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印度文学作品中超自然因素的比较分析
2019-06-06于静
摘 要:超自然因素在戏剧中的运用并不罕见,它是作者将自己的幻想化为具体的舞台形象,直接参与舞台表演,给予观众以视觉、心灵的冲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牡丹亭》和《窦娥冤》两部作品可以说是超自然因素运用的典型代表。而在印度文学作品中,迦梨陀娑的七幕剧《沙恭达罗》也十分典型,并与中国文学形成鲜明对比。
关键词:超自然因素;戏剧
作者简介:于静(1998-),女,汉族,山西大学,山西省太原市人。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1
一、超自然因素的种类归纳
笼统地说,超自然因素就是指那些我们用已有的科学规律无法解释的现象,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如神仙、鬼魂、妖怪;二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拥有法术或先知能力的人,如巫婆、道士、预言家;三是一些不能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清楚的灵异事件,比如诅咒的应验和前世今生的轮回等。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牡丹亭》更是登峰造极:“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中的超自然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花神、判官等神仙鬼怪的戏剧角色,另一类是主人公的奇异经历。花神和判官等角色的安排,虽然并不是故事发展的主要人物,但不可或缺。而主人公杜丽娘既有“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手画真容,传于世而后死”的经历,又在死后寻觅梦中人并与之幽会,不避礼教,自荐枕席,直至开棺还魂,与柳梦梅结为夫妇。汤显祖在为《牡丹亭》作题词时写到:“天下女子,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手画真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结构新奇而又情节曲折。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著名的悲剧。其中的超自然因素主要体现在窦娥死前三桩誓愿的实现和她冤魂复仇的成功。窦娥被斩死前许下三桩誓愿,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她是蒙受冤屈的。第一,取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刀过处血水半点儿也不沾在地上全都沾染到白练上;第二,行刑时虽是三伏天,但窦娥死后,天降三尺瑞雪遮盖其尸首;第三,窦娥冤死之后,楚州大旱三年。窦娥死后鬼魂当面对父亲窦天章诉说冤情,通过顽强斗争才洗刷冤屈。
《沙恭达罗》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和能力本身就具有超自然的要素:沙恭达罗是王族仙人和天女的女儿,也是净修林主人干婆的义女,在豆扇陀遗忘了沙恭达罗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时,沙恭达罗可以被天神母亲接到天上,而豆扇陀这种既能来往于人间又能在天堂穿梭的人类国王在现实社会中也不可能存在,甚至作品中的花草樹木、飞禽走兽也都具有人的感情特性。《沙恭达罗》中一个重要的超自然因素就是仙人诅咒。豆扇陀离开后,沙恭达罗因为沉浸在爱情的追忆中没有注意到达罗婆娑仙人的到来,因而遭到了仙人的诅咒。后经沙恭达罗两个好友求情,仙人才提出只要豆扇陀能看到他们的信物戒指,诅咒就会失去力量。达罗婆娑仙人的诅咒对《沙恭达罗》整部作品的戏剧结构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超自然因素的起源
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正是王阳明学说以及王学左派兴起、盛行的时代。《牡丹亭》取材于《杜丽娘慕色还魂》,以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为主线,用《冥判》、《玩真》、《魂游》、《幽媾》、《欢挠》、《冥誓》、《秘议》、《回生》等出,写杜丽娘在幽冥地府出生入死、碧落黄泉追寻柳梦梅,实现“昨日为柳郎而死,今日为柳郎而生”的夙愿。汤显祖的思想受到了道佛两教的影响,比如二十七出《魂游》就表明作者认为鬼魂可以在夜间出现和行动。在此之前也有记载重生故事的先例,《搜神记》和《太平广记》中均有记载。
元代政治黑暗,东海孝妇的故事在当时影响深远,《窦娥冤》中就有东海孝妇的痕迹。写窦娥死前立下誓愿,死后三桩誓愿的实现,随后又有鬼魂伸冤,这其实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有鬼神存在,利用鬼神迷信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来表达作者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念,贴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实际。
沙恭达罗的故事在《摩诃婆罗多》中已经出现,而在《莲花往世书》中基本情节已经粗具规模,迦梨陀娑通过失去戒指和仙人诅咒的使戏剧更加波澜起伏。在印度文学中,《沙恭达罗》中超自然因素的运用绝不是首创,无论是四吠陀,还是两大史诗,都很少能离得开神,印度文学作品受宗教影响很深,文学与宗教紧密相连,宗教题材占据重要地位。
三、超自然因素的积极意义
《牡丹亭》把《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深度和审美价值都提升到了新高度。作品因为添加了花神和判官等角色而变得更加完整,使戏剧冲突进一步升级。杜丽娘从尊礼守法的小姐变为为爱献身的刚烈女子是第一步;敢于与阎罗王据理力争,为情复生,是第二步。《牡丹亭》中超自然因素的运用成就了它浪漫主义的风格,但虚与实紧密结合,超自然因素并没有脱离现实,“鬼可虚情,人须实礼”,提醒人们去做现实中的浪漫主义者和理想中的现实主义者。
《窦娥冤》中关汉卿写鬼魂诉冤并非宣传封建迷信思想,而是以当时人们的普遍观念为媒介将窦娥的反抗和斗争意识发挥到极致。窦娥虽然是鬼魂,但是她的思想感情和她的愿望要求都充满了现实人生的感受,洋溢着复仇的反抗精神。关汉卿是一个热情的理想主义者,通过窦娥冤案的平反,尤其是通过其自身努力而实现的平反,完成了对正义的伸张。
参考文献:
[1]《中国四大古典悲剧》,周先慎著,漓江出版社.
[2]《关汉卿名剧赏论》,李汉秋、李韵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汤显祖研究论集》,江巨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4]《汤显祖与临川四梦》,叶长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