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锦的时代变迁看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2019-06-06庄鹏姬
庄鹏姬
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中国)
1 宋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宋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一(另3种分别为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与广西壮锦),其主要产自中国江苏苏州一带,因此又被称为苏州宋锦。据文献记载,宋锦发端于宋代末年(约公元11世纪),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宋锦从诞生至今,历经宋代、明代、清代、民国、建国初期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等不同发展时期。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宋锦几经风雨、几度兴衰。
宋锦诞生之初是专供装裱书画之用的。自宋高宗南渡后,为满足宫廷对书画装帧与服饰装扮的需要,宋锦的设计与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织锦的独特风格。宋锦因其华丽的色泽、精致的图案与轻柔的质地被誉为中国锦绣之冠。
从14世纪至17世纪的明代(1368—1644年),宋锦就已衍生发展出一百多个变化的品种[1]。14世纪到19世纪是宋锦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目前,中国北京的故宫博物馆中仍珍藏有明代宋锦的传世佳作,如由苏州织造府织造的明·盘绦花卉宋式锦、龙纹球路锦、四合如意定胜锦等,其中,极乐世界重锦织成锦图轴堪称稀世奇珍。明末清初,宋锦图案曾因战乱而一度失传,直至清代康熙年间(1661—1722年),有人从泰兴季氏处购买到十秩宋裱《淳化阁贴》,从中揭取宋裱织锦22种,转售给苏州机房以提取花卉纹样,并对其工艺组织进行改进和重新生产,才使已失传多年的古宋锦在苏州恢复生产。
20世纪初(清末民初),因多年战乱及受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传统的宋锦再度衰落,其制作技术几近失传。新中国诞生前夕,宋锦行业再度濒临绝迹,全国仅剩下织机12台,许多织锦工人面临失业窘境,无奈改行谋取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专门成立了宋锦生产合作社,以重新恢复和发展苏州宋锦。20世纪80年代初,苏州织锦厂专门成立了科技组与设计室,重点研究与扩大传统宋锦织物的生产,并开发了织有龙凤、环球、如意等图案的新纹样,同时大幅提高生产产量。1995年,苏州成立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专门研究与复制传统丝绸与古代织锦的织染工艺,为抢救与保护宋锦这一珍贵的传统技艺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2006年5月20日,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宋锦从诞生至今已历经千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时代颇负盛名的四大名锦之一,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它已经日渐式微。即使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但这种古老的传统染织技艺毕竟无法满足当代社会急速发展的需要。面对优秀传统手工染织技艺的没落,如何保护与传承其中的艺术精华,如何继承并与现代市场需求结合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旺盛的、持久的生命力,已成为非常值得当代中国面料设计师、染织设计师与服装设计师深入思考与践行的课题。
2 从设计三要素看宋锦的特征与审美价值
研究宋锦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必须从研究宋锦作为纺织品品类的特点入手。本文分别从面料设计三要素之花型、色彩与材质这3个不同角度分析宋锦的特征,探讨形式美法则在宋锦设计中的运用,从中提炼出宋锦最有传承价值的元素。
2.1 宋锦的花型特征
