币金融措施,激励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积极培育本地经济发展的雄厚产业基础,让院士等高端人才与本地企业实现良好的结合,最终为西安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奠定基础。

3、搭建西安市“院士经济”发展的合作平台

利用西安区域地理优势和国家自贸区等机遇政策,为发展“院士经济”筑巢引凤,在高校、社会、企业三个层面组建科技大平台,做好院士的科研成果与地方发展结合,院士及院士团队的需求与企业的有效生产需求结合。在人文环境、交通、生活配套完备的区域,设立院士工作站,引进更多外地院士和外籍院士,为地方企业服务。院士工作站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1+1”,一个院士对一个企业;另一种是“1+X”模式,即在地方工业园区中建立院士工作站,服务多个企业。

“院士经济”当前正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新赛道。未来,西安要充分利用好 “院士经济”这个新引擎,让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当好引领者,焕发西安科技活力,实现追赶超越。

【作者简介】

杨 婷(1982—)女,陕西丹凤人,博士,中共西安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创新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产学研
基于“政产学研资服”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苏浙沪三省(市)产学研合作研究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