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

2019-06-08贾经铭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机理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摘 要】 本文认为仪式活动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充满意义的文化事件,仪式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直观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动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促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仪式教育中,要树立仪式教育思维,更新仪式教育理念;重视运用和开发仪式符号,突出仪式教育的优势;整体优化仪式教育过程,不断对仪式进行扬弃。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教育;机理;运用

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还是大学文化,仪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因此,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乏各种仪式活动的身影,这既是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鲜活有趣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就要抓住仪式教育这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挑战,要想利用好仪式教育,就要弄清仪式教育的内涵、演变、机理和运用等。

一、仪式教育的内涵及演变

对仪式的开创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人类学。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人是悬挂在其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2]从人类学来说,所有由传统习俗发展而来、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并按某种既定程序所进行的活动与行为都称为仪式。它是有一定程式的,具有可重复模式,表达共同价值、意义和信念的活动。[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看,仪式教育是“披着文化外衣”的载体,通过重复和传承已有的带有文化色彩的场景和行为,从而激起受教育者的认识与共鸣,可以说是一种再现要素与场景融合的、贴近受教育者实际生活内容与场景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仪式教育因其贴近生活,因此可以很强烈地激起受教育者的道德体验,使其能够在道德学习中很好地处理道德情绪及情感,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内化与外化的相统一。

仪式教育在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了。我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形式主要涉及政治、社会、人生、文化、军事等五种形式。其一,政治教育仪式,多半是封建帝王为巩固统治从而采取的一种祭天地祭鬼神的一种形式,本质上传递了封建社会的层层森严的等级观念。其二,社会教育仪式,主要体现为封建社会的交往仪式,譬如乡饮酒礼、射礼、士相见礼等,在不同朝代既有类似的也有差异的仪式,本质上通过“五伦”来规范了人际关系。其三,人生教育仪式,主要是跟个人成长阶段和个人成长重大事件有关的仪式,如熟为人知的冠礼、笄礼、婚礼和丧礼等,本质上在于通过对个人成长的纪念来反省个人与自身、同辈、长辈乃至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其四,文化教育仪式,主要是庙学,譬如释奠礼、束脩礼、释菜等,都是其表现形式,本质上是为了约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伦理关系,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使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工具。其五,军事教育仪式,体现在军队的日常生活、作战练习、养兵用兵等环节中,本质上是使将士们形成对个体与集体、国家关系的深刻认识,激发为国捐躯的信念信仰。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们的需求也不断改变,仪式也随之得到扬弃,但是整体上越来越丰富,演变为不再只是特殊场合才出现的,而是深入寻常百姓家的普遍社会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仪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节庆仪式:有随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节庆,也就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有纪念日类节庆,主要是跟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有关的重大时间节点和纪念活动,如五四青年节、国家宪法日等;还有一些与国际比较接轨的日子,主要是为了宣传和解决一些全球性治理问题的节庆,譬如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等。二是大学自发进行的一些仪式,既有依托于教师节、女生节等节日举办的,还有一些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各种晚会及运动会等,这些仪式与第一大类的仪式相比,更能凸显一个大学的精神与风骨,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二、仪式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机理

1、仪式能够直观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仪式能够直观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它既能再现历史,向我们重现历史的模样,又能重构历史,赋予历史新的内涵。一方面,仪式本来就是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业已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内容。仪式是文化传统所设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也就是社会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一种具有传承价值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的共同记忆和历史财富。因此,仪式也就带有了叙事的色彩,可以用它来回忆历史,也可以用它来传承历史。对于任何历史性的事件或者现象,人们在发现其有研究价值后,都会去摸清它的产生、发展和背后的原因,然后去尽力还原历史的原貌和真相。而仪式就是可以作为研究历史事件的参考,因为仪式的叙事色彩使其更加具备了传承文化的功能,人们能够通过仪式去发现历史,并且更加明晰地去把握历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便要把握其再现历史的功能。

另一方面,仪式还能够反映新时代特点,从历史中看到当下,从当下审视历史,也就是“重构历史”。重构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人们对仪式进行扬弃,并融合时代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符合社会主流思想潮流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将仪式进行改造和升华,从而更能展现社会主流思想的精髓,并能够更好地与历史史实相呼应,起到重构历史的作用。仪式通过“历史重构”,不仅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更能直观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仪式能够生动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

思想政治教育中,情与境是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的辩证统一体。情产生于境,而境为情提供了基础和场所。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在预设的情境下产生的思想、心理、情绪及精神等主观活动,而境是人物、地点、事件、物品等客观存在的事物组织起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和环境。境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构成的,但是蕴含了各種关系、力量和地位等。

仪式中,人物、动作、语言、符号、音乐、器物等各个要素被按照既定的或者已有的规则组织起来,并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特定的价值和内涵,各个要素的整合形成了一个具有生活意义和特定价值的场景。这种构建出的场景,正是体现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感的集中场所。在这种情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和价值诉求,教育者不仅起到教育的作用,还能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受教育者既能接受教育,也能互相感染和影响甚至给教育者更多的启发。譬如,高校举行党支部风采大赛等学生党员活动时,都具有佩戴党徽这一项议程。这种仪式和相应情境都是为了增强党员的身份认同,从而铭记和践行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所在。

3、仪式能够促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仪式具有的秩序性和严肃性能够指导大学生的实际行动,促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仪式的秩序性体现在仪式是具备既定步骤的,更重要的是,仪式是“社会秩序”的一种体现,也正是它的秩序性使其本身具备了严肃性。仪式最早形成于原始社会,从它的内容可以看出来它的转变,早期是“神话——仪式学派”,后来发展到“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解释主义”,仪式渐渐从宗教向社会转变和覆盖。因此,其实仪式的严肃性也能得到理解,这种严肃性在早期是神圣性,现在因为延伸到社会领域,就被定义为严肃性。宗教仪式以前是仪式重要的构成,而现在只是仪式的一个部分,但是仪式原本具有的那种体现神的秩序的特征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下来。仪式的严肃性使得处于仪式或者参加仪式的个体获得了一定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可能被赋予了特定的权利和义务。仪式具备的各种步骤也同样使个体感到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秩序。