宋锦是一种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的织锦。作为衣着袍服与装帧书画的原材料,宋锦从南宋开始就已形成40多种常见的图案。至明清时期,尤其是康熙、乾隆年间达到全盛。宋锦具有织工精细、格调高雅的特色。按照宋锦所选用的原材料品质、织物组织结构、织造精细程度、织物厚薄疏密及性能等因素划分,可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4类。尽管可划分为不同类型,但其花型表现仍具有共性,主要表现为骨架以变化的几何纹为主,内填有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图1)。宋锦通常采用鲜艳而不俗气的色彩搭配,风格高雅而古朴。这使之成为中国丝绸传统染织技艺中的杰出代表,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a)
b)
c)
d)
e)
f)
g)
h)
在不同品种的宋锦中,重锦又称大锦,它以花作退晕,轮廓勾金,是宋锦中最名贵的品种。目前留存的重锦花样有四五十种,均为明清流传下来的底本,有福寿全宝、定胜四方、双桃如意、龟背龙纹、金线如意和梅兰竹菊等,图案均为传统吉祥纹样。而细锦则多采用四方连续、六方连续或八方连续的骨架,其内添加小花,分别称为四达锦、六达锦和八达锦,多用于制作服装;匣锦又称小锦,其质地最为轻薄,色彩搭配干净素雅,主要用于书画及锦匣装裱。
从宋锦的结构造型来看,其以变化的几何纹作为骨架。值得注意的是,它虽为变化的几何纹,但很少见到纯粹的圆形、方形或椭圆形,而多在外轮廓的转角处出现变化,且非常注重单元骨架与单元骨架之间的连贯,形成可以上、下、左、右4个方向无限延伸的四方连续纹样。其造型常见的变化有穿插法[图1a)、图1c)和图1g)]、勾线法[图1b)、图1e)和图1f)]与渐变法[图1d)]。
运用穿插法的几何图形轮廓线呈90°交错分布[图1a)和图1c)]。
运用勾线法的几何图形通常为外形独立的几何形,以大图形与小图形间隔出现的形式进行构图,且大小图形之间的外轮廓除面积大小的对比外,还有方与圆、收与放、前进与后退的对比[图1b)、图1e)和图1f)]。
渐变法则强调色彩的渐变。如图1d)所示,它是以开放的、可以无限延伸的回形纹形成构图框架,但在一定的转角处出现有规律的、色彩的渐变变化。图1d)中色彩由藏青色变成草绿色,再变成类似枯叶的黄绿色,之后变成米黄色,最后变回藏青色。如此循环,无限延展,使得原本工整规律的图形变得丰富生动,充满韵律感。
从现有文献记载的宋锦图案花纹中,可归纳其具备的共性为造型结构稳重大气,内填花型端庄华丽,稳重中求变化,大气中见细腻。
2.2 宋锦的色彩
宋锦的色彩古朴典雅、厚重端庄,这或许与它起初主要用作书画作品的装裱有关,需突出隆重与正规感,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非常注重礼仪尊卑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宋锦用色严谨稳重,最常见的是用4~5种丝色织成锦(图2)。图2a)所示的回形纹宋锦运用了米白、米黄、草绿色、黄绿色与藏青色5种颜色。图2b)所示的宋锦运用了米灰色、橙褐色、熟褐色与灰白4种颜色。图2d)所示的寿字纹则运用了浅豆绿色、灰蓝色、灰绿色与普兰4种颜色。
a)
b)
c)
d)
由图2可见,宋锦的色彩构成纯度偏低,多数色彩在纯度上增添了白色与灰色成分,色调多为中长调子,多采用弱对比的调和色构成。米白、灰绿、豆绿、藏青色是较常用的色彩。从提炼出的色块中可看出,宋锦的色彩搭配很重视通过明度对比形成立体层次感,通过不同明度、纯度的色彩块面组合与线条组合,可在二维平面上形成有纵深立体感的视错效果。使制得的宋锦在视觉上层次丰富立体,似有凹凸不平的三维效果;但触摸织物表面,却手感光滑、平整、细致。观之立体而触之平滑是宋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宋锦有别于其他织锦类织物的魅力之一。
2.3 宋锦的材料
作为中国传统的丝绸工艺品之一,宋锦为一种彩纬显色的丝织物,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特征,制作工艺较为复杂[2]。元、明、清以后所形成的以经面斜纹作为地组织、纬面斜纹显花的锦织物又称宋式锦、仿宋锦,但统称为宋锦。宋锦继承了汉唐蜀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纬向抛道换色的独特技艺,在不增加纬重数的情况下,整匹织物可形成不同的横向色彩。宋锦以丝为原材料,通常设计好所需花纹后,采用天然染料将丝线分别染成所需颜色,再根据花纹进行有目的性织造,最终形成完整的、花纹工整优美的织物。古人对染整原料的品种及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多采用草木作为染料,也有部分采用矿物染料,且全部经手工染色制成[3]。
