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伪娘”还男儿阳刚之气
2019-06-07张坤杨子成
张坤 杨子成
男孩要有男孩的气概,要充满阳刚之气,这是家庭教育中对男孩的基本要求,可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近两年,网络上最流行的词语莫过于“伪娘”了,快男选手刘著以其女性化的装扮及言行引起了众人热议。“这个世界真疯狂,好好的一个男孩子竟然打扮成这样。”现实生活中不仅刘著一人,缺乏阳刚之气的“男生危机”“伪娘现象”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个案:“伪娘”现象种种
案例一:一位名叫蒋芳珍的母亲这样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每次走过小区操场,我心里都有深深的失落,因为在那群争球奔跑、欢笑嬉闹的阳光少年中,永远看不到我儿子的身影。他一定是在家静静地看书,或拨弄着手指想心事,要么看爱情小说大滴地掉泪;即使难得出趟门,也是去逛服装市场。反正女孩子热衷的东西他都喜欢,完全没有爷们儿那种粗犷豪爽的精气神。他每天早上像女孩一样,把头发梳得溜光水滑才去上学,宁可迟到也要注重仪表。还有包书皮,很多男孩都是把书扔给家长就不管了,而他愣是坐书桌旁花3个小时叠、剪、粘,看哪儿不齐整就拆了重包。包完了再贴上公主和美人鱼的贴画,把书皮包得像画册一样漂亮。转眼儿子上了初中,班里男生眼见着个子都往上蹿,个个开朗英气。每次去开家长会,看见操场上的男孩鱼跃扣球的潇洒姿态我就羡慕极了。再看我儿子,由于缺乏运动,长得像豆芽菜似的,遇见生人就脸红。跟同学借个笔记本都磨磨叽叽的,平时来往的居然都是女生,跟男生几乎没有交集。
案例二:35岁的王先生最近也很苦恼,他说他的儿子彤彤现在虽然只有十来岁,但儿子的表现却让他大失所望。十来岁的儿子已开始喜欢穿女装了,衣服稍稍有点不干净就要洗,比同龄的男孩更爱美。儿子每天早上都会像女孩一样精心地化妆。“你在干什么?不要涂妈妈的口红。”一天王先生看到彤彤正在神神秘秘地对着镜子化妆,一股怒气冲上来,伸手夺掉那支口红。“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样子,以后不能用妈妈的化妆品,那是女孩才使用的。”爸爸趁势教育彤彤。可是,没过几天,他发现儿子又偷偷地涂妈妈的指甲油,并很兴奋地向其他女孩展示。
这两个孩子的“伪娘”特征非常明显。“伪娘”顾名思义,指假女子。它是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即动画、漫画、电玩游戏的总称)界名词,通常指的是拥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有的可能更胜过一般女性角色,甚至连声音都接近女性。因此,很多时候他们能以假乱真,让人误以为是女性。“伪娘”来自日本动漫,盛行于我国台湾和日本。内地的“伪娘”风虽然比日本和台湾吹得晚,但如今有愈演愈烈之势。
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那么,本应成为男子汉的男孩子为什么要变成“伪娘”呢?这其实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时下,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娇惯是当今社会的通病。然而,重男轻女的思想,事实上还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一个男孩出生后,几乎形同“小皇帝”,从小理所当然地享受来自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家人的宠爱与呵护——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如同温室里的幼苗,风不能吹着,阳光不能晒着。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孩子自然会缺乏社会担当意识、自我生存的能力,以及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质。那么,男孩怎样才能不成为“伪娘”?有一点值得强调,即现在有太多的家庭,母亲过于强势,父亲沦为“羔羊”,女方动辄对男方颐指气使的霸道行为,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养成。
男孩子缺少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不仅与家庭教育有关,还与学校教育脱不了干系。时下的学校教育,容易泯灭孩子个性,听话才是好学生的标准,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变成了温顺的“猫”。尤其是时下的学校,不管是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孩子面对着几乎清一色的女老师,潜移默化下,男生难免会变得刚性不足、柔性有余。另外,由于家长溺爱孩子,学校怕承担责任,对孩子缺乏有意识的挫折教育。笔者从媒体多次看到这样震撼人心的教育。在日本,每逢下雪天,有很多中小学校会让学生脱掉棉衣,身着背心在风雪中跑步;在韩国,中小学生经常参加军训,在泥泞的沼泽里集体“打斗”、扛沉重木头……他们在“逆境”里养成不怕挫折、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顽强性格。其实,很多国家都很重视挫折教育。比如,美国挫折教育是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得做家务、干零活,如剪草、送报等。