仪式因为涉及到了行为,所以比语言更能达到实践效果,培育个体的正义感与荣辱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践行道德规范,这种要求可以蕴含在特定的仪式之中,仪式的秩序性和严肃性会约束学生个体的行为,学生会害怕出错导致违背秩序,相反他们更愿意遵守仪式的秩序,从而形成正义感与荣辱感。而经过仪式的不断洗礼,学生的正义感与荣辱感会内化为长期的稳定的道德情感,从而约束和激励他们作出与仪式倡导的价值观相符合的行为。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的运用策略

为了使仪式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得到很好地发挥,既要给予仪式充分的重视, 加强仪式教育的研究力度,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树立仪式教育思维,更新仪式教育理念

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和宝贵资源,树立仪式思维,发挥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作用。首先,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仪式思维,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的价值观的核心就是“礼”,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不能摒弃“礼”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价值。其次,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教化仪式,这都值得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和巧妙利用,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各种典礼,还是社会层面的社交礼仪,以及个人层面的成长仪式等。这些仪式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既有历史特点也有新时代特色,都需细细把握。再次,这些仪式是形成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如果大家能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参与这些仪式,就有利于国家凝聚共识,这种文化现象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土壤。

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仪式教育,注重引导学生获得真实而深刻的生命体验。仪式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形成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和培养道德情绪和道德认知。高校仪式教育要能够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认知水平程度等,调动每个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愿意参与仪式,在仪式中交流信息和情感,获得个体的升华。高校进行仪式教育时,无论是仪式的选材还是仪式的安排,都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出发,要让学生也成为仪式的设计者和编排者,使学生更能认识到仪式的重要性,也能增加仪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在仪式中形成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认知。

2、重视运用和开发仪式符号,突出仪式教育的优势

仪式具有象征性,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的象征系统,仪式中的行为、语言、器物、场所等要素都是象征符号,它们被赋予了超越形式本身的意义。而仪式的隐喻是指通过仪式所展现的现象来间接传达另外一种思想和意义。例如,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推行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会将仁、义、礼、智、信这些抽象的价值观符号化。古人非常擅长于类比,经常用各种自然事物去比喻君子品性,比如用玉比喻君子,君子的仁表现为玉的温润等,所以玉就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象征符号之一。并且,不仅是玉的物理属性等作为象征,还有玉制器具也被作为重要的礼器,用于儒家统治的各种形式,也就是作为仪式,通过象征起到了传递儒家价值观的功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仪式的象征性及隐喻性,将现实跟虚拟、日常跟特殊、历史跟未来等连接起来,使高校仪式能够体现秩序性,发挥象征性,从而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不同时空能感受并回想起仪式的深刻意义,把有限的仪式的有限作用拓展到无限的时空,发挥长期性的作用。譬如,高校在开学典礼中,可以通过唱校歌、佩戴校徽、穿文化衫、优秀校友发言等形式,使学生能够从器物、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感受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同时,要在此类的典礼中,尽可能多地加入各种文化符号,无论是悬挂校徽、校旗,还是在文化衫、桌椅等多个地方体现学校的logo,或者说播放学校的宣传片、纪念视频等,都是在仪式教育中优化设置各种体现大学文化和精神的要素,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根本目标。

3、整体优化仪式教育过程,不断对仪式进行扬弃

一方面,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传统仪式和现代仪式的整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拥有了更多新的载体和途径,但是那些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传统仪式并不应该全盘否定。对于那些传统仪式,要进行适当地扬弃,将那些在内容上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仪式进行改造,使得它们能够适应高校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能够契合大学生的兴趣点。而对于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有悖个体发展或者内容多为糟粕的传统仪式,就要果断摒弃和剔除。以清明节为例,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也是仪式教育的重要契机,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中对于清明节文化的记载和阐释,还能追寻先贤足迹,传承高尚品格,想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学习先贤的意识和情感。不仅是清明节,其他传统节日或者现代节日,都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载体。

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仪式教育时,要对其各个要素及环节进行动态优化,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上文提到的,仪式教育是具备秩序性的,只有加以合理安排,才能把仪式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达到仪式育人的连贯性和深入性。因此,一是要抓好仪式的开端,选定仪式开始实施的时间节点。仪式过早或过晚都会失去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不能恰到好处地感染学生的道德情感。二是要巧妙设计仪式的过程,保持仪式的完整性。人物、动作、语言、符号、音乐、器物等各个要素都能细节性地体现仪式的严肃性和秩序性,象征性和隐喻性,只有每个要素、每个环节把握和设计到位,才能发挥仪式的最大效用。三是要规范地实施仪式。这是针对仪式进行的过程,仪式可以有趣但不能滑稽,可以虚拟但不能虚假,可以接地气但不能媚俗化。四是要把握仪式实施的进程和节奏。仪式的节奏既在于纵向的循序渐进,也在于横向的松弛有度,并且还要注重运用场景和渲染、铺垫和高潮等策略。

【注 释】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 克利福德·吉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5.5.

[3] 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

【参考文献】

[1]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7.

[2] 郑忠梅.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 刘利琼,孙晓霞.发挥“仪式”在高校党的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9).

[4] 王爱祥,王阳.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8(07).

[5] 徐艳玲,张琪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教育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7).

【作者简介】

贾经铭(1994—)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机理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TiN夹杂物形成机理研究与控制技术
近年化学反应机理图示题的考查例析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