至明清时期,中国丝织品生产的中心已转移至长江以南地区(今江苏和浙江省一带),且苏州成为最著名的织锦产地。苏州的织锦因其精细的织制工艺,以及具有宋代典雅遗风的花色而得称“宋锦”。其中,重锦选用优质熟色丝、片金线、捻金线,在三枚斜纹的地组织上,由特经与纹纬交织成三枚纬斜纹花,是最贵重的明清宋锦品种。
可从下述4方面,辨别宋锦产品的品质:
——观察宋锦组织的织造密度,组织结构越紧密、做工越精细,越优质;
——观察宋锦的图案花纹及色彩,图案花纹及色彩自然和谐,图形没有变形、色彩没有失真的为上品;
——观察宋锦的色泽渐进过渡效果,色泽过渡自然,未出现明显层次过渡色的为上品;
——观察宋锦的丝线细度,丝线纤维细的为上品。
3 宋锦的现代价值与传承发展展望
宋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数度兴衰。宋锦因造型严谨、图案丰富、色彩精美、古朴典雅、做工精致,成为中国传统染织产品中的佼佼者。但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渐渐衰退并濒临消失。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染织手工业佼佼者的宋锦,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染织技术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与提高。传统的宋锦采用手工染纱与织造,其技术效率低下、耗时长且产量少。工业自动化生产以其生产效率高、产量高的优势,对传统手工纺织业的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传统的宋锦制作工艺也面临濒临消失的窘境。面对这一中华民族祖先留传下来的珍贵文化技艺遗产,如何学习、保留、传承与发展呢?本文认为,作为现代设计师,可从下述几方面着手。
3.1 保留借鉴传统宋锦图案,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新的加工改造
宋锦的织造图案带有浓郁的中国汉族风格,极具保留与传承的价值。作为现代织物设计师与服装设计师,应善于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有选择地对宋锦的织造图案进行加工改造,使之产生新形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通过设计实践发现,“保型、改色、改质”法,即在保留传统花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色彩搭配和织造的组织纹路,以及通过后整理技术改变织物的外观肌理效果,形成新的外观形态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本文分别以图1d)的回形渐变纹宋锦与图1f)的寿字纹宋锦为设计基础,在保持其原有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系列改造设计,以探寻对传统服饰元素进行传承与创新的方法。
3.1.1 基于回形纹宋锦保留花型基础上的改色、改质设计
在保留图1d)宋锦的回形渐变几何纹原始图案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色彩搭配或织造方法,或采用印花甚至烧花(烂花)工艺,或采用复合布等技术替代传统的色织提花技术,将现代先进的染织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新产品。改造设计后的几种产品的效果图如图3所示。
a)
b)
c)
d)
图3a)与图3b)所示的产品是将宋锦原本的色织提花加工改为印制加工实现的。当代纺织印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面料及服装设计师应充分利用染织技术及印花技术,合理地改造传统服饰文化。图3c)所示的产品是改变了宋锦原本的色彩搭配,将图1d)中原本采用的5色色彩渐变搭配,改为形成浅浅粉蓝→浅浅灰蓝→浅灰蓝→灰蓝的同类色4色明度渐变效果,并在织物表面进行一层薄薄的刷绒处理,使织物更显柔和、细腻,加之回形纹图案所象征的“生命不止、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可使该面料非常适合用于秋冬睡衣及家居服。图3d)则保留了宋锦原有的图形轮廓,并进行了更大程度的改造,即通过改变织造工艺与采用植绒加烂花的处理工艺,形成具有特殊纹理效果的产品。
3.1.2 基于寿字纹宋锦保留花型基础上的改色、改质设计
