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啸:“小路”走成了大道
2019-06-06朱琳
摘 要:目前为止,对于杨啸先生儿童文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杨啸的儿童文学的创作特色分析与文学创作分析的方面,而对于杨啸先生整体的儿童文学进程变化梳理较少,此外,目前对于杨啸儿童文学的研究视角还放在《红雨》《鹰的传奇》三部曲等作品的分析,并未随着杨啸创作的深入做进一步的追进。
关键词:杨啸;内蒙古文学;儿童文学
作者简介:朱琳(1998.7-),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内蒙古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02
1、引言
在内蒙古儿童文学史上,杨啸是一座始终无法逾越的高峰。无论从其文学作品的数量上,还是从其作品的影响上,杨啸对于内蒙古儿童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而在对于杨啸的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是对于杨啸的代表作做具体的分析评论,如张锦贻在她的《内蒙古儿童文学七十年》中对于杨啸的短篇集《小山子的故事》《荷花满淀》作出评价。还有一些就是对于杨啸整体的文学创作风格的分析,如许玉宏在《内蒙古儿童文学之河中的常青树:浅谈杨啸的儿童文学创作特色》中总结了杨啸儿童文学创作的三点特色。但是对于杨啸整体的儿童文学进程变化梳理较少。
并且目前对于杨啸儿童文学的研究视角还放在《红雨》《鹰的传奇》三部曲等作品的分析,并未随着杨啸创作的深入做进一步的追进。《小山子的故事》和《荷花满淀》作为杨啸60年代的代表作,《红雨》作为杨啸70年代的代表作,《鹰的传奇》三部曲作为杨啸80年代的代表作,均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也很充分。但在80年代以后,杨啸的文学创作就转向了寓言诗,在寓言诗创作方面也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很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此外,杨啸始终坚持的创作原则——忠于生活也很值得关注。忠于生活的创作原则贯穿杨啸文学创作的始终,是他进行文学创作始终不变的信条,在不同的文学时期均有具体的体现,因此,笔者结合评论者的看法和杨啸先生自身的叙述,对杨啸先生的创作坚持忠于生活的原则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这也是很值得其他文艺工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学习借鉴的地方。
2、优秀的成人文学创作者
对于自己的文学创作,著名儿童文学家杨啸先生是这样看的:“社会上都认为我是个儿童文学作家,我自己也好像把自己当成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实际上我的成人文学也写了不少,成人文学至少占我的文集的1/3。但是由于当时的儿童文学界,作家太少,全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特别少,所以,我在儿童文学上的影响,把我在成人文学的影响彻底隐没掉了。”
是的,作为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的杨啸先生也写了不少的成人文学作品。杨啸先生的创作开始于1955年,在《河北青年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鼓词《王家庄签名大会》。由于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前期的作品多是描写“现实生活的新文学作品[1]”如:《看闺女》《俺家媳妇》等。后来,杨啸在报纸上发表了越来越多的作品,除了小说以外,还写了不少的诗歌、散文,如《短诗四首》《送粮》,散文《菜园里》等。而后杨啸先生从保定银行毕业,如愿来到了辽阔壮美的内蒙古草原工作。一九五八年,杨啸先生主动要求下到农牧区进行劳动锻炼,深入人民的生活,白天积极参加劳动,在田野挖毛渠,夜晚,抽出空在他的书房里(在邻居家借的凉房)趴在书桌(大木箱盖)上辛勤写作。这一年,杨啸先生写了几篇小说和几十首诗歌,连续在《草原》、《蜜蜂》、《星星》、《安徽诗歌》、《内蒙古日报》、《河北日报》上发表。其中,《大字报》《姑娘和汽车司机》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编为广播剧,《大字报》还被选为一九五八年全国《短篇小说选》。1960年,杨啸先生作为最年轻的学生(年仅24岁)进入内蒙古大学文研班学习,与纳·赛音朝克图,韩燕如等人成为同学,据杨啸先生的自传所言,在文研班期间,他们的创作热情极其高涨,杨啸先生先后出版了《笛声》《火苗》两部小说集,作为短篇小说集,延续了杨啸先生文学创作一贯的风格:通过朴素干净的语言,描写新人物[2]。这些小说发生的故事背景也大多是河北农村,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画出新时代新生活,表现了河北冀中平原崭新的农村面貌,极富有生活气息。
3、走上了儿童文学的“小路”
关于杨啸先生从成人文学走向儿童文学这件事,浩然《鹰的传奇三部曲》序言中也有谈及“有一天,杨啸风尘仆仆地从故乡深入生活回来,途经北京看我,见面就兴致勃勃地说:“我写了一组儿童故事。我以后要专门搞儿童文学了!'我当即表示:抽空给孩子们写点东西,是可以而且应当的[3],我也在做這种尝试,放下长篇小说不写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则大可不必。”
与现在儿童文学备受关注有所不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儿童文学常被认为是“小儿科”,处在一个被忽视的尴尬处境。在访谈中杨啸先生笑着说:“浩然说艺术家是容易冲动的,他把我的话看成了一时的冲动,没想到我果真放弃了长篇小说的创作,投入了儿童文学。”
当被问起为什么会走上儿童文学的道路,杨啸先生说:一是农村孩子的读物太少了,可以说基本没有;再一个就是我觉得农村孩子的生活天地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应当通过文学来反映的。这也是我由成人文学转向儿童文学的主要原因。孩子们太缺书读了,同时呢,儿童文学作家也非常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显得更为迫切。
4、为儿童文学奉献终身
