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苦菜花》中的婚外情书写
2019-06-06陈亚利
摘 要:在《苦菜花》的婚外情书写中,主流话语的解读往往是:彰显了人性化特征。本文从真实的具体层面出发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对其中的简单肯定提出了不同意见。
关键词:苦菜花;婚外情;真实性;叙事缝隙
作者简介:陈亚利(1994.5-),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1
关于婚外情研究基本保持肯定的态度:“逾越封建秩序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主体性追求”[1]本文重在研究其中的婚外情书写的矛盾性、不真实性。以往的研究普遍把他们当作勇敢反抗封建糟粕的正面人物予以肯定,重新审视作品,对其中的真实性、矛盾性问题进行深度细化研究便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婚外情的产生——可怜人的彼此救赎
文中这样说“家里除去一个……什么别的人也没有。她是唯一的主人。她无聊地和狗讲话,找猫作伴……她甚至想到不如跟个穷人好,就是苦也比这年轻轻的守活寡好受啊!”[2]在这一层面理解她的动机,更多应该从力比多方向审视,正是由于生活的孤独才导致她抛弃传统女性贞节观,大胆地和穷苦人长锁结合,而这起先的结合也只是为了排遣寂寞。作为故事中的男性主人公长锁,最后做出和她在一起的选择,大部分也是肉欲的驱使。共同的可怜人身份完成救赎的任务。
与此不同的是花子和老起的感情更能得到读者的原谅、认可:花子遭到了身体、心灵上的毒害,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反抗就更具合理性,和老起的结合自然也能得到更多的认可。花子和老起的革命性也更强,感情的成分也更多。花子成为妇救会长,在思想上对老起也有影响,以至于在后来的挑人事件中二人能配合的如此默契:牺牲了自己,救出了王东海。所以二者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也是思想上的、信仰上的革命伴侣。
二、婚外情的叙事缝隙——人物性格前后失真
“文学区别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以总结和探索规律为根本,而是以情感人,以人性的书写和再现为基本目的。”[3]文本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不难看到人物性格的矛盾性,存在着艺术描写虚假甚至粉饰现实的情况。这里杏莉母亲的性格矛盾尤为突出。杏莉母亲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时表现得很大胆,伏偎在长锁的怀里,“她是三十几岁的人,白皙鸭蛋形的脸蛋儿,还红晕晕的很有光彩,系眯眯的眼睛在说明她是个好看而多情的女人”。[4]但在遭到王柬芝的威胁时选择了服从,与她之前的率性而为的性格不相符合。尤其是在她对宫少尼的屈服方面,以她刚出场时的性格对待这件事情应该顽强地反抗。
长锁去鬼子据点给敌人送情报,缺乏是非观和革命精神。在王柬芝以汉奸之名枪杀宫少尼之后,杏莉母亲本可以告诉娟子王柬芝的一切罪行,由于她的优柔寡断和一己私利使战争延长;在母亲被囚禁时,她又联合玉子使美人计、苦肉计把母亲救出来藏在自家地下室里,很机智勇敢。所以说这个人物性格自身有很强的矛盾性,性格前后变化反映出来的人物反复、分裂。
花子在出场时给读者的印象是明事理、有情义,也能看到她叛逆的一面,在母亲劝四大爷出去躲躲被他恶语相向的时候,花子顶撞了父亲,这时候的花子已经离开婆家生活,与文中第十五章主要叙述她和老起关系的时间存在错位,按照第十五章理解这时候的花子看到解放军并加入了共产党应该有自身的主张,在父亲固执己见时可以依靠自己的思想觉悟来说服对方,而她采取丢弃全家自己逃走的做法与她的共产党员身份和有情有义性格背道而驰。
文学的本质真实应该是存在的,而且它还是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必备特点。所以,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不能只看它与外在现实表象是否完全一致,更应该看作家对于深层生活的渗透力、思考力和洞察力。
三、真实背后的目的、意义——政治规训
刘思谦在谈到文学和历史的真实性时就曾经指出:“不能用政治评判代替文学评判。”[5]囿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限制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有很强的政治导向性。
在處理两对婚外情的结局时,作者都以惯常的大团圆收场:在这样的安排中最让人无法接受的便是长锁无罪释放,杏莉母亲也安然无恙,过起了寻常人的生活。不难理解作者如此宽容处理的目的:言说共产党的好政策、解放的光明。如王汶石将“具有民族特点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6]作为文学的最高追求。这也是《苦菜花》中婚外情书写缺乏本质真实、细节真实的主体性原因。
陈思和这样说:“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与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这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条律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7]笔者认为婚外情首先应该进行适当的道德归罪。在我们审视其间诞生的文学作品,更应该确立以文学为中心的视角。这不意味着无原则的放纵,但一定要拒绝政治性的苛求,使文学研究不至于徘徊在文学之外。
参考文献:
[1]龚奎林:《家族叙事、三角恋爱与革命伦理的多重变奏——重读〈苦菜花〉》,《当代文坛》2011年第6期。
[2][4]冯德英:《苦 菜 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40页。
[3]贺仲明《真实的尺度——重评50年代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文学评论》2003年第7期。
[5]参见刘思谦《对建国以来农村题材小说的再认识》,《文学评论》 1983年第2期;《中国当代文学年会1981年庐山年会讨论综述》,《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
[6]王汶石《〈风雪之夜〉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7]陈思和: 《鸡鸣风雨》,学林出版社 1994 年版, 第 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