在保留图1f)的寿字纹宋锦原始图案基础上,通过改变色彩搭配、织造方法,或在织物表面增加刷毛/刷绒处理,或通过采用印花技术取代色织技术,将现代科技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新的产品。改造设计后的几种产品的效果图如图4所示。
a)
b)
c)
d)
图4a)是通过改变图案色彩搭配,使原本严肃厚重的寿字纹样变得轻盈活泼。图4b)不仅改变了图案色彩,还将图1f)中原本明度与纯度都偏低的色彩搭配,改为米白→浅浅灰→浅中灰的高明度、弱对比效果,并在织物表面进行刷毛/刷绒处理,形成如在清晨薄雾中的柔和效果。图4c)将色彩改为粉灰红色调,并在织造上通过提花设计强调局部凸起的雕版刻字效果。图4d)在保留原图案造型的基础上,不仅改变了色彩的搭配效果,还通过剪毛、刷毛处理形成盈动的幻觉效果。实践证明:保留织物图案不变,通过改变色彩搭配与后整理工艺,是对传统宋锦进行现代再造的有效方法之一。
改造面料的方法很多。改造后的织物,在外观上仍带有宋锦古朴典雅的传统元素,但在图案的表现技法上更灵活,不再拘泥于写实具象。对传统宋锦图案进行再创造,不仅可灵活地运用各种现代技术,还可将印象派、野兽派等现当代艺术元素融合其中,创造出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更生动多姿的新型织物。
3.2 从整衣应用变为局部应用
宋锦在古代主要用于书画装帧与官员服装,当其用于服装时,多以用于整件服装(简称“整衣”)的形式出现。但在当代,若将传统宋锦面料或改造后的带有宋锦元素的面料用于整衣,通常仅局限于中老年服装。对传统的传承,应保留其有价值的元素,摒弃不合时宜的元素。为此,建议将宋锦图案运用于当代设计时,可尝试将运用于整衣改为运用于服装局部。例如,可将带有宋锦图案的面料局部运用于服装的领子、袖口、门襟、帽子或袋口等部位,也可用作服装前后衣片经分割线处理后的异色拼接,或以二方连续的图案形式印制在服装的前胸或下摆等部位。
3.3 提炼宋锦的传统色彩运用在新的造型中
除保留造型改色、改质或改整衣为局部的方式外,还可运用保色改型的方法,形成全新的图案效果。即从传统的、经典的宋锦图案中提炼出传统色彩(图5)予以保留,再将这些色彩重新运用在现代造型中,形成新产品。
图5 宋锦图案的色彩构成
例如,传统的宋锦图案是对称式的,在当今设计中,可尝试将其改为不对称造型;传统的宋锦采用变化的几何纹作为组织结构的骨架,在当今设计中,可保留原有的经典色彩组合,改变几何骨架,尝试运用流线型的分割重组模式;尝试将原来的四方连续图案改为独立纹样等。提炼宋锦的传统色彩,并保留一部分、变革一部分,可形成一种新的表现模式,使产品以全新的面貌呈现。
4 结语
历史上任何艺术与技术的诞生、发展、衰亡与再生,都需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并且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与文化土壤。宋锦也不例外,它曾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物,它的产生与流行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满足了当时统治者与社会民众的物质需要与心理需要。在当时原材料供给充分,纺织染整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历史条件下,其生产发展具有足够的支撑。当这些历史条件出现变化时,传统宋锦继续存在与发展的条件也不复存在。当今传统的宋锦已不再是日常服饰用材料,而成为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作为代表某一历史时期文化精华的承载物,成为当时服饰文化的一种象征。
对于当代设计师而言,完全照搬具有千年历史的宋锦已不再符合当代服饰审美与实用性需求,但其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锦之一,汇聚了千年民间智慧,具有很多珍贵的美学鉴赏价值。因此,当代织物设计师与服装设计师应学会且善于从传统中学习,向历史学习、向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学习,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元素,并与当代审美与当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大胆改良,创造出新颖的、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满足当代功能需要且带有浓郁中国传统风情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