自1962年起,杨啸的创作就从成人文学转向了儿童文学,六十年代,杨啸创作并发表了《小山子的故事》《荷花满淀》,后被收入《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杨啸先生这个时期的作品,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地反映出当时冀中平原农村风貌,对于人物的刻画作者也是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将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杨啸先生为“山子”。
七十年代,杨啸先生的代表作是《红雨》。《红雨》成书在文革时期,杨啸先生的创作突破了很多当时的硬性要求,对此,高占祥曾有评论:虽然产生在那样的年代,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当时的模式去写什么“走资派”和向“走资派”夺权,也没有按照“三突出”的框子,把小主人公写成比所有人都高明的、完美无缺的“神童”,而是写了一个带有几分稚气的农村少年,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的成长[4]。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后来,在一九七四年,杨啸与崔嵬合作,将该作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一九七五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故事片在全国正式上映。《红雨》又相继出版了蒙文版、维吾尔文版、朝鮮文版、英文版、日文版、德文版、法文版。一九七九年巴黎出版的法文译本,译者为法国著名的汉学家米歇尔·露阿夫人,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为法文译本作序,对《红雨》给予充分的肯定。
八十年代,杨啸先生最有代表性的创作就应该是《鹰的传奇》三部曲了,长篇小说《鹰的传奇》第一部于一九八三年问世,一九八四年便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索龙嘎奖”儿童文学一等奖,而在一九八六年后两部出版发行以后,整个“三部曲”又于一九八七年荣获第二届“索龙嘎奖”儿童文学一等奖,并于一九九三年荣获全国儿童文学大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三部曲”发表不久后就被翻译成蒙古文,后来又被改编成连环画,在内蒙古唯一的蒙古文儿童半月刊《花蕾》上连载三年,在蒙古语汉语读者中均有很大的影响。
八十年代以后至今,杨啸先生笔耕不辍,又拓展了新的文学里程。与前期的创作重心放在小说上不同,八十年代以后,杨啸先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儿童寓言诗的创作上,先后发表的寓言诗集有《蜗牛的奖杯》《幽默寓言故事精选》,并获得1998年第二届寓言文学创作一等奖。与有的作家创作的寓言诗既用散文体创作,又用诗体创作的寓言诗不同,杨啸先生的寓言诗坚持只用诗体创作。也因此,这些寓言诗,不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而且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广大儿童的欢迎。
5、始终不变的创作原则
在整个创作生涯中杨啸先生有他始终坚持不变的创作原则——忠于生活。一九五八年,杨啸先生主动要求下到农牧区进行劳动锻炼,深入人民的生活,创作了《大字报》《姑娘和汽车司机》等优秀的短篇小说。后来杨啸先生进入文研班学习,更是半年学习,半年深入生活搞创作。在《红雨》中有一章《滞针》描写的特别生动,据杨啸先生自己说,他的身边是有人遇到过这种情况的,当时他还帮助别人把针拔了出来。对此,杨啸先生说:“我现在的体会就是作家他写的基本是他的生活。他要是没这种生活体验,他是写不出来的。你写农村,你就要知道农村的庄稼是什么样的,农村的各种草,花草树木都叫什么名字,农村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生活天地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你必须得有这样一种体验,否则你就是胡编乱造,而且就算是胡编乱造你也编不出来。”作为一位汉族作家,杨啸先生的《鹰的传奇》三部曲却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色,这也离不开杨啸先生坚持忠于生活,只写自己熟悉的事情的原则。阿云嘎曾有评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读者,我曾经很挑剔地观察‘三部曲里边描写的风俗、细节以及人名、地名等等,最后我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无可挑剔[5]”。当谈起为何要转向写寓言诗,也与“忠于生活”的原则有关,杨啸先生说“我后来不写小说转成写寓言诗了。一个原因是因为我的阅历丰富了,对人生有感悟。这样的话,用寓言的方式来反映其他作品,更能反映的比较尖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对现在儿童生活已经不熟悉了,所以就不能胡编乱造了,偶尔写一些童年可以,但是老写童年也不是个办法。”
6、结语
杨啸先生曾说“我有一个信条,就是忠于生活,把主要精力献给儿童文学,献给孩子们[6]。”杨啸先生毕生走在儿童文学的“小路”上,走出了一条大道。最终杨啸先生也实现这些诺言:一直到今天,楊啸先生依旧在进行着他的文学探索,正如他说的那样“其实搞创作的人,只要有机会写,他是不会放下他手中的笔的。只要能写,那总是要写的。”现在,杨啸先生还在不断地写作,也一直有作品在发表出版,几十年如一日得用他丰富的儿童文学创作,奋斗在儿童文学的第一线上。
参考文献:
[1]《文学道路上迈出第一步——我的中学时代》杨啸.作家生活报.1986.05(第71期)
[2]刘哲.谈杨啸三篇小说[J].草原,1962,(第9期).
[3]浩然.杨啸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鹰的传奇三部曲》序[J].草原,1983,(第12期).
[4]高占祥. 浇花集——文苑论谈[M]. 1985.
[5]阿云嘎.一部时代的昂扬交响——读杨啸《鹰的传奇》三部曲[J].草原,2016,(第6期).
[6]《把精力献给孩子们——访作家杨啸》卫树谦.沧州日报.1986.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