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庄紫砂,厚德载福
——简析“福禄”紫砂壶作品的造型艺术特征
2019-06-05陈跃飞
陈跃飞
(江苏 宜兴214200)
在温婉湿润的江苏宜兴丁蜀镇,有一座海拔不过百米的小山丘,称作“黄龙山”。在这座似乎有些不起眼的山上,蕴藏着一种含铁量极高的高岭石英土,这种土因泛着紫色光泽而被称作“紫砂泥”,用其制成的手工艺品外表独特美观,实用性强,紫砂泥这种稀少珍贵的原材料也就闻名于世了。
人类制作和使用工具的历史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可以说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有可展现时代风貌的艺术品出现,这些艺术品不仅显示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也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社会发展状况,生活在千百余年后的我们也才能有机会一睹当年的风采。
紫砂壶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地位可以说是经典之中的经典。上亿年的雨水滋润孕育出黄龙山紫砂泥丰厚软糯,通透明亮的泥性。从此泥制成的紫砂壶茶香芬芳,茶味香甜,皆因紫砂泥“透气而不漏水”的神奇特性。此外,紫砂壶往往与文化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代文人经常将紫砂壶作为表达自己人生志趣的器具。这是在实用性与文化性的双重作用下,紫砂壶才能在今天依然保持着它的艺术活力。
此件名为“福禄”的紫砂壶艺术作品,外表中正大方,其内涵包含着中华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蕴含着人类对于自然美与内涵美的双重期待。此件紫砂壶外表呈饱满亮丽的栗红色,色泽均匀分布,表面细腻光滑,温柔优雅,颜色鲜明而不鲜艳,质朴而不妖娆,符合紫砂泥原材料的那种自然,保留了原料泥本身所具有的质感。壶身为传统的四方形,然而又进行了一些改变,壶腹处微微突出,消解了传统四方壶的严肃与规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活泼与秀丽,线条流畅,弯曲有度,工艺精湛。壶嘴大小适中,曲折向上,首先在倒水时可以满足使用需要,其次与壶身线条相一致。壶把手为圆环状,似人的耳朵,在空间上与壶嘴形成和谐的对照。壶口处成方形,边缘处理的较为圆润,壶盖与壶口紧密衔接,微微凸起,上有壶钮一枚,同样为方形,手工艺人将其打磨抛光,使其有如玉珠的模样。在壶的正面,有一条飘带装饰,这条飘带准确地将壶分为一上一下两个空间,但并未造成割裂之感,而是凸显出紫砂壶的线条美。此紫砂壶造型虽简单,然而细微之处却能够体现出手工艺人对于美的理解和看法,在简约自然之中不失典雅秀丽,古色古香,气韵非常。
中国人对于“福”的追求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也就衍生出独特的中国“福”文化。此壶名为“福禄”,与“葫芦”的谐音相似,葫芦是一种植物,此壶首先是在造型上仿造葫芦而至,此外,葫芦可谓浑身都是宝,无论是入药、做器具或是当作文玩之物等,总能发挥出它独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将葫芦看作是一种可以辟邪求福的物件,比如在传统的端午节时,人们经常将葫芦与蒿草相搭配悬挂于房前,以此来驱虫和求平安。因此选择“葫芦”这一特殊的植物作为此壶的主题,首先,满足了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认为此壶可消减灾难,带来好运;其次,在造型上具有独特的美感和仿生学的效果;最后,它指向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传性和深厚性,即使时过境迁这种优秀文化的熏陶依然可以找到深刻的烙印,这不仅是烙印在紫砂壶上的,更是烙印在中华儿女心中。
“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这一诗句已经准确道出紫砂壶的艺术魅力,或许与灿烂闪耀的珠宝相比,紫砂壶显得稍微低调,然而它所包括的内涵却使它格外耀眼,这便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当这一“福禄”壶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手工艺人的精妙思考和纯熟的制作工艺,更为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情结而感动,也正是这样,“福禄”才能那样灿烂闪耀。
在此件“福禄”壶上,我们首先了解了制成紫砂壶的重要原料紫砂泥,感受到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其次,我们对它自然质朴的造型进行分析,将各个部分拆解开来再重新组合,在解构重构的过程中感受它的造型魅力;最后,我们分析了它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也正是这点使得“福禄”充满艺术魅力。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精美的紫砂壶作品带领我们走进艺术的世界。