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治渣愚公李双良
2019-06-05杨毅
杨毅
李双良是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加工厂的老职工,山西省忻州市人,1946年7月参加工作,195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闻名全国冶金系统的爆破能手,因技术精湛,人称“爆破专家”。
1983年,李双良年满60岁,按规定,他可以退休养老了。一些单位听说李双良要退休,早就“瞄准”了他,这家高薪聘请他兼职技术顾问,那家聘请他兼职技术指导,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的最大愿望是“治渣”。
1983年初,李双良主动请缨。
3月,李双良被太钢确定为治理渣山的负责人。
5月,“搬山”的战斗正式打响。
治渣10年,李双良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太钢的倒渣难题,而且走出了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综合治理、变废为宝”的治渣新路子,为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循环经济、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
立志搬山
当时,在太钢厂区南端,有一座堆积了半个多世纪的渣山。这座渣山像一个急剧恶化的肿瘤,年复一年地膨胀着。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形成一座面积达2.3平方公里、体积达1 000万立方米、最高处达23米的大渣山。每到排渣时,炽热的废渣映红了半个天空。遇到刮风,这些沉渣浮土就会浩浩荡荡腾空而起,既严重威胁着太钢生产的正常运行,又对太原市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太钢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有人提出两种治理方案,一种方案是排完渣后,用提升机再往上堆,继续提高渣山高度,但这样既工作繁重,又会加重污染;另一种是在郊区开辟新渣场,但当时太钢的钢铁产量都已突破百万吨,排渣量日渐增大,即便建新渣场,还得修运送废渣的专用铁道,所需投资极大,两种方案都被否决了。
每当看到渣山,李双良总是和老伴深情地说:“咱是在共产党手里吃的第一顿饱饭,孩子是在共产党手里养大的。咱全家人都靠太钢生活,怎么能不为太钢着想!渣山治理不了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退休后,太钢的事也是咱们家里的事。我的决心下定了:不把渣山搬倒,我死不瞑目!”
为了尽快制订出科学、经济、可行的治理方案,使太钢早一天走出排渣难的困境,让太原人早一天摆脱环境污染的困扰,李双良坚持每天早去渣场一小时,到渣山上进行测量,对钢渣的指标数据进行采样分析,把几十年的出渣记录详细地抄录在笔记本上,掌握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就这样治渣方案渐渐形成。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承包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1983年初,李双良向加工厂和太钢递交了《关于承包开发治理南门渣场的报告》,提出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只要一个治渣权,自力更生,保证7年内搬掉渣山。
太钢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对李双良的高尚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83年3月,李双良被太钢确定为治理渣山的负责人,义无返顾地挑起了治理渣山的重担。
山中寻宝
1983年5月,“搬山”的战斗正式打响了。由李双良亲手组织起来的汽车、拖拉机、小平车川流不息;拣铁的、挖渣的、拉运的人群一片又一片,如潮如涌,昔日冷冷清清的渣山一下子红火起来。从这一天起,太钢那座天天上升的渣山开始下降了。治渣第一步,以排渣为主。遇到的第一大难题是成千上万吨的废渣往哪儿倒?李双良发动职工四处奔波,到处联系倒渣地。排渣问题解决了,第一个月下来,治渣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运走废渣8万多吨,回收废钢铁近4 000吨,总收入47万元,盈利11万元。
排渣问题解决以后,李双良并没有满足,也没有感到轻松,他是看着渣山一天天增高的,十分清楚它的价值。他说:“渣山是个宝库,十个百货大楼也换不了。里面埋藏着许许多多可以让它们重新发挥作用的东西,像现在这样简单地把废渣倒掉的办法,看起来省事,也能挣回不少钱,可实际上每倒掉一汽车废渣,就等于倒掉几十上百元钱,这对国家、对企业来讲是一种浪费,也不符合渣场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指导思想。要节约就要一点一滴地节约,要挖潜就要做到物尽其用,不能把那些宝贝疙瘩白白扔掉。”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双良到北京钢渣水泥厂参观,看到了那里有一种设备——磁选机。听人家介绍筛选中小块状废钢铁的效率很高,再一打听,一台磁选机得花十几万元,他又有些舍不得花这么多钱。斟酌再三,他从北京回来时,买回几个大磁鼓,一回到工段,就和职工开始制作磁选机。没有图纸,凭着参观时的印象,依葫芦画瓢;没有备件,自己制作;没有材料,找废旧的代替,他们就这样左鼓捣右摆弄,最后装成了4台磁选机。投入使用后,很快从已经拣出了大块废钢铁、准备倒掉的废钢渣中,又回收中小块废钢铁6 000多吨,增加收入90多万元。
以渣养渣
磁选机这件事让李双良受到了很大启发。接着,他又进行多项革新,自制安装了手携式磁选棒,制作了砸渣机,安装了小化铁炉。钢和铁选尽后,他又开始琢磨如何实现以渣养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双良没有高深的知识,也没有渊博的学问,但他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他到处向专家请教,寻求新的知识。当知道高炉渣能做矿棉制品的原料、转炉渣和平炉渣能当钢渣水泥原料后,立即组织职工开始综合利用,安装了破碎机,将高炉渣破碎后经过加工筛选,用来代替石子铺路,仅修成的一条19 000平方米的柏油路,就节约石子费近20万元;用钢渣制成四方和六方水泥砖200多万块,为渣场的新建工程和公司内的一些公共场所提供了大量的建材;加工破碎了35万吨高炉渣,为山西省内7个矿棉厂生产矿棉制品提供了原料;为防洪壩、修路工程、楼房基础提供了大量的渣石代替回填土,既提高了质量,又为施工单位节省了大量费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0年间,李双良带领团队共清运废渣1 949万吨,其中大部分都作为路基、房地、建材等材料进行了利用,累计创造经济价值3.3亿元。治渣后腾出的约2 000亩土地,在建设了厂房和职工宿舍区外,还建了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
