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馆校合作”开展小学科学校外生命教育活动的

2019-06-07郭婷婷李玉玲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馆校合作生命教育小学科学

郭婷婷 李玉玲

摘 要:“馆校合作”是指场馆和学校为达到共同教育目的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然而,一直以来,“館校合作”有限,本文从“馆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以下几点合理建议:一要走出认识误区,实现互补共赢;二要确立科学标准,完善评价手段;三要结合新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围绕新课标结合STEAM课程理念进行了方案设计,希望对日后“馆校合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关键词:馆校合作;小学科学;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3B-0004-03

“馆校合作”是指场馆和学校为了达到共同教育目的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从生命教育角度来看,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生命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应该承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而“馆校合作”的最大价值在于能优势互补,合作开展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场馆,在亲近大自然中树立生命观念,在亲历探究中提升科学素养。然而,一直以来,因认识不足,缺乏沟通,评价单一等问题,“馆校合作”有限,活动效果不佳。

现以呼和浩特市敕勒林海昆虫馆为例,结合笔者教育工作经验,针对以上问题,就如何加强“馆校合作”开展小学科学校外生命教育活动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效参考。

一、从“校”出发——走进场馆学习,走出“认识误区”

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要结合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提升教育水平。但呼和浩特市一些地区的小学教师往往不具备可利用资源,导致一些实践性强的探究课程流于形式。走进场馆学习不仅为教师们实践研学提供了途径,也为学校教师开发利用校外资源,服务课堂提供了平台。教师们在专业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下,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科学的、有趣的生物知识,还可以进行经验交流,比如,站在生物学角度,这一现象解释是否合理?这一活动设计是否科学?这一例子举得是否恰当?往往这样的培训能够带给老师们更深的体会。

有的教师认为,校外参观实践活动就是学校学习生活的一种调节,甚至等同于参观旅游。教师是孩子和家长沟通的纽带,他们存在这样的认识,家长也会受其影响,产生对校外实践活动的负面看法。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昆虫馆的了解,也没有意识到昆虫馆作为社会教育场所,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昆虫馆作为“第二课堂”,具有展品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开放、活动时空充足、学习氛围轻松和教学效益综合的优势,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研究“馆校合作”教育模式的专家到校开办讲座,教师认真学习“馆校合作”教育模式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进场馆实地考察学习,切身体会“馆校合作”开展活动的实践意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请场馆专业老师进入学校指导小学生课外主题实践活动,进行馆校资源互借,在班内设置“生物角”,联合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等。通过多种方式的合作,加深老师们对昆虫馆的了解,将“馆校合作”的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师队伍中,教师一旦走出“认识误区”,就会成为推动“馆校合作”的重要力量。

二、从“馆”出发——走进学校教材,走出“评价误区”

皮亚杰曾说:“最好的一种教学,是要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馆校合作”要寻求长足的发展,教学内容是首要的,不能一成不变,既要走进学校教材,结合场馆资源,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堂知识,在实际情景中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做到个性化教学。

面对小学科学课程中众多生物知识,昆虫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活动时如何选择教育内容就成为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根据工作经验,笔者认为,要从教材出发,首先应选择那些因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设施短缺、活动空间不足,导致难以在课堂上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内容,其次应根据场馆实际进行适当拓展。以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动物的家》一课为例,本节课是对常见动物的家及其特征的学习。文本中首先用“奇奇和他的同学们的身边观察”一段故事描述进行情景导入,随后以问题的形式给出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常见动物的家(如鸟巢、蚁巢)开展探究活动。昆虫馆可以从教材出发,结合自身资源,选择现有的“蚂蚁地下王国”和“蝴蝶花园”两个项目。以“观察动物的家”为主题,以学生熟悉的蚂蚁和感兴趣的蝴蝶为观察对象,以动物的家的环境、形状、材料和构造为观察内容,按照先观察蚂蚁再观察蝴蝶的顺序开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专业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提出新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新知,学生学会描述动物的家,并比较不同动物的家。

在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后,还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贴切的内容表述,让学生在理解之余还能思考。比如,在开展“观察动物的家”活动过程中,就可以用学生爱看的漫威电影《蚁人》或者“下雨天蚂蚁搬家”这样的生活常识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观察用亚克力板制成的蚂蚁巢穴时,可以将整个蚂蚁巢穴类比为学生学习的教学楼,可以将巢穴内细长的管道类比为楼梯、通道,巢穴内的圆室类比为行使不同职能的房子,教室用来学习,办公室用来办公,整个巢穴犹如一栋大楼,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用类比来引导学生对蚂蚁巢穴构造进行理解。

要想避免进入场馆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促进“馆校合作”的深度融合,项目设计者就要依托馆校资源对接课标设计进行实践活动。因为课标不仅是设计和评价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还是设计和评价“馆校合作”活动的依据。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目标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每一个具体目标根据学生阶段性的认知和能力发展情况细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不仅如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我们还要考虑学段和年龄以及学生情况。“馆校合作”活动对象主要是学生,但要全面评估活动效果,还应该针对其他教育工作和管理人员,包括场馆讲解员、辅导员、主管以及学校老师设计不同形式的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正确有效的评测结果能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馆校合作”的价值——培养学生发展能力。