对策:改变“伪娘”的方法
由此可见,我们要改变男孩变“伪娘”的不正常现象,首要的就是改变我们的教育。另外,我们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男女有别”,不要让孩子产生性别错位。我们可从如下几方面来注意:名字,别给宝宝性别错位观。璐璐妈怀孕时特想要一个女孩,因而给他改了一个水灵的名字。3岁的璐璐有一双大大的眼睛,皮肤白皙,看起来特别秀气,常常被误认为是女孩。刚开始璐璐妈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可时间长了,发现璐璐的行为有些“娘”,说话慢条斯理,动不动就爱哭,高兴的时候那撒娇劲像极了女孩子。孩子的性别教育与人格教育同样重要。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应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名字陪伴孩子的一生。除了给孩子传达一个特定的个性化意义之外,也不能在性别上有任何混淆。比如上文提到的璐璐妈,因为喜欢女孩而给孩子起了个较为女性化的名字,父母所期盼的性别或者偏向的性别会有意无意地传达给孩子,影响孩子的性自认,从而导致孩子长大后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语言,贯穿孩子性教育。很多家长认为,孩子2~3岁根本没有性别意识,没有必要早早地对他们进行性别教育。其实孩子的性别观念很早就形成了,在18个月的时候,他们就能分辨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到两三岁时,就能很好地认同自己的性别观念,长到五六岁的时候,就会形成持久并且稳定的性别认同感。家长应该在日常的交谈中,让孩子对性别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告诉孩子“你是男孩子”“女孩子是这样的”,让孩子顺利地完成性别认同。衣着上,认定孩子性特征。三岁看大,十岁看老。家长应该把性教育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包括衣着、玩具、用品、发型等外表特征的性区别。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逐渐熟悉自己的性别角色。父母不应在孩子性别上开玩笑,给他们穿不符合性别的衣服,玩不符合性别的玩具,以免影响孩子进入正确的性角色。
二是要对男孩进行性别强化训练,打造男孩的强健体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从吃、穿、住、行等各种生活细节上提醒男孩。孩子刚开始并不明确男孩子应该怎样做,爸妈的性别强化教育,能让他知道自己应有的行为模式,从而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引导。男孩应该怎样走路、怎样说话、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表达情绪,这些细节要在生活中时常提醒,让他明确男性的行为模式。如果男孩的言行像女生,爸妈应该提出来,防止他将女性化的举动变成习惯。要想让男孩变得阳刚,就要让孩子练就一个强健的体魄,一个强健的体魄是男孩阳刚的外在标准。在孩子的青春期,爸妈要注意加强孩子的营养,让孩子的身体能够得到更好的发育,而不要长成豆芽菜,风一吹就倒。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活动,注意孩子发育期的饮食营养,让男孩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能够开阔心胸和视野,还能强身健体。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参与户外活动,不仅能增强亲子交流,还可以给孩子树立热爱运动的榜样。
三是不要溺爱孩子,要多鼓励。给孩子特殊的待遇、对孩子过分注意、有要求就轻易满足、生活上放任自流、病痛时大惊小怪、包办日常事务、哭闹就迁就……这些都是溺爱孩子的表现。要适可而止地爱孩子,而不是溺爱盲从,甚至在男孩小的时候应适当地让男孩接受一些“磨難”,有意无意地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现在的男孩子,很多生活在过度保护的环境中,这是诱使孩子性格女性化的一个因素。家长从小要把勇敢、坚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等意志品质,注入孩子的潜意识。要鼓励男孩子克服困难,勇于担当。要经常启发、引导、帮助孩子做好一件事,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杜绝一切消极暗示。比如:“他就是娇气,像女孩子一样”“他从小就是爱哭”“他很害羞,像个小女孩”这类的话是不应该经常对男孩子说的。
【编辑: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