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怎么盘?

2019-06-05经济日报评论员

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底线结构性供给

经济日报评论员

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下一阶段怎么干?

5月10日至13日,经济日报连续4天刊发“领会当前经济工作关键词”系列评论员文章,就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进行权威解读。4篇文章分别是《行稳致远 进而有为》《突出主线 贵在细实》《守住底线 防控风险》《把握好度 量扩质升》。

行稳致远 进而有为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深入分析研究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突出强调“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突出主线、守住底线、把握好度”,明确要求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这是我们党基于今年一季度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部署,对今后一个时期更好地以稳中求进应对稳中有变、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分关键。

稳中求进蕴含着深邃的辩证思维,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并运用到经济工作之中。“稳”与“进”是紧密联系的,坚持稳中求进,必须把“稳”与“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有耐力,动要有秩序有韧劲,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只稳不进难发展,只进不稳行难远。

越是爬坡过坎,越要坚持稳中求进。当前,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我们面对的问题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越是挑战严峻、困难重重,越要以坚持稳中求进来从容应对,越要把握新情况下的新要求,聚焦主要问题,把“稳”和“进”辩证统一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切实做到见事早、反应快、工作细、出手准。

稳中求进之“稳”,不是停滞不前、重复老路,而是以稳应变、务实前行。当下坚持稳中求进,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存在的量大而质不优、质优而牌不响等问题也必须重视,这就要求瞄准痛点难点,对症下药。比如,从强化资金投入、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成果应用转化入手,推进制造业技术先进化;坚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三管齐下”,加快制造业结构高端化;持续完善金融支持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制造业发展环境优质化。

稳中求进之“进”,不是速度优先、一味求快,而是质量优先、以进促稳。当下坚持稳中求进,要把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作为“进”的关键招数。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就是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继续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把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落到实处。这样的“进”,既能巩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又能应对稳中有变的复杂形势;把“进”字文章做实,我们就能在不断解决矛盾问题中开创新局面。

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有风有雨是常态。面对风雨,让“稳”的基础更扎实、让“进”的鼓点更有力,就能奏响雄浑激荡的发展乐章。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夯实“稳”的定力、“进”的信心,拿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奋力开拓的闯劲、百折不挠的韧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突出主线 贵在细实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总体良好,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市场预期也明显改善。这是我们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果。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仍然要聚焦主要矛盾。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细化‘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落实举措,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对进一步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充分领会“突出主线”这个关键词,深化细化八字方针落实举措,下功夫、出真招、求实效,让这条主线“亮”起来。

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既要着眼长期大势,又需研判当前形势。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当前主要是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完全化解,发展中也不时出现一些局部的、短期的波动。但总体来看,这都是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阵痛”,是供给体系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经济难以实现良性循环的“表征”。其中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重中之重还是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管理也要服务于这条主线。不能因为经济形势纷繁复杂,“乱花渐欲迷人眼”,就行动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模糊了主要矛盾,动摇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对此,各地各部门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突出主线,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更要有务实的举措。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为深化供给側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管总的要求。当务之急,就是紧紧围绕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深化细化具体措施,使这个管总的要求与各地各部门的发展实际相适应、与改革实践相结合,哪里存在梗阻就打通哪里,哪个方面弱就朝哪个方面发力。不论是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做强做大新兴产业,不论是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还是扩大外资市场准入,重点都要放在以具体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同时做好不同层面相关政策、不同部门协同联动等方面的衔接、对接工作,下大力气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深里走、向实里走。

还需注意的是,我们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改革的方向,而且是改革的办法。各地着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都要牢牢抓住这条主线不动摇,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来开展工作,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解决问题,保持定力,增强耐力,攻坚克难,以供给体系质量的有效提升,实现更高水平上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守住底线 防控风险

科学研判当前经济形势,不仅要坚定信心,还要有底线思维。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守住底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在当前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大背景下,读懂、重视、做到“守住底线”这个关键词,就是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上了一道牢固的保险。

底线,一般指最低的限度,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警戒线,不可逾越,必须坚守。底线守得住,就意味着安全与稳定有了最起码的保障;而一旦底线被突破,危害与风险也就会如影相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核心利益、全局利益和根本原则上坚定不移,坚决守好底线。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另一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同时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高度警惕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事件,注意防范容易被忽视的“灰犀牛”事件。

守住底线,防控风险,要摸清“底”在哪里。只有常观大势、常思大局,方能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比如,目前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依然不少、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任务仍然繁重等。对此我们一定要胸中有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未雨绸缪,密切监测,准确预判,有效防范,做到防微杜渐。同时,还要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既下大气力化解长期积累的诸多风险隐患,也要避免产生新的风险隐患。

守住底线,防控风险,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无论战胜哪种风险和困难,都需要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做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前瞻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到处变不惊。

守住底线,防控风险,要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当前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结构性去杠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现行标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加大攻坚力度,提高脱贫质量;聚焦重点任务,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级领导干部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小心驶得万年船。在守住底线、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攻坚克难,“中国号”巨轮就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把握好度 量扩质升

“把握好度”,是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对此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宏观政策要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形势,中央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适时适度实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的“积极”与货币政策的“稳健”均在调控实践中得以贯彻与执行。从效果来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实践证明,宏观调控的及时应对和精准有度,是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是迎接挑战、应对压力的重要保证。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国内外经济大势中蕴含的“变”与“不变”,短期与长期、外部与内部、周期性与结构性问题的相互交织,都对宏观调控的时机、重点、力度、节奏提出了更高要求。越是情况复杂、环境严峻,越要保持定力、增强耐力,越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统筹好总量与结构、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在宏观调控的方向掌控、时机拿捏和节奏协调上“把握好度”,特别是处理好速度与精度、力度与幅度、程度与梯度、密度与难度、高度与深度的辩证关系。

把握好度,要在方向上不出偏差。面对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叠加,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主次不分。既要注重量的扩大,更要重视质的提升;既要看到基于经济下行压力而强化逆周期调节、加强需求刺激的必要性,更要持续聚焦供给体系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必须针对短期冲击出台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总需求的举措,但这种政策调整应该是有节制的,不是搞“大水漫灌”强刺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结构性的而非总量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因此,宏观调控要立足高质量发展、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推进。这一宏观政策取向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

把握好度,要在時机上恰到好处。面对新情况新变化,要盯紧经济运行变化,细心观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相机调控,主动预调、微调,做到及时有效、恰到好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着眼激发市场活力,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坚持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既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又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多措并举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状况。

把握好度,要在节奏上协调适宜。各项宏观政策互为倚重、交织影响。实施宏观调控,要高度重视政策协同,促进相关政策密切配合、协同推进,使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之间平衡协调联动。既要持续发挥好各项政策措施的促稳效应,为巩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加火添力”;又要不断释放政策协同的改革效应,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时,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猜你喜欢

底线结构性供给
真相与底线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