李双良说:“我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个钉,得靠组织和群众啊!”他有两句座右铭:团结就是力量、群众是真正英雄。他让员工们将这两句话用水泥刻在渣场护坡最醒目的地方,用以鞭策自己和整个团队。
弘扬李双良精神
治渣期间,虽然旧的废渣搬走了,但新的废渣仍在天天排放着,特别是倒渣时与刮风时,渣尘飞扬,弥漫天际。难道这个污染就治不了?李双良苦思冥想。
一天,在上班途中,他突然发现墙根下草丛中的碎渣在大风里却纹丝不动,他受到启发,形成了新的计划——围墙锁“尘龙”。李双良在渣山四周建起了长2 500米、底宽20米、高13米的防尘护坡墙。防护墙内建起了花坛、假山、鱼池、亭榭、走廊,并种植花、树七万多株。今日渣山已经成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大花园,并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环境教育基地”和“渣山公园”,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者80余万人。
李双良为全国冶金企业踏出了一条治渣的新路。当时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都存在排渣困难的问题。李双良治渣的成功,吸引了全国各个企业前来考察学习,李双良传经送宝的足迹,也走遍了全国30多家重点钢铁企业。李双良治渣的成就已经吸引了世界上1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来观访。美国科学院代表團团长瓦诺称赞:“这是惊人的成就,堪称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
1986年5月12日,《人民日报》以“当代愚公搬山记”为题,登载了李双良治理渣山的先进事迹。
1987年,全国总工会授予李双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8年6月,李双良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收入《保护环境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录》。同年12月,他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金质奖章。
1989年,李双良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同年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1990年1月22日,江泽民同志到太钢考察并题词:“学习李双良同志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把太钢办成第一流的社会主义企业。”
1993年,李双良被全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3年至2003年,李双良当选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双良坚持以渣场为教育基地,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培养下一代。1993年,太钢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70岁的李双良担任关工委副主任,同时还担任4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名誉校长、校外辅导员。李双良经常到学校、机关、企业、部队、监狱,宣讲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10多年时间,累计为儿童、青少年作报告300多场,受教育人数达20余万人。在前来渣场参观者当中,有很多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走进渣场,感受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精神,渣场成为了孩子们人生的重要课堂,影响和带动着他们健康成长成才。1995年和2000年,李双良两次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1994年,李双良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5年,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列出李双良等8位英雄模范,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同年,李双良再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李双良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0年,李双良再次被全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1年,李双良精神被确定为太钢的企业精神。
2007年1月,李双良荣获“山西省公民道德建设和谐家园卫士”光荣称号。
2009年7月,李双良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名单。
2009年9月,李双良当选为“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成为全国60位获此殊荣的劳模之一。
2010年12月,李双良精神被评为“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60佳”。
2018年12月16日,李双良因病逝世,享年96岁。愚公虽逝,但精神永存。
李双良精神是太钢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太钢深入开展“学双良”主题活动,一支支双良式职工队伍快速成长,成为太钢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先锋队。
(作者系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CI推进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