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能工巧匠”之法
2019-06-05毛云峰文绍勇张允站
毛云峰 文绍勇 张允站
提高员工技能,建设精品炼油厂,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领军人才作保障。格尔木炼油厂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技术精湛、敢于攻坚、善于创新的技能人才,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培育技能人才的主要做法
创建劳模工作室,打造创新前沿阵地。格尔木炼油厂多方建立适宜技能人才成长的新体制和新环境,为技能领军人才和全员技能提升铺路搭桥,以青海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在炼油厂内部召集技术水平高和责任心强、能承担特殊工作任务的劳动模范或高技能员工组建创新工作室,按照“研发创新有果,疑难攻关有利,技术培训有效”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总结、自主技术实施以及内外交流等活动,成为高端技能人才的孵化基地。工作室开通了技术创新网页,用于技术交流、传授和在线答疑,问题解决面辐射到全油田。
制定专项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工作室制订了各项创新管理制度,用于规范技能培训、技术交流、创新研发、项目攻关等工作程序,通过这些规则、程序、激励体制,推动创新成员必须以工作岗位为核心,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工作室动员岗位员工对生产装置日常操作调整工作进行总結,形成具有实用性、技术性、可操作性的创新资料,帮助更多岗位员工找到了自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开展业务交流,集聚创新能量。格尔木炼油厂持续开展创新交流活动,多次派送技能专家参加集团公司、油田公司两级技能专家培训交流活动以及劳模讲堂创新交流会,启发更多员工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技术攻关,勇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多次组织员工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内容涉及炼化设备防腐、油品储运、炼化生产优化分析、焊接管理、化学清洗、安全环保等方面。通过多渠道搭建对外、对内合作桥梁,与国家特检院技术专家、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各大油田相关技能专家工作室和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广泛开展交流,对内为员工间合作创新大开绿灯,促成不同专业和岗位相互合作,在攻坚克难中各施己长、并肩作战。
构筑立体通道,培育技能增长。一是针对不同岗位编写专用书籍、课件或其他辅导资料,保证资料内容与各岗位实际紧密结合,有用管用。二是选拔优秀员工成为内部培训师,通过与其他员工进行知识分享,实现自我价值,营造了持续学习提升的环境氛围。三是创建实训基地,配备模拟设备、控制系统,帮助职工直观了解设备、控制系统的性能、原理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基地内实施创新项目,收集研究数据,提供技术方案,积累创新经验,使实训基地成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
培育技能人才的成效及体会
一是争相成才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发挥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构筑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让技能人才发挥才干、展示风采,在炼油厂掀起了学习技能、勇于创新的热潮。炼油厂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由成立时的4人增至目前27人,累计研究课题70余项,递交专利申请40项,20篇技术论文成果源于生产又应用到生产,申报7项科技项目,带动全厂200余名员工参与创新活动,激发了全员开展技术创新技能提升的热情。
二是创新增效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永磊编撰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与运作范例》一书,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甲醇装置技能专家陈向平编写的《甲醇装置生产事例剖析及技术分析》,让更多的员工了解和掌握了甲醇装置生产的宝贵技术。“职工创新ABC”“操作岗位技术论文撰写及专利申报技巧的探讨”等课件在集团公司技能专家轮训班上进行讲解交流,得到各级领导、技能专家和广大员工的一致好评。目前全厂共取得各项专利技术30项,跨企业参与解决一线难题16项;推广应用创新成果9项,评估创效近1 000万元。
三是助力发展的保障力量更加坚实。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了2名集团公司技能专家,集团公司“石油名匠”和“优秀青年技术英才”培养对象各1名,油田公司技能专家3名,高级技师11名,技师49名,以及200多名技能骨干和优秀技能型人才,为炼油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