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丁原的骑都尉身份

2019-06-07陈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6期
关键词:吕布刺史

陈波

摘 要:汉末十常侍之乱前后,刺史可以提拔属下做骑都尉,吕布获得此职是受重视的证据,并州刺史丁原没有理由自我降级去转职或兼任骑都尉一职。

关键词:丁原;吕布;刺史;骑都尉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继位。执政的外戚大将军何进准备铲除宦官,他妹妹何太后不愿哥哥独占权力,坚持庇护宦官于宫中。袁绍为避免重蹈早年大将军窦武清除宦官时因泄密反被诛杀的覆辙,以京师士卒不堪驱驰为由,劝谏何进应从外地召来猛将精兵进京逼宫。何进采纳此说并安排袁绍、袁术等人率数百人入宫值守,下令屯驻扶风的前将军董卓率军来援,又提拔赶到洛阳的并州刺史丁原为执金吾接管城防。此时局势一触即发,但何进再三犹豫,没有听从幕僚立刻抓捕宦官的建议,竟然轻易孤身进宫交涉,以致中了十常侍集团的埋伏而身死。这场变故导致失去制约的董卓进京后肆意篡权废帝,从此汉室倾颓,群雄纷起,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近百年之久。

丁原在时局中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人物,他进入洛阳前的身份是并州刺史无疑,这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丁原受何进之召,提前把部下张杨(灵帝时入洛阳西园军)、张辽等人送去洛阳襄助听命。灵帝驾崩后形势紧张,丁原率部南下屯驻司隶河内郡与洛阳隔河相望,并奉命焚烧孟津渡向后宫示威。在各方势力即将摊牌之际,丁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何进意外殒命后,袁绍、袁术、丁原等人当即率众攻入宫中,诛杀数千宦官并救回了被十常侍裹挟出逃的少帝和太后。在没有大将军的权力真空期,曾经合力诛宦的官员们却因权力之争发生了严重分裂。后来居上的董卓诱使丁原麾下将领吕布叛变,杀死丁原后收编其军队。

丁原的身世在史籍中不甚详尽,早年事略存于《三国志·吕布传》[1]的一段注释中:“英雄记曰:原子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丁原从县吏升到刺史的经过不存于史书,只有他升任刺史一段被后人依《后汉书·孝灵帝纪》[2]提到的中平五年(188)“三月,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的记载,推测其是在张懿死后接任,但张懿只留其名于《后汉书》而不见于汉末史书。依《三国志·董卓传》“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之说,刚当上执金吾的丁原在变乱中被吕布杀死,这是他人生最后留下的痕迹。

《三国志·吕布传》谈及丁原有一段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这段话中“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多被后人理解为丁原以刺史兼领骑都尉一职,《后汉书》等史书也延用了这个说法,至今仍有很多学术文章以此说为基础进行引证,如陈勇先生在《董卓进京述论》[3]一文有“丁原由并州刺史改任骑都尉”的观点。但对照《三国志》中类似记载却能发现此说有可疑之处,疑点在于并州刺史丁原有没有必要以高位兼领骑都尉一职。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绥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4]所记,刺史初设时是六百石官员,在汉成帝改制后一直是两千石的高官。骑都尉初见史籍是在秦末,汉高祖麾下将领靳歙曾经担任此职,其后升迁为车骑将军。骑都尉的品秩前后变化比较模糊,张新超的相关论文[5]认为,“骑都尉最初职掌和隶属关系的遗失,可能是由于《表》中记载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的文字存在脱漏和位置错乱造成的”。骑都尉在西汉多是皇帝身边的亲近显贵之职,但在东汉灵帝之际已属于州郡中下级官员。与丁原同时代的董卓和曹操都曾经有过都尉一级的经历,这两人也都升迁为刺史或太守,他们在变乱前后的履历可供参考比较。