三、“馆校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基础知识是根本,综合课程是核心,课程实践是手段,而目前,学校教育一方面因为课堂上无法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去解决长周期的实验探究或者去观察生物现象,所以大都是基础知识的教育,课程实践部分运用很少,而昆虫馆恰好提供了时空资源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因为馆校双方定位不准,学校视场馆教育为非必需的补充,所以开展的活动缺乏学校的参与,活动内容单一,而STEAM课程理念以它强调学习多学科内容并注重利用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为“馆校合作”寻求从“如何建立合作”过渡到“如何深入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现以呼和浩特市敕勒林海昆虫馆自行设计推出的一整套项目为活动内容,基于STEAM课程理念,围绕课标对馆校活动进行了以下的方案设计。

(一)活动基本信息

活动主题:“神秘的昆虫世界——闪电杀手。

活动对象:小学3~6年级。

活动地点:呼和浩特市敕勒林海昆虫馆。

(二)活动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说出昆虫的基本特征。

初步认识生物体结构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观察记录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能结合已有的知识,作出假设。

能借助显微镜,观察、描述和记录生物体外部结构形态。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比较、分析得出探究结论。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观察某一生物现象或探究某一生物问题产生兴趣。

能从事实出发作出判断。

能小组协作完成任务,乐于分享想法,为小组贡献力量。

4.科学、技术、环境与社会目标。

能具有热爱生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和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站在生命教育的角度,契合课标,充分利用场馆资源,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按照STEAM课程理念设计了动画情景引入、观察记录螳螂捕食行为、实验室观察昆虫足、制作昆虫足模型等多个环节,鼓励学生参加标本制作、昆虫领养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在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等领域的能力。

(四)活動设计

活动建议以3~4人的小组合作形式展开。

1.情境导入。

活动准备:电视、动画短片。

活动过程:活动开始前,给同学们播放《黑猫警长》中关于螳螂的短片和《葫芦娃》中关于蜈蚣精的短片,随后用问题串引导:“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动画片吗?”“动画片里吃掉丈夫的是哪种昆虫呢?那手持板斧,腿很多的又是什么虫子呢?”“蜈蚣是昆虫吗?”随后出示螳螂、蝴蝶、独角仙等标本,向学生简单介绍昆虫基本特征,再制作出示蚯蚓、蜈蚣、马蜂等标本尝试让学生分类(昆虫纲和非昆虫纲)。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喜欢的动画片,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不同标本的分类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

2.观察记录。

活动准备:螳螂活体展柜、记录表。

活动过程:老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螳螂很厉害,刚才的动画短片里,它的武器就是它的两把刀,大家在螳螂身上可以找到这两把刀吗”,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发螳螂活体展柜,辅导员引导学生观察螳螂的外部形态特征,鼓励学生进行描述并尝试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答案可能是“足”“前足”“后腿”“触角”等等,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述后,辅导员投食,此时观察,缩小刚才学生回答的范围,此时大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已经知道了螳螂的“刀”是前足。此时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是前足厉害呢”,在这个环节留下疑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观察、记录、最后分析得出结论,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同小组成员交流,最后留下疑问引发学生思考。

3.归纳总结。

活动准备:光学显微镜、昆虫标本、实验纸和画笔。

活动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实验室,在实验员的辅导下,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螳螂前足标本,用画笔简单描绘昆虫前足的形态,并在老师引导下,观察螳螂足内侧的刺状结构,向学生提问“大家觉得螳螂能够用前足抓紧猎物,依靠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认识前足健硕并长有刺结构的生物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探究,基于观察结果这样的事实依据发表看法或者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使其了解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4.模型制作。

活动准备:剪刀、胶水、卡纸、细铁丝、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道具,在辅导员的辅导下尝试制作模型,完成后小组之间展示成果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运用工程设计知识制作模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拓展延伸。

活动准备:其他活体昆虫。

活动过程:老师提出问题:“是所有昆虫的前足都和螳螂一样,强壮而有刺吗?”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活体昆虫展示区的其他昆虫,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不同昆虫的足,讲解员介绍不同昆虫生活的环境、习性以及足的类型和用途。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通过同类横向比较,让学生知道即使同样是昆虫,但因受所处的生活环境影响,身体形态构造也不一样。

6.主题升华。

活动准备:视频短片。

活动过程:播放视频,学生会看到螳螂短暂的一生,以及作为益虫对农业的帮助,讲解老师说明活动开始前《黑猫警长》中螳螂吃掉丈夫的生物学意义,使学生正确认识昆虫。

设计意图:认识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成珍惜生命、爱护生物、保护自然的生命观念。

现在全国各地馆校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最高准则,进行优势互补,力求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服务。虽然呼和浩特市敕勒林海昆虫馆现有的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世界奠定基础,但只有不断优化资源、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场馆服务才能在促进“馆校合作”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力. 小学科学“第二课堂”的指导策略与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 温·哈伦著,韦钰译.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馆校合作生命教育小学科学
博物馆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研究状况分析
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合作模式浅析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福州科技馆差异化科普活动探索“馆校合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