按《三国志·武帝纪》所载,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曾在镇压黄巾军之际获得骑都尉一职,以战功升为济南相,后避祸不就任东郡太守而归乡,时逢韩遂在凉州叛乱,何进召他为典军校尉。十常侍之乱后,曹操在董卓掌权时被任命为骁骑校尉,起兵时号称奋武将军,有了地盘就当起了东郡太守。从曹操官职升迁的轨迹来看,当时骑都尉的品阶应该低于郡国相、郡太守、中央部队的校尉和将军,应该高于或近于郎官、郡国都尉、县令。此外,《武帝纪》记录了参加反董卓的各路诸侯在结盟起事时所用的官职,其中有后将军、州牧、刺史、太守、郡国相以及曹操的奋武将军,但并没有人使用骑都尉的名义。与之相应的是,校尉曹操在中平六年(189)十二月用奋武将军的身份起兵后,就能自行提拔部下为骑都尉,如夏侯渊随“太祖起兵,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迁陈留、颍川太守”。这也说明骑都尉在身份上和郡国相、太守、刺史、州牧、将军有差距,不足以平起平坐地结盟举事。

董卓的履历主要集中在《三国志·董卓传》里,在十常侍之乱前,“郡召卓为吏……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熲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徵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徵为并州牧”。董卓以郡吏起家,被凉州刺史招揽为从事,经刺史向上推荐,被司徒收为掾佐,后外放太原郡当广武县令,转升做蜀郡北部都尉,而后成为西域戍己校尉,以战功提拔为并州刺史兼任河东太守,在事变时已经是前将军。依董卓从蜀地都尉升职为西域戊己校尉的经历,再比照《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的记载,刺史在品秩上高于戊己校尉,戊己校尉高于都尉,若蜀郡都尉与骑都尉相当,骑都尉要升至刺史则需要上两个台阶。

对比董卓和曹操的履历,他们都有从县令升为都尉,然后逐级升至校尉、刺史或太守的经历。同时代还有公孙瓒、张邈、陶谦等多人有近似经历,这种升迁轨迹与《汉书》记载的很多地方吏员升职为朝堂高官的轨迹是一致的。既然骑都尉在品秩上是低于刺史的,那并州刺史丁原如何能实现向下转职为骑都尉呢?虽然刺史变为骑都尉的情况确实存在,但这种职务变动都是因罪受罚而降级,并不是兼领或转职。如张敞在汉宣帝时曾任豫州刺史、太中大夫,后被降职为函谷关都尉;平当在汉成帝时从光禄勋一职降为骑都尉。如果没有罢免降职,通常不会出现刺史转职骑都尉的情况。史书中未见丁原被降职的记载,诚如《吕布传》所记,丁原其时为骑都尉,那他为何要以刺史之尊来屈就下位?

或许传世《三国志》中的记载在文字次序上有误,对比《吕布传》《张杨传》《张辽传》里三处“以……为”的格式用法如下: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

张杨字稚叔,云中人也。以武勇給并州,为武猛从事。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

这种句式明显是在说某人以某种本领投效给某官被任命为某职。如果第一句参考后两句的用法,可改为:“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给骁武并州,为骑都尉。刺史丁原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改正后的意思就是两千石的并州刺史丁原任命吕布为六百石的骑都尉。这种情形要比两千石高官转职六百石都尉的情形更符合汉末官员升迁的逻辑。类似改法在宋代也有,如李昉等人就借用《魏志》改变了传世的写法,在《太平御览·人事部二十七》记为:“《魏志》曰……吕布字奉先,五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6]

综合来看,并州刺史丁原在屯驻河内时就职骑都尉一事应不属实,骑都尉当属于他最看重的吕布。丁原把张杨、张辽外派,把吕布留在身边,正是对吕布“大见亲待”的表现。在进取之机,丁原用吕布担当记功罚过的主簿,却所托非人。

参考文献

[1](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陈勇.董卓进京述论[J].中国史研究,1995(4).

[4](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张新超.两汉骑都尉续考——以东汉骑都尉为中心[J].史林,2014(5).

[6](北宋)李昉,李牧,徐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猜你喜欢

吕布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吕布为何在三国历史中被淘汰
史学家为何给吕布“差评”
大话三国志
吕布其实有情义?
夜话三国之吕布致命弱点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西汉刺史制度研究
公事公